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52

第52章 爱是一门哲学(6)

(五)追求意境之美。

中国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中,特别重视意境之美。

在强调意境美方面,魏晋哲学家王弼(226—249)有着重要贡献。

他提出“得意忘言”的思想,他的原意是对《易经》的理解,应该是从“言”,即卦辞出发,而体会它的含意。知道含意,就可以不再记得卦辞。

他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诗歌、绘画、书法等都有影响。

唐代的绝句诗歌达到中国诗歌的最高水平。唐代绝句的特点就是文字十分简洁,而意境十分深远。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绝诗,只有二十个字,语言非常简洁,但意境非常高远,描绘了一幅寒冷而旷远的自然景色,同时又反映出诗人孤傲而崇高的不屈气节。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在唐诗中有代表性,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无比丰富的意境。当你欣赏这首诗时,必须透过‘言’而领会‘意’。

苏东坡赞赏王维的诗歌与绘画,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的意境之美。

二、西方的美学思想

据王旭晓在《美学原理》的介绍,西方哲学家对于美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精神方面理解美。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即“美自身”。

黑格尔认为,美是他的绝对精神中的一个环节。

休谟认为,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康德认为,美与主体愉快有关,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形式。

(二)从物质形式方面理解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如:秩序、匀称、明确等。

博克认为,美是为了联系种族所需要的共同的审美理念。

狄德罗认为,美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就是生活。

(三)现代美学家的观点。

他们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美。如克罗齐的“直观”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

这里着重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他关于美的学说,在西方哲学中有代表性,并且也有很大影响。

康德说在高层认识能力的家族内还有一个处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判断力。”(《判断力批判·导言》)

康德这里讲的知性,是指对于自然的知性认识;他讲的理性,是指的实践理性,即道德法则或自由。他讲的判断力指的就是审美判断。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审美判断是在知性认识和道德法则之间,或自然和自由之间的桥梁。

他关于美的这种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各种优秀的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都以客观世界为背景,包含了许多知性知识;而它们又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你对于祖国和人生的爱,提高了你的道德水平,美化了你的心灵。所以美”可以使你在“真”和“善”之间,架起桥梁。

关于审美判断,康德说对象由于它的表象直接与愉快的情感相结合而被称之为合目的性的,而这表象本身就是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该对象就叫作美。”(《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美学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1.人们对于某个对象感到美,是因为该对象使他产生愉快的情感。因此,美是与愉快的情感有关的。

2.美的对象为什么会使人愉快呢?并不是因为对象本身,而是因为该对象对于人的感受愉快的能力有一种适合性。这种适合性也可以叫作“合目的性”。

3.所谓审美判断,就是对于这种“合目的性”的判断。

4.审美鉴赏是没有功利性的,没有实践目的。例如你欣赏一幅画,或一首歌曲,你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你只是感到喜悦和愉快。

5.—个美的对象会使所有的人都感到美。例如初春一株盛开的梅花,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美。

6.因此,人对美的感受是一种天性,是先天规定的。

三、爱与美的关系

从上述中国与西方的美学思想,可以理解美与人类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人类之爱是一切美的源泉。

康德讲的“合目的性”,就是外界表象与愉快情感的结合。他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或形象的美,首先要使人喜爱。

康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所爱的,人就会感受到美。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

的确,在恋爱着的男女眼中,对方就是最美的。

孔子认为韶乐非常美,因为他热爱韶乐;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爱韶乐,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可能认为还是可口的羊肉汤更美。

那么,美是否没有客观的标准呢?并不是。

康德提出“共通感”的概念。他说鉴赏判断必定具有一条主观原则,这条原则只通过情感而不通过概念,却可能普遍有效地规定什么是令人喜欢的、什么是令人讨厌的。但这一条原则将只能被看作共通感。”(《判断力批判》)

人类的共通感,使人类有相同或相似的喜爱,这是人类对美的共同标准。

鲜艳的花朵、悦耳的鸟声、壮丽的山河,全世界的人都会喜爱。

不同的文化可能形成人们不同的美感。在中国,李白的诗歌、欧阳修的散文、王羲之的书法、巍峨的长城,每个中国人都会喜爱,都会认为很美。这是中国人在同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共同喜爱与美感。

西方的基督教徒在圣母圣子的画像前面,会感受到上帝之爱给予的美(二)人类之爱是一切艺术的永恒主题。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情感与美的关系。事实上,美就是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美的内在实质。

人类之爱是人类情感的核心,因此,爱是一切艺术美的主题。这个情况,自古至今,没有改变。因此,爱是艺术的永恒主题。

孔子亲自收集编辑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诗经》反映了华夏大地上普通民众的炽热的爱情与亲情。

中外最有名的文学著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中外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绝大多数都是歌颂爱情的。

受到全球华人欢迎的,由邓丽君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它的主要歌词(汤尼作词)就是歌咏爱情的,摘录两段如下: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

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

(三)人类之爱是艺术创造的强大动力。

美有自然美与人类美。各种艺术(文学、诗歌、音乐、绘画、书法、戏剧、雕塑、建筑等)是人类美的精华。

艺术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当然,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创作技巧。但只有创作技巧是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创作需要充沛的激情,需要持续的磨炼;最根本的,是需要对艺术的爱、对于美的爱、对于人类的爱。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艺术,是完全抽象的艺术,却受到全体中国人的喜爱。

中国两千多年来年,出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这里讲一个书法家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以说明:只有对书法怀有深挚的爱,才能付出持久的艰苦努力,从而创作出杰出的书法作品。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幼年爱好书法,有心向他父亲学习书法。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就这样,献之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献之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成功,当然有他母亲教育之功,但是根本还是要依靠他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与长期的刻苦磨炼。

贝多芬的大部分交响曲是在耳朵渐聋的情况下创作出来,他的伟大的第九响曲是在耳朵全聋后创作的。蕴藏在他心中的精神动力究竟是什么?不能不说,那是他对于音乐、对于人类的炽热的爱。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名人传》)

贝多芬的这段话,表达了所有优秀艺术家对艺术与美的热爱。

四、爱与真、善、美的关系

通常认为,真、善、美三者是人类的最高追求,那么,爱与真、善、美是什么关系呢?

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阐述“真”的;价值论是阐述“善”的;美学是阐述“美”的。

从本篇的各章,可以理解真、善、美三者都与人类之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简要归结如下:

(一)爱与真、善、美,都是人类的本质,人类的根本属性。

所谓人类的本质,就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爱与真、善、美一样,都是人类高度发达的理智与情感结合的产物。这种高度发达的理智和情感,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

(二)爱是真、善、美的强大的动力资源。

人类是不断地追求着真、善、美的。但是究竟什么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动力资源呢?(如飞机的飞行需要汽油作为动力资源一样)

本篇所述,已经表明,人类追求自然与世界的客观规律(求真),其动力是人类对于真理的热爱。人类寻求并遵循道德准则(善),其动力是人类对于亲人、朋友、大众、国家和人类的热爱。人类创造各种美好的文学或艺术(美),其动力是人类对于各种美的热爱。

总之,人类之爱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根本动力。

(三)爱是真、善、美的评判准则或条件。

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美?需要有一个评判准则。

1.关于真。

所谓“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实与规律的认知。这种认知,与人的爱是有关的。对于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来说,由于他热爱上帝,他会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论述就是“真”。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他喜爱探究大自然本身的真实,他会相信自然科学的各种关于“真”的发现。

在哲学与社会科学范围内,其真理性,只能依靠人类的社会实践来验证。而社会实践,也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人类?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这个标准,就是从人类之爱出发的。

2.关于善。

自爱、仁爱、互爱、博爱等,都是人类关于善的基本内涵。也可以说,人类之爱,就是善的评判准则。

当代世界公认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和平、公平、公正、正义等普世价值,都是从人类之爱出发的,因此符合善的准则。

3.关于美。

康德说:合目的性的对象就叫做美。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表达为:人所爱的,就是美的。

对与自己愉快的情感相结合的人或事物,人会感到美,同时也会感到爱。爱与美是密切结合的。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既是美之神,又是爱之神,被称为美丽的爱神。

当然,美应当与善(人类之爱)相结合,个人之所爱,不应与人类之爱和社会公德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