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上,16、17世纪的西欧,民众掌握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因为造纸与印刷术、镌版术的进步大幅提高。民众越来越无法忍受基督教会、封建势力的压迫。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宣扬摆脱教会的人身控制,开启了新教改革。“路德关于个人的观念成为了近代财产法和契约法发展的中心”。这种观念认为,任何个人创设财产和契约的权利都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使得个人产权突破了身份限制,“成为纯粹属‘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自此,西欧开始形成这样一股意识形态,不仅承认个人产权平等受到保护,而且还将其视为商业伦理与政治稳定的基础。正是在这样一股意识形态的支撑下,民众奋起抗争,最终摆脱了对教会当局和封建势力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起了世俗的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的保护个人产权及交易的社会法律架构。如是,突破身份限制、受到平等保护的个人产权及其意识结构是股份公司兴起的历史要件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粗略归纳出,作为一种组织结构,股份公司是一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产物,它主要有以下三大结构性要件:其一,突破身份限制、受到平等保护的个人产权及其意识结构;其二,社会交易尤其是信用交易极大扩展,以及统一的保护个人产权及交易的社会法律架构;其三,现代化的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此三者环环相扣,结为一体。以其研究村民组织结构从宗族到公司的演变便如纲在网、如领在裘,可正反兼顾、一体贯通。当然,西欧股份公司的发展经验只是为研究长腶村村民组织结构从宗族到公司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参照,绝不能简单地就据此认为村民组织结构从宗族开始一段接一段的演变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演变成公司。事实上,在1949年解放前,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甚至在1992年长腶村推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前,谁又能预料和洞见村民组织结构会向公司演变呢?本文尽力而为的是,回到历史现场,从长腶村村民所经历的历史实际出发来解释村民组织结构从宗族到公司的演变。
第三节 社区概况
长腶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东连华南植物园、岑村,南与五山街交界,西接元岗村,北邻龙洞村。长腶村交通便利,邻近天河客运站、广州地铁3号线终点站、广深(广州至深圳)高速公路,有广汕(广州至汕头)公路、广州北环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经过。2000年,长腶村面积约9平方公里,有耕地374亩、村民小组6个、村民2391人,主要宗姓是梁姓、招姓和陈姓,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
长腶村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全年平均温度为26.5℃,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长腶村属丘陵地区,古时多沼泽,在广州方言里,沼泽地称“腶”,因此得名长腶。20世纪60年代之前,长腶村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之后则以蔬菜为主。土特产有粉葛、香芋等。
90年代,长腶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征用了大量土地。长腶村抓住大量外来企业和人口到来的机会,利用国家征地补偿款进行厂房、市场等集体商用物业的开发和出租,俗称“筑巢引凤”。1992年,长腶村推行了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将集体资产折成股份,分配到人。到2000年,长腶村建成三个工业园区和一个大型综合市场等商用物业,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2295元。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长腶村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约180亩、共487栋农家别墅的新村小区和一个占地约160亩的新村公园。与新村小区的错落有致、绿树成荫形成巨大反差,在原聚居地,为了扩建房屋用来出租,村民争相扩张宅基地,建起四至六层的高楼,许多楼房间距不足1米,成了“贴面楼”、“握手楼”,“脏、乱、差”现象严重。
2002年,天河区沙河镇撤镇建街,长兴街成立,长腶村由沙河镇转归长兴街管辖。2005年,长腶村撤村改制,撤销村委,成立长腶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节 研究材料与文章结构
本文研究材料主要有档案、报刊、地方志、村民谈话记录、笔者工作笔记等。由于乡村社会的历史不少是口耳相传,或是在村民的生活方式中呈现的,因此,村民谈话记录在本文研究材料中占有不小比重,而且,本文中还有一些信息是笔者深入村民生活中不知不觉所得,又是在多年之后才明白其意义的,因此无法给出诸如“据某某档案”、“据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说”之类的注释。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很多村民习惯“不开人名”,意即谈论本村人事不指名道姓,入乡随俗,本文不开列村民姓名,只以其姓名首个拼音字母指代。
本文的主体结构是,从20世纪上半叶的宗族到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到改革开放后的村委,再到21世纪初的公司,各个阶段各为一章,一共四章。要特别说明的是,宗族、社队、村委、公司在村民组织结构中所处层级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之所以将它们相提并论,理由是对于村民来说,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几乎同等重要,因为土地这个村民生活的基础主要是由它们来控制。
本文各章内容紧扣股份公司的三大构件,大体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村民的税费交收结构及权力结构,论述村民的集体产权和集体中个人产权的国家构造,村落社区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的制度性分治进程,现代化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的建设;第二部分围绕村民的交易结构,论述村民的交易尤其是信用交易的扩展,保护个人产权及交易的社会法律架构的建设;第三部分围绕村民的地权(股权)及其意识结构,论述村民突破身份限制、受到平等保护的个人产权及其意识结构的建设。三大部分各为一节,最后一节是本章小结。全文最后一章是结语。
各章内容概要如下:
导言。提出问题,阐明基本思路,介绍社区概况,说明研究材料和文章结构。
(第一章):宗族及其历史脉络。围绕村民的税费交收结构及权力结构、村民的小农交易结构、村民的地权及其意识结构与祭祀礼仪,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长腶村村民组织结构与村落社区治理结构,并将其置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背景之中,依据前人研究成果,简要交代了村民组织结构形成的历史脉络。着重指出,宗族由来已久,它是在明王朝推行赋役、基层组织、祭祀礼仪等一系列改革过程中,村民组织结构与村落社区整合进王朝国家统治的结果。作为村落社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纽带,宗族与现代化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建设格格不入,亟待改造。
(第二章):从宗族到社队。论述了1949-1977年期间,随着崭新的国家政权的崛起,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推动下,长腶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推翻旧的村民组织结构,继而开展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集合生产资料,组织集体劳动,实行统购统销,建立新的村民组织结构即社队。着重指出,村民组织结构从宗族到社队的演变是一次旨在重构村落社区治理结构,以政府的全能治理推进现代化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根本性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多层级的集体产权由国家构造出来并提供保护,村民的交易有所扩展,村民的地权及其意识结构摆脱了祭祀礼仪的束缚,突破了传统身份关系的限制,从父权、族权和神权中解放出来。在客观上,这些都为村民组织结构未来向公司的演变打下了基础。然而,村落社区也因为社队的建立、政府的全能治理逐渐失去活力。作为村落社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纽带,社队逐渐成为两者发展的桎梏。
(第三章):从社队到村委。论述了1978-1990年期间,随着包产到户的推行,统购统销的解除,长腶村贯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社队、建立村委、实行村民自治的过程;继而论述了1990-1998年期间,为了承接新一波全球产业转移,应对国家大规模征地,长腶村将土地集中到村委“筑巢引凤”,推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建立起一个具有个人与集体双层产权结构的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的过程。着重指出,村民自治的推行开启了村落社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制度性分治的进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开启了村落社区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制度性分治的进程。村落社区治理结构因此具有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制度分治、多元共治的雏形,这是现代化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在集体资产中的个人产权由国家构造出来并提供保护,村民的交易历经从耕田到“耕屋”的演变而有所扩展,保护个人产权及交易的社会法律架构例如《民法通则》、《公司法》等也建立起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为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指明了股份公司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为村民组织结构向公司演变准备了条件。
(第四章):从村委到公司。论述了1999-2007年期间,长腶村历经“3·28”事件、“撤村改制”,村民组织结构从村委向公司演变的过程。
着重指出,村民组织结构向股份公司的演变开创了村落社区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制度性分治的新格局,推进了现代化国家政权和治理能力的新一轮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交易尤其是信用交易极大扩展,保护个人产权及交易的社会法律架构益趋完备,尤其是《物权法》确立了个人产权受到平等保护的原则,这些都是村民组织结构向股份公司演变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村落社区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还未完全实现制度性分治,改制公司还承担着社区自治事务和社区市政,尤其是村民的突破身份限制、受到平等保护的个人股权及其意识结构还未树立起来,因此,村民组织结构向股份公司演变困难重重。
结语。将村民提出的问题置于村民组织结构演变及整体史的大背景中做出解释,提出“层累的组织结构演变”这一整体史研究框架,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