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与人类生活
研究爱的问题,首先需要探讨:究竟什么是爱?
要对“爱”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容易。与其抽象地、纯理论地讨论这个问题,不如先看一看实际生活中哪里存在着爱,从中再归纳出爱的含义。在个人和人类生活中,可以说,爱是无处不在的。
从人的一生看,生老病死,都有爱的存在。婴儿在还没有出生前,就受到母亲对胎儿的细心关爱。婴儿一出生,立刻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爱护之中。一岁到三岁的儿童,特别令人喜爱;父母、哥哥、姐姐、祖辈老人,都会视为掌上明珠。进人幼儿园之后,又受到老师的悉心爱护。孩子上学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又会在学校里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爱。青春时期,会有爱情的萌动。你会经历一段热烈的恋爱,从而建立婚姻。夫妻之间的爱是人生最长久、最温馨的爱。你会和你的配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度过艰难而又美好的一生。你一生中,会有一些最知心的朋友,朋友间的友爱非常值得珍惜。在你中年和老年,子女晚辈们对你的孝敬之爱(孝爱),让你感到无比温暖。即使在你生命终止之后,你的后辈们,仍旧会怀着敬爱的心情将你永远纪念。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充满着爱。
在人类生活的天地中,爱也是最明亮的阳光。全部人类文明,都是爱的创造古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情况,其中有著名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人类诞生前奥林匹斯山上的一个天神。他用泥土和水创造了人类,他对人类怀着热爱。他充当着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他教会人类使用文字、驯养家畜、驾船航行、使用药物等。但是,最高天神宙斯对人类并不喜欢。他只要求人类敬奉他,而并不爱惜人类。普罗米修斯为维护人类利益而触犯了宙斯。作为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最需要的的物品——火。普罗米修斯用一根长长的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宙斯大怒,派人将普罗米修斯用铁链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人睡,还在他胸脯钉上钉子,让他忍受饥饿、风吹和日晒;他还派一只神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是,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一位名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为止。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在人类诞生和进化的漫长历史中一种爱的力量。爱创造了人类,爱使人类学会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技能,爱使人类创造了以火为代表的文明。爱的力量是不屈不挠的,是可以忍受各种艰难困苦的。
在本书的有关章节中将要阐述的,是爱创造了科学、艺术等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事物,是爱推动了人类历史,推进了人类的进步。
当然在个人生活中,并不是只有爱。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非爱”,如嫉妒、排挤、仇恨、欺诈等;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可能有遗弃子女、夫妻离异等不幸的事。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生活中,有压迫、剥削、战争、屠杀、侵略等罪恶的事。
因此,不论是个人生活或人类生活,都是爱与非爱共存。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以及在整体的人类生活中,爱都是占主流地位的;否则,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二、爱的含义
爱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呢?事实上,我们很难给爱提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先来看一下西方哲学家对于爱的论述。
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的《会饮篇》和《斐德罗篇》都是以爱为论述主题的,其中多处描述爱,如:“爱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
“爱不断地使我们的情欲复苏,寻求与他人合为一体。”
“爱情像一座灯塔,指明人生的航程。”
“只有爱能使人为了挽救他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无所不包的。”
“一切生物的产生和生长所依靠的这种创造性力量就是爱的能力。”“爱是对美的事物的爱。”
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76)在他的《人性论》中有“论爱与恨”一章。他对爱的理解是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
费尔巴哈(1804—1872)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他说爱是人的本质,我欲故我在。”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1898—1979)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提出在非压抑性条件下,性欲将成长为爱欲。”“生物内驱力变成文化内驱力。爱欲的目标……还产生了爱欲自身的实现计划:消除苦役,改造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力比多的这种‘文化’趋向……趋向于整个有机体的爱欲化。”
弗罗姆(1900—1980)也在他的名著《爱的艺术》中说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人际和谐,在于彼此的融合,在于爱。”“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性的情感。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
“爱的积极特征还明显地包含了……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中,虽然没有对爱的定义的直接论述,但是爱是中国不同哲学学说的核心问题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孟子(公元前365—前304)都是提倡仁爱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墨子(公元前468—前376)是主张兼爱的,在《墨子》一书中有《兼爱》一章。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
关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中爱的论述,在本书中将有专门的章节展开讨论。在这里提到这些论述,一是要说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中,爱的论述不少,但是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二是可以从中外哲学家的一系列珍贵思想中领悟到爱的特征和本质。
我也不可能给爱提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我只是试图归纳西方和中国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提出对爱的含义的如下理解: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爱出于人的本性,发自人的内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喜爱、关切、爱护,愿意为它奉献,以至于愿意与它融为一体的具有理智的情感,以及由这种情感所推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力。
三、对“爱的含义”的理解
对于上述“爱的含义”,可以有以下的理解。
(一)爱是人的本质与本性。
“爱是人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爱是人的本性”,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是天赋的。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本质属性必然是天赋的。
孟子说,人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按他的意思,没有这四端,就是“非人也”。他又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意思是:四端和四体(两手、两足)一样,都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是天赋的,因此是人的本性。
孔子和孟子都说仁者爱人。”在孔孟的哲学中,仁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他们用“爱人”来解释“仁”。当然,在《论语》和《孟子》中,对“仁”有多种解释爱人”只是其中之一;‘仁”并不等同于“爱”。但是仁”和“爱”毕竟有密切联系。孔孟讲的“爱”,就是“仁爱”。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句话很重要,在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中,恻隐之心与爱心最吻合。孟子的意思是:对人的爱心就是仁的开始,或仁的源头。这样就将“爱”的重要意义突显出来了。
总之,孔孟的思想是:爱既是人的本质,又是人的本性,并且爱是各种仁的行为(仁义、仁政)的出发点。
在孟子之后两千多年之后的19世纪,费尔巴哈肯定地说爱是人的本质,我欲故我在。”其意思是:爱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人的存在不能离开爱。
以上是中外哲学家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符合事实呢?
人们都会承认:母亲对自己生的婴儿有母爱;婴儿对母亲有依恋之爱;年轻男女对自己的情侣会有情爱。这种爱都是人的本性,不需要有人教导。
爱是不是人特有的属性呢?
应该说,动物也有初级的爱。狗是懂得爱的。一位动物心理学家林兹塞说地球上爱你比爱自己还笃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一只狗。”狗会在别的狗的攻击前面保护它所依恋的主人。
许多动物都有母爱。有人观察到一只美洲母猴,细心地为她生下不久的小猴子驱赶苍蝇。有人见到一只长臂猴因小猴的死亡,不胜哀伤而死。
但是动物的爱只能是初级的,不可能达到人类的爱的水平;因为人类的爱是含有理智的。含有理智的爱是人类特有的。
因此,孟子和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