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自愈力
13529700000019

第19章 心灵自愈力:剔除心灵裂痕中的恶性肿瘤(3)

在做好这些安排之后,奥尔波特就离开了办公室。从现在开始算,距离月底已经很近了,奥尔波特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调整,他马上开始动手准备皮尔需要的资料。一切仿佛都很顺利,但是到了邮寄信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奥尔波特家的邮箱钥匙不见了!焦急之下,奥尔波特挥拳砸向邮箱,结果自己的手掌骨折了,而邮寄信件的事情自然也就泡汤了。

后来,皮尔在大学的演讲结束后突然想起了奥尔波特,于是他按照对方留给自己的地址去了一封信。当皮尔得知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之后,马上赶到了对方家中,帮助他排解心理问题。

在拿到那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之后,皮尔对眼前这个患者终于有了初步的了解。再综合“寄信”这一件事,皮尔顺利地制订了奥尔波特的治疗计划。在他看来,给奥尔波特造成极大心理伤害的,正是那些“命令式”的言辞,而奥尔皮特一听到这样的话语,就会显得焦躁无比。

可当他“用心”执行这些指令的时候,又会显得瞻前顾后,往往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如此循环往复之后,奥尔波特就掉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当中,并且越陷越深。

在这样的情况下,皮尔决定将计就计,对奥尔波特展开有效的心理治疗。一开始,皮尔故作神秘地对他说:“其实这一切都早已经在我的掌控之中了,我早就预料到你无法将这封信寄出来。”

听到这句话之后,奥尔波特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当他向对方仔细询问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时候,皮尔这样回答他说:“在命令面前你总是习惯性紧张,你需要改变这样一种心态,放松,藐视你的对手,这样就可以了。”

“就这些?”

“你以为呢?不要高估你面前的那些矛盾,这些事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皮尔说道,“假如我不给你规定寄信的时间,那么你还会把这件事搞砸吗?我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难题来测试你,结果你真的犯了这样一个错误。”

“那么现在我应该怎么办?”

“听我说,年轻人,根据我的观察,你其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伙子……”皮尔舔了舔嘴唇说,“上次你跟我说自己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西点军校……”奥尔波特说。

“对的,就是那里,全世界最好的军事学校,铁血战将巴顿就来自那里……当然还有其他人,比如格兰特总统、麦克阿瑟将军、艾森豪威尔总统等等,”皮尔说道,“光这些人就够你骄傲一辈子了,西点军校可不是给一般人上的。”

“是的,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上将一直都是我的偶像,但是他们现在都去世了。巴顿将军出车祸的时候我只有5岁,两年前麦克阿瑟上将也离开了。”说到这里,奥尔波特的话多了起来,他继续说道:“不过我对艾森豪威尔总统不是很看好,他在朝鲜战争上表现得太保守了。”

听到这样的话之后,皮尔回应对方说:“你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人。”

就这样,奥尔波特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惊人的言论。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由于事务缠身,皮尔只能通过信件和对方交流。半年之后,奥尔波特回到了战场之上,根据他写给皮尔的信件来看,他已经摆脱了内心的困扰,无论是什么指令,他都能够坚持执行下来了。从越南战场回来之后,奥尔波特已经被任命为少校军衔,可以看得出来,摆脱心理困境之后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了出来,并且在战场上有了出色的表现。对于奥尔波特的这一种变化,皮尔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他在总结了自己和对方的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之后这样说:“在所有指令当中,暗示是最有效的助推手段。”

同时,借助这个案例,皮尔也指出了自己在安抚患者的过程当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暗示”方法。

(1)将计就计,提升暗示者的权威性。皮尔明白,如果要使自己的暗示更有效,那么暗示者就必须要让自己显得更具权威性才行。实际上,邮寄信件的问题原本只是一个巧合,但是皮尔却将它说成是自己早就谋划好的,而奥尔波特对此深信不疑。实际上,类似这样的“配合失误”,有可能在两个人之间造成巨大的裂缝,但是皮尔一句简单的“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内”,扭转了局面,提升了自身的权威性。

(2)通过贬低困难来暗示患者。在发现奥尔波特最大的问题是容易紧张、习惯性高估任务难度之后,皮尔决定通过“鄙视”困难来提升对方的自信心。因此在和奥尔波特交流的时候,他不断地通过“很简单”、“就这些”等话语来引导对方。很显然,在听到这些话语之后,奥尔波特也逐渐变得和皮尔一样,开始正视所谓的“危机”,而这种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对战胜困难有非常大的帮助。

(3)通过暗示提升患者的优越感,以此增强对方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皮尔使用的技巧就更多了。在他写给朋友的信件当中,皮尔这样说道:“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开发患者的主动性。虽然你可以说这些患者付了钱,是来听取专家意见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言,或许才是最好的办法。”

实际上,皮尔对于病人的基本情况是十分了解的,但他故意询问对方的学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刺激对方主动思考。在谈论西点军校的时候,皮尔还不断地通过名人校友来暗示奥尔波特,让他正视自己的实力。通过两个人的谈话,奥尔波特从一开始的消极被动,逐渐转化成了一个积极思考并且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在他看来,甚至五星上将、联邦总统艾森豪威尔都是有错的。很显然,类似这样的交流对于提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赤裸裸的命令相比,这些潜移默化的暗示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在成功地解除了奥尔波特的困扰之后,皮尔说了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语:“任何结果都是需要通过执行力来保证的,而暗示就是最好的执行力。事实证明,即便是战地司令官的命令,也会让人产生各种疑虑,此时只有带有暗示效果的指令才能最大限度地驱动一个人。这样看来,暗示才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执行力。”同样,医生和患者、长辈对晚辈,凡是由上而下的指示,我们都可以将其和暗示联系起来。只有将暗示执行到位,才能使接收方获得更好的发展。

6.疾行如风的习惯给人们的启示

有时候,步履的快慢节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德国着名心理学家卡尔·布勒就对人们的走路姿态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认为从表面上看,人迈动双腿走路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实际上,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对此,布勒还专门研究了人在走路时的一些行为习惯,并且由此得出了一些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结论。他总结说:“向前迈步是一个人下意识的动作,尤其是在步伐迈动频率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对方的心理状态。”

1931年9月,德国着名心理学家纳齐斯·阿赫的家中出现了一名焦急的来访者,他的名字叫作兰伯特·莱因哈特,是一名新上任的部门经理。莱因哈特前来拜访阿赫先生的原因是,他在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自己的顶头上司加仑·坎特·费舍尔很难靠近,眼前又正逢经济危机,各个公司都在裁人,莱因哈特虽然身居高位,但也不免心惊胆战。

令人惊奇的是,刚听完莱因哈特说完自己上司的名字,阿赫就告诉他:“初步判断,我认为你的上司是一个稍显自卑的人。你刚刚上任,或许在一些地方上没有体现出对他的尊重,这大概就是你屡次吃闭门羹的原因吧。”

“请您听我说完,阿赫先生,”莱因哈特打断了心理学家的话说,“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他绝对不是一个自卑的人,和他交往过的人都说他很骄傲。”

阿赫笑了笑说:“好吧,您继续。”

按照莱因哈特的描述,费舍尔是一个冷静迅捷的人,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行走,每当上班的时候,他都会低着头穿过办公室,一直走到屋子的尽头才坐下——那里是他的办公室。

“您知道吗,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他正好从外面进来,当我想要追上去和他套近乎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早已经被他甩开一条街了。”

“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他头也不回地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而我稍一愣神就被落在了后面。”说到这件事的时候,莱因哈特显得有些生气,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样的事情出现过很多次,我觉得非常没面子,难道他是在给我穿小鞋吗?”

“冷静,现在到处都在裁人……”

“确实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我和家人商议之后,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在那里干下去,这也是我来向您寻求帮助的原因。”

对于这一种情况,阿赫依然坚持自己此前的“自卑说”,他对莱因哈特说道:“如果刚才你说的这些就是费舍尔先生最显着的特征,那么我敢肯定,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所以说,你认为他是一个傲慢的人,这从一开始就出错了。”

对此,莱因哈特表示很难接受。他大声嚷了起来:“为什么是这样?他总是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每当我满怀热情地向他请示工作时,他都像巴不得把我一脚踢开的样子……我知道自己刚刚接任,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但是他这样做分明是在炫耀自己,想要让别人难堪罢了。”

阿赫满怀信心地对对方说:“放心吧,这不是你的问题,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恰恰就表示他内心最担心什么。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适应费舍尔先生,而且我敢说他是一个内敛的人,这就需要你主动起来,多和他说话——他没有讨厌你,就这么简单。”

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莱因哈特听取了对方的建议。在最初的一个星期里,莱因哈特还会时不时地找阿赫抱怨几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阿赫收到了莱因哈特的信件,信中说他的困境基本上已经解除了,现在费舍尔已经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这早已是阿赫意料之中的事,他随后给莱因哈特写了一封回信,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祝贺,另一方面也顺便向对方讲解了一下其中的缘由。在这里,他抓住费舍尔“行走如风”的行为习惯来透析对方的内心世界。

在很多人看来,走路只是一个机械化的重复性动作,但是阿赫却从中解读出了更多的含义。在他看来,这种无意识的举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隐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反映出来。经过多方面的观察,阿赫认为,那些低着头并且走路非常快的人,往往是自卑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行为却往往会被理解成傲慢无礼,盲目自大。

当然,阿赫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做出评定,同样也参考了其他信息。在这里,费舍尔的姓名就是一个重要参照物。

在德语中,“费舍尔”是“渔夫”的意思。很显然,这个姓氏已经“土得掉渣儿”了。对此,阿赫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姓名有着浓厚的认同感。根据多年的研究,阿赫认为,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的姓名所涵盖的意义,并且会将这种倾向渗透到生活习惯当中。

简单说来,这个叫做“渔夫”的上级,心底对渔夫也暗含着强烈的认同感。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种潜在的认同感也提升了他本人对“渔夫”这个词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当人们提到“Fisher”这个词的时候,费舍尔先生会感觉到一些异样,会感到揶揄和讽刺的意味。

其实,略显土气的“费舍尔”还不是最要命的,在他的名字当中,“坎特”才最让人如鲠在喉,因为德文“坎特”(Kcak)带有“大便”的意思。

可以说,这个糟糕透顶的名字带给了费舍尔极大的压力,生活在这样一个压力之下,他想不自卑都很困难。所以,在听到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姓名之后,阿赫马上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怀疑费舍尔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当然,单纯通过对方姓名就直接判定其自卑显然是很武断的,阿赫能够明确地找出对方的心理问题,更多的还是从费舍尔的行走习惯方面入手。无数实例证明,这些走路比较快、一心想要赶紧去某一个地点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往往都是自卑的。

对于这一种现象,阿赫的分析是:“这些人大多都不希望让自己暴露在大众面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浓厚的自卑情结。在这种心态的困扰下,这些人往往会在公众场合显得拘束不安。”按照阿赫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的潜意识是紧张不安的,那么他就会通过不断的移动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说,费舍尔“马不停蹄”地直奔自己的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内心局促不安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瞧不起人”、“骄傲自大”。因此,阿赫认为,费舍尔的这种表现,是其内心深处自卑情结的展现。

对于费舍尔来说,他在自卑的长期压抑下,内心当中总会出现一些“己不如人”的念头。在更多的时候,他害怕成为焦点,因为这种近距离观察很有可能让他“把所有缺点都暴露出来”。因此,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之下,费舍尔总是疾行如风,对人不冷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