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52

第52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6)

(5)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新疆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水20.85万吨,废气4.66亿标立方米,固体废物产生量1.35万吨;2007年,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总量在增加,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水14.95万吨,废气4.13亿标立方米、固体废物1.52万吨。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近两年虽然新疆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目前下降水平测算,“十一五”后两年需年均下降5.9%,才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2009年新疆是全国两个没有完成节能目标的省区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新疆很可能完不成能耗下降20%的任务。以上情况表明,在新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很重要又很困难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都提出了这个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问题做得不够好。

新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度很大,因为新疆把发展重化工产业作为工业化的重心,重化工产业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即使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可以减少些污染,但改变不了“三高”产业的实质,这离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很长路程。只有真正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新疆新型工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

城市化,亦称都市化,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城市数目在增加,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

而城市人口数量在人口总数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中国由于农村人口太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可能都集中到城市里,相当一部分要转移到乡镇,所以提出了城镇化。

新疆由于经济落后,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迟缓。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只有首府迪化市1座城市,人口不满10万,城市基础设施很差,每到春季,冰雪消融,道路泥泞,寸步难行。当时新疆总人口433.34万人,城镇人口52.93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水平仅为12.21%。

1950-1960年是新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52年增设喀什市、伊宁市,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兴起了一座新城,1958年设克拉玛依市。

镇也增加到40个。随着“大跃进”掀起的大办工业的热潮,城市人口迅速膨胀。1960年新疆总人口为686.33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80.0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6.23%。

1961-1978年是新疆城市化逆向发展和缓慢发展时期。1961年设哈密市,1962年又撤销,1961-1965年实行国民经济大调整,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关闭工厂,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到1963年城镇人口减到121.09万人,城市化水平降到16.98%。以后城镇人口虽有缓慢增长,但赶不上农村人口的增长,1970年城镇人口增长到150.14万人,而这一年新疆总人口为976.58万人,城市化水平降到15.37%,退到1956年的水平。此后结束逆向发展,进入缓慢发展时期。1975年设奎屯市,1976年设石河子市,1977年恢复哈密市。

到1978年新疆城市发展到7座,镇增加到53座,新疆总人口达到1233.01万人,城镇人口247.69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0.09%,仍然低于196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新疆城镇化稳步推进的时期。1979年设库尔勒市,1983年设昌吉、和田、阿克苏3市,1984年设阿勒泰、吐鲁番、塔城3市,1985年设博乐市,1986年设阿图什市,1992年设阜康市,1993年设乌苏市,1996年设米泉市,2002年设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3市。至此,新疆有22座城市。2006年,米泉市与乌鲁木齐市的东山区合并,成为乌鲁木齐市的米东区。截至2007年底,新疆有地级市2个: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区直辖市4个:石河子、伍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地州辖市15个,共计21个;镇229个。新疆总人口达到2095.19万人,城镇人口为820.2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9.15%。2008年新疆总人口2130.81万人,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9.63%,而同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5.68%,新疆比全国低6.05个百分点。

第五节 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农牧业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农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解决吃饭问题,农业生产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甚至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第二阶段为1979年到90年代初,在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的基础上,注重多种经营,棉花、甜菜、油料、畜牧业均得到较好的发展。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提出“一黑一白”战略,集中力量发展棉花生产,棉花生产一马当先,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棉花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鼎足而立。

一、水利建设

水对于新疆这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水才有绿洲,有水才有生命。水是新疆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赖以存在的命脉。新疆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创造多少财富,第一个决定因素是水利。因此,正确认识新疆的水资源,合理开发水资源,努力节约用水,以维护、改善生态环境,对开发建设新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的水利建设

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谷、南疆和东疆发现西周时期的粟、小麦、大麦等农作物推断,新疆当时已出现了灌溉农业。

但如何灌溉不得而知。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中原先进农田水利技术的传入。

汉代打井技术传入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01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说明打井技术已传入今中亚费尔干纳地区。交河是车师前国的都城,西汉戊己校尉曾设置于此,这是一座挺立在两条巨大河谷之间,高达20-30米的城岗,该城的饮用水,完全取之于城下河道,城内居民院落均打深井,至今还可见到古井316眼,30米的深井还有清澈的井水。这说明西汉时打井技术已传到吐鲁番地区。随着汉代在西域屯田的开展,中原地区开渠、筑堤、建立灌溉系统的技术,也传到西域。轮台至渠犁间是西汉最大的屯垦区,20世纪20年代,黄文弼先生在塔里木盆地考察中,发现沙雅县境内有长达200华里的汉代古渠,维吾尔人称其为“黑太也拉克”,即汉人渠之意。伊循是西汉的又一个屯田区,196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在米兰勘测农场时,发现了伊循屯田遗址,有完整的干、支、斗渠灌溉系统和分水配水建筑物。

唐代在西州、安西有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和管理制度,考古发现当时设立了专门管理渠堰的机构——掏拓所。在今玛纳斯城北还有唐朝渠遗址。唐代在碎叶屯田,修建了石闸引水渠。

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唐代在吐鲁番等地修筑的水利工程仍然在利用。

清朝在新疆屯田,首先是从兴修水利开始的。如在昌吉等地屯垦,开挖了许多水渠,以县城为中心,向外排称为头工渠、二工渠、三工渠一直到八工渠,现今这些渠道已被新的渠道所代替,但头工、二工、三工等作为地名仍保存着。清朝时新疆兵屯修筑的最着名的水利工程是察布查尔大渠和湟渠。察布查尔大渠由锡伯营修筑,渠长100多公里,渠深3.33米,宽4米,修了6年才竣工。嘉庆七年(1802年)修通惠渠,嗣后逐年扩修延伸,至嘉庆二十二年与由喀什河引水的阿齐乌苏渠连通而成湟渠,全长98公里。湟渠现今扩建为人民渠,灌盖面积将近100万亩。这两项工程在新疆水利建设史上有重要意义。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人民吸取外地经验、立足本地实际的一个创造。不管你主张坎儿井东来说、西来说还是本地自创,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承认,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是经林则徐、左宗棠等的提倡、推广,在新疆建省后才快速发展起来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吐鲁番旧有坎儿井30余处,经林则徐于伊拉里克推广,新得60余处,共百余处。左宗棠平定新疆后,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提出在吐鲁番要开凿坎井185道,并要“督劝民户,淘浚坎井”。新疆建省后坎儿井有较大发展。据谢彬《新疆游记》记载,到1916年,吐鲁番有“坎井八百余道”,鄯善“全县大小坎井三百余道”,托克逊“坎井共百余道”。三者相加,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200多道。在吐鲁番县70%的耕地靠坎儿井灌溉,形成坎井纵横,村落相望,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一派宜人景象。新疆建省后,光绪年间修建的水利工程还有:哈密石城子渠;迪化永丰、长胜、安宁等渠;南疆利用古海子、洪海子等湖泊筑坝修堤储水灌溉,是新疆最早的储水工程。

民国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搞了不少水利建设。修竣了伊犁湟渠(长90余公里,宽深均在3-9米)、焉耆乌拉斯台渠(长30余公里,宽深均在1-3米)。新建水利工程有:迪化红盐池(后改为红雁池)储水库和长达40公里的引水渠,可把3600万立方米的水量节存在天然的水湖内,能灌溉10万亩良田。中国共产党人许亮担任麦盖提县县长后,集资35万元,发动群众兴建全县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金银渠,引叶尔羌河水,渠长19.5公里,渠底宽8.5米,上口宽14米,渠深1.7米,可灌溉耕地30万亩。中国共产党人李云扬担任巴楚县县长后,集资80万元,续建了洪海子蓄水池,并新建上带大桥的闸口1座,干渠1条,蓄水可灌溉农田33万亩。林基路担任库车县县长后,为根治铜厂河水患,于1940年修筑铜厂河石堤(即北山龙口大坝),东西两段全长3000米,底宽3.5米,高5米,顶宽1.5米,用石块、红柳砌成,发挥了防洪灌溉作用,扩大了下游的耕地面积。阿克苏县修了多浪渠、皇宫渠。全省渠道数目达1578条,总长3596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