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54

第54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8)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推出许多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以农机补贴为例,2009年由上年的2亿元增加到5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推广许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农业新技术,如高新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棉花高密度栽培、特色作物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新疆农业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截至2007年底,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新疆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4.74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2958台,总动力477.62万千瓦,小型拖拉机363800台,总动力431.46万千瓦。2004年机耕率为92.5%,机播率为82.3%,机收率为28.9%。在农村电气化方面,农村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发电量为2.43亿千瓦时,由于农村电网已与城市电网联网,农村用电大量增加,达到45.84亿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80.69千瓦时。农业化肥使用量(折纯)为131.53万吨,其中氮肥63.54万吨,磷肥33.93万吨,钾肥6.5万吨;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化肥46.3斤。在农田水利方面,耕地面积已扩大到378.73公顷(5680.9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6.54万公顷(5198.1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91.5%。

这些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设施农业”,就是建大棚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近几年新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2005年新疆设施农业面积仅为40.9万亩,2006年为49.4万亩,2007年就达到62.6万亩,全疆有52.5万农民从事设施农业。2007年,全区设施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等200万吨,实现总产值31.14亿元。平均亩纯收入2838元,高的达到3万元以上。全区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实现纯收入177.7元。2007年全区设施农业建设总投入达8.92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有效拉动自治区相关部门投入0.97亿元,金融系统贷款0.66亿元,地、县、乡财政投入1.56亿元,农民自筹投入5.63亿元。政府对每座新建温室给予2000-60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并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到2010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二)棉花基地的建设

1951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震在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说:“根据初步水文、土地调查,新疆可耕地尚有一亿五千万亩。国家十年建设计划,新疆可修水利四千万亩,并可争取国营民营棉田二千万亩。”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设想。经过50多年来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已经在新疆建成。

新疆南疆种植棉花有悠久历史,王震非常关注新疆扩大棉花种植问题。

早在进军新疆前夕,当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新疆代表、农学家涂治返疆路过酒泉时,王震与涂治长久畅谈,向涂治请教了北疆种植棉花的可能性问题,得知寒带土壤必须要有适应寒带土壤的种子。以前认为北疆的气候寒冷,不能种棉花,1950年,二十五师在沙湾、景化一带,以苏联籽种试种棉花获得成功,每亩平均产籽棉60斤,好的达百余斤,这说明北疆可以种棉花。不过这只是小规模的试种,要大面积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953年春,王震经过缜密考虑,提出要农七、八师各种植棉花1万亩、亩产200公斤籽棉的倡议,并签署合同协议,由苏联专家迪托夫和涂治负责技术指导,由兵团司令员陶峙岳负责组织实施种植,由王震从军区动员汽车部队负责运送肥料。经过一年奋斗和摸索积累经验,终于取得了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田亩产200公斤籽棉的突破性胜利,结束了“自古北疆不种棉”的历史。到1978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达到225.63万亩,棉花总产达到5.49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对新疆棉花基地建设十务关注。1988年3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研究新疆发展棉纺和糖业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将新疆列为国家重点棉花甜菜开发区,到1995年把新疆建成国家级棉花、甜菜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长期向国家提供商品棉花和食糖。根据《纪要》

精神,自治区在3月9日召开的州长、市长、专员会议上,部署了棉花和甜菜基地开发建设任务。5月14日又专门召开了全区棉花、甜菜基地开发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了当年的开发任务。自治区还成立了由铁木尔·达瓦买提担任组长的棉花、甜菜基地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开发棉花、甜菜生产的若干政策规定》,印发各地试行。一些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更加优惠的办法。同年7月8日,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甜菜基地开发建设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出席了签字仪式。《协议》规定,新疆要在1988年到1990年三年内完成开荒300万亩,保证棉花总产量在1987年27.5万吨的基础上增加到35万-45万吨,甜菜总产量在1987年9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到200万-240万吨。初步规划新疆棉花甜菜基地到1995年建成。8年累计开荒1800万亩,改造低产田800万亩,1995年棉花总产达到50万-60万吨,甜菜总产量460万-560万吨。

到1990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652.83万亩,总产量达到46.88万吨;甜菜种植面积为100.3万亩,总产量达到224.37万吨。199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1114.35万亩,总产量达到93.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为106.65万亩,总产288.14万吨。棉花超额完成《协议》规定的任务,甜菜未完成任务。新疆棉花生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995年9月,朱镕基到新疆考察棉花基地建设问题。他察看了南疆的棉花生产情况和大面积荒地开垦现场后,一再强调,新疆要充分发挥特有的棉花生产优势,建设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他说:“根据新疆棉花生产单产高、可开垦种棉地潜力大的优势,结合兰新复线已修通和南疆铁路即将修建后,交通运输大大改善的情况,有可能试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行农工贸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产、需直接见面,减少流通环节。可以进行试点,吸引某些沿海城市来新疆开发棉田,建立稳产可靠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国家计委于1996年把新疆列为全国商品棉基地,批准投资94亿元进行重点建设,规划到2000年,使植棉面积扩大到1600万亩,皮棉总产量达到3000万担(150万吨)。

为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一黑一白”发展战略,“一白”就是棉花。

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狠抓棉花生产,发展迅速。但当时一是没有考虑市场的影响,1997年受到市场的冲击,棉花市场出现低迷局面;二是发展棉花生产的速度太快了,甚至一些不宜种棉花的地方也在发展棉花生产,影响了棉花的品质。这两种原因导致棉花效益下降。1998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时进行调整,把发展棉花的重点放在质量和品种上。到2000年,棉花种植面积为1518.58万亩,总产量达到150万吨,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建成,并创造了棉花在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收购量、调拨量、高等级棉花资源、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7个方面的全国第一。

由于种植棉花的比较效益较好,所以,发展棉花生产的势头难以控制,进入新世纪以来,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673.9万亩,棉花总产达到290万吨,占当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8%。2008年初,自治区政府提出以改良品种、科学种植、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优势棉花产业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棉花种植面积控制在20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上下。

(三)粮食生产做到区内平衡、略有节余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人们须臾不能离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如果手中无粮,不仅心里发慌,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吃过这方面亏的。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首先是从粮食问题上发出陷入困难的信号。1960年4月和5月,自治区党委接连发出7个调运粮食和控制粮食供应的通知、决定。这年到南疆调粮的汽车3、4月份达到2000辆,5、6月份达到3000辆以上,但北疆的粮食供应仍很紧张。

1960年5月31日,自治区粮食厅的报告中说:“最近以来,北、东疆地区粮食较紧,运粮距离也逐渐延长,乌鲁木齐、哈密等地粮食经常处于现调现吃局面。”同年11月10日,自治区党委关于抓紧粮食调运的紧急通知又说,乌鲁木齐“只剩下半个月的存粮”。1961年最紧张的时候,乌鲁木齐存粮只够供应3天,自治区动用4500辆汽车运粮。粮食紧张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

为了改变新疆“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自治区决定调整农业布局,加速发展北疆的农业。采取的措施是:在北疆地区建设一批农场,并要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疆的各师都要努力增产粮食;重点扶持昌吉回族自治州发展农业,解决乌鲁木齐粮食供应,从1961年至1965年,自治区以农业总投资的1/6用于昌吉州的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其建设了一批水库、井灌区和拖拉机站;相应地加强对塔城和伊犁地区的支援,促使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产粮食,解决克拉玛依的粮食供应。到1964年,北疆粮食产量超过南疆,占全疆粮食总产量的52.2%,做到自给有余,“南粮北调”的局面彻底改变。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严重破坏了新疆农业生产,盛产粮食的南疆也成了缺粮地区,新疆由余粮区变成缺粮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一是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是进行农业品购销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的最好发展时期。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国家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曾经设想将新疆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

为此,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钱正英分到带领的两个专家组先后对建设伊犁河、额尔齐斯流域及北疆地区1000万亩商品粮基地进行了考察、论证,提出了“1515”发展计划,即投资100亿元,开发伊犁河、额尔齐斯河50亿立方米的水,形成1000万亩粮食基地,生产50亿公斤商品粮。新疆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北疆。但不解决粮食深加工,向畜牧业转化,向工业转化,通过转化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解决粮食的销路问题,新疆要建设商品粮基地是不可能的。这个计划没有付诸实施。当然,新疆可以成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后备粮食基地。

新疆继续实施区内粮食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2008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220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不少于11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93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2008年,新疆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02万吨,其中小麦439万吨。

三、林业及林果基地建设

森林是新疆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果没有绿色林带,“固体水库”(冰川)也就失去屏障,土地沙化会日趋严重。新中国建立时,在新疆1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只有1.5%,可见森林资源的极其珍贵。当时新疆的森林主要有:(1)山地森林,包括阿尔泰山林区和天山林区。阿尔泰山林区以新疆云杉为主,阿尔泰山林区,至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原始森林的特点,美丽迷人的喀纳斯湖、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北屯天然区树基因库,就坐落其中。

天山林区以天山云杉和新疆落叶松为主。昆仑山北坡也有一些森林。(2)平原荒漠林,荒漠林的树种主要是胡杨,此外还有灰杨、红柳、梭梭、沙枣等。

胡杨是第三纪历史的孑遗植物,也是干旱荒漠地区唯一能构成浩瀚森林的乔木树种。俗称“沙漠三千岁”,可以成活一千年,死后可以一千年不倒,倒后可以一千年不朽。新疆的胡杨林集中分布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在伊犁河谷、准噶尔盆地也有小片零星分布。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形成1000多公里长的绿色走廊,向东经罗布泊和噶顺戈壁延伸至甘肃河西走廊。走廊式胡杨林把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腹部切开,分成几块,控制了流沙肆虐,维护着绿洲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在塔里木河下游形成的绿色走廊,把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北面的库鲁克沙漠分割开来,维护着环塔里木的重要通道及经青海通往内地的战略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