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51

第51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5)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新疆各族人民穿衣的问题,决定创办七一纺织厂。王震拨出从青海马步芳处缴获的一批金子,通过叶剑英从广州、香港买了一批棉纺机器,经过周折运到新疆。从上海聘请了纺织专家刘仲奇担任七一纺织厂厂长,纤维专家应寿纪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还从上海招收了一些纺织技术人员。1951年3月在迪化市水磨沟破土动工,经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斗,第一期工程1.5万纱锭、600台织机建成投产。当各族人民穿上新疆自己生产出来的“天山”细布、花布时,非常高兴,新疆终于有了机器织布工厂了。到1955年七一棉纺厂第二期工程竣工,建成了拥有31760枚纱锭、1224台布机和年产印染布3000万米的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为新疆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和田缫丝厂于1954年建成投产,当时有缫丝3200绪,后经多次扩建,成为一个中型丝绸联合企业。

“二五”和调整时期,是新疆纺织工业大发展时期。各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新建了一批棉毛纺织企业,如喀什棉纺织厂、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七一棉纺厂二厂、伊犁毛纺织厂、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等。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全国纺织工业布局的调整,北京、天津、上海等市一批小型纺织企业先后迁来新疆,在此基础上组建起石河子织染厂、奎屯棉纺织厂、奎屯针织厂、北屯毛纺厂、阿克苏大光棉毛纺织厂、巴州棉纺织厂、乌鲁木齐天山染织厂等棉毛纺织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多次挖潜、革新、改造,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建了和田棉纺织厂。

改革开放的“六五”“七五”期间,新疆纺织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消费品生产的指导方针,自治区将一些机械、农机、建材等重工业企业转产改建生产纺织品,如新疆第二毛纺织厂、伊犁第二毛纺织厂、和静毛纺织厂、焉耆织布厂、新疆七一织布厂、新疆针织厂等,还新建了天山毛纺织厂、新疆毛纺织厂、昌吉棉纺织厂、库尔勒棉纺织厂、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二厂、新疆长绒棉纺织厂、新疆涤纶纤维厂等一批毛棉纺织企业。在短缺经济的年代,纺织产品销售很红火。新疆现代纺织工业到80年代已发展成为具有棉、毛、丝纺织、印染、针织、复制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三高”(高利税、高产值、高创汇)产业。1985年,新疆纺织工业企业达到95家,纺织职工达到6.5万人,纺织工业产值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10.59%。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纺织品短缺的问题不复存在。新疆纺织业由于设备老化、远离海洋生产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陷入困境。自治区对纺织企业进行了“压锭、减员、增效”攻坚战,一方面引进外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对原有纺织企业进行兼并、破产、改制重组,如浙江金鹰收购原伊犁毛纺织厂发展麻纺生产,浙江云森收购奎屯棉纺织厂,香港溢达收购绿洲长绒棉厂,屯河工贸公司收购新疆涤纶纤维厂,七一棉纺织厂组建的新纺集团拿出优质资产与八钢、新疆棉业集团共同组建金纺股份公司等。近几年,一些国内着名的纺织企业看好新疆的棉花优势和当地的优惠政策,积极投资新疆纺织业。如浙江雅戈尔、雄风、弘生、华孚集团,江苏华芳集团,山东鲁泰、银鹰集团,河北天鹅集团,香港百隆、福田集团等先后来疆投资纺织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全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的棉纺锭、毛纺锭、手工缫丝机等设备,采用先进的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设备,使棉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90年代及以后设备已占总量的5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产品结构上,随着新疆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的建设,以优质棉纱为主导产品,棉纱的平均支数由2000年的30支提高到目前的34支,生产出细号纱、特细纱、精梳纱、无接头纱、紧密纺纱线、针织用高支气流纺纱线、氨纶包芯纱、天然彩棉纱等产品。棉纱产量由1978年的2.8万吨、1990年的10.3万吨,2007年达到40.59万吨;棉布产量2003-2007年在1.3亿-1.6亿米间徘徊,还低于1966年1.79亿米的水平,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是1995年的3.05亿米。近两年新增棉纺能力都在30万锭左右,2007年全疆棉纺产能已达350万锭,居西部12个省市区之首。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提出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这就为新疆纺织工业的振兴指明了方向,新疆不仅要生产优质棉纱初级产品,而且要在生产棉纺下游产品——优质棉布、优质棉纺织品上有重大突破性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二)轻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轻工业基础弱、规模小、产品少,发展非常落后。1949年,全疆轻工业仅有小作坊企业130个,从业人员1417人,年产值326.6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产品仅有火柴、土法制革、铁器制品、莫合烟等,各族群众日用消费品基本上都要区外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轻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60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形成具有新疆特色、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技术水平、门类较为齐全、花色品种繁多的轻工业生产体系。现有制糖、造纸、酿酒、制盐、罐头、塑料、乳制品、皮革、烟草、家具等37个行业。一些重点行业的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甜菜制糖业 新疆适宜于大规模种植甜菜。人民解放军进疆后曾办过土法制糖的小作坊。1958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兴建石河子八一糖厂,1959年12月建成投产,揭开了新疆机器制糖的历史。以后又在呼图壁、阿克苏、焉耆、霍城、奇台、额敏等地相继建成了6座小型糖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兼并、改制、重组、新建,目前形成了中粮新疆屯河糖业、新疆四方糖业、新疆伊力特糖业三大糖业集团。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切丝、连浸、过滤、分离等制糖关键工序上均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设备,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处于国内甜菜制糖的领先水平。目前,新疆甜菜制糖总生产能力为日加工甜菜3.27万吨,年产糖能力达60万吨。2007年,新疆生产甜菜586.93万吨,成品糖64.94万吨,居全国甜菜制糖省区的首位。

酿造业 新疆的酿造业包括白酒、葡萄酒、啤酒。新疆素有葡萄酒故乡的美誉,葡萄酒生产历史已有2000多年。过去由于一直靠土法加工,产量低,质量也差。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就重视用机器和现代化手段加工葡萄酒,提高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引进法国等国家先进的酿造技术和资金,创办了新天酒业、中法合资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新疆楼兰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使新疆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有较大的增长和提高。

新疆是盛产啤酒花的地区,产量大、质量高,但啤酒生产的历史却很短。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少数归国华侨和俄罗斯族群众用土法生产啤酒。1980年新疆啤酒厂建成投产,从此新疆有了啤酒工业。1985年以后,又陆续在哈密、乌苏、昌吉、霍城等地建起了一批中小型啤酒厂和车间。新疆现有啤酒厂6家,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吨/年,新疆啤酒集团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北京燕京啤酒生产能力10万吨/年。

白酒品种由单一的散白酒发展到大曲酒、曲酒、特曲酒、高度酒、低度酒,产品种类有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及酱香型。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伊力特酒业、奇台酒厂、三台酒厂、奎屯酒厂等。

2007年总共生产饮料酒438502千升,其中:白酒66439千升,啤酒349177千升,葡萄酒21665千升。

以番茄酱为主导产品的罐头业 新疆的罐头业起步较晚,但质量很高。

新疆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番茄的生长,番茄的红色素含量特高,营养丰富。

20世纪80年代初,库尔勒食品厂果品罐头车间,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的番茄酱罐头,在两次全国性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一名,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产品远销国外。此后,新疆番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番茄酱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工业番茄种植、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省区。目前,全区已具备番茄制品生产能力80万吨,生产企业数量达到51家,形成中粮屯河、中基、天业三大番茄加工企业集团。其中,中粮屯河、中基各拥有30万吨的以上生产能力,天业有6万吨的生产能力。加工能力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意大利。2007年罐头产量达到63.74万吨。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是轻工业的重点产业之一,是以塑料加工业为主体形成的新型产业。自从1966年3月新疆第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新疆塑料厂建成投产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包括制品加工、树脂合成、辅料生产、模具与设备制造、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塑料工业体系。2007年,生产塑料树脂及共聚物106.9万吨;塑料制品51.7万吨,其中,塑料薄膜14.58万吨,农用薄膜13.32万吨,塑料型材(含板片材)58875吨;塑料制管子及其附件18.55万吨。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这一重大决策,特别是2005年7月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意见》,并召开了全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在新疆经济建设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已经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识,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前面说过,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新疆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培养和壮大了一批支柱和优势产业,已有9家产值超百亿元大型企业。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已经取得显着成效,截至2008年底,已引进了75家国内500强、15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与新疆优势资源开发,更加奠定了新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基础,推动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深入实施。“十五”期间,新疆工业年均增长10.9%,2006年增长12.5%,2007年增长14.1%,2008年增长15.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0.8%提高到2006年的40.8%、2007年的39.9%,提高了9-10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3.9%提高到2006年的42.0%,提高了8.1个百分点。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新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而且增长方式粗放,比例结构失调,运行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十五”期间,新疆工业资本贡献率达到63.3%,劳动贡献率仅为0.4%,全要素贡献率为36.3%,这表明新疆目前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取得,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发展方式。

(2)采掘、原料工业占了绝对比重。2005年,采掘、原料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7.2%,2007年,采掘、原料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79.53%,而石油等加工工业的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59%。说明新疆工业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层次低。(3)轻重工业结构严重畸形。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为8∶92,重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这一新疆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4)能源消耗大。2005年,新疆万元GDP能耗为2.11吨标准煤,全国排名24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