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51

第51章 爱是一门哲学(5)

二、西方哲学中的价值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快乐而行善。”(《柏拉图·高尔吉亚篇》)

这句话说明,苏格拉底是将“善”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他还说知识就是美德。”

他这句话将“真”与“善”结合起来,有两重含义:一是追求知识就是追求美德;二是有知识才能有美德。

柏拉图给予“善”以极高的位置,他说在知识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也是最难看到的,即是善的理念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柏拉图·国家篇》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幸福和目的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干扰的快乐,而快乐也就是至善。

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只有德性才能使人幸福,而德性来自善良的意志,它要求摆脱一切快乐、痛苦和欲望的激情。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断言上帝是全智、全能、全善的。因而上帝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与思想界提出:尊重理性、个性解放、个人权利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

休谟将“仁爱”提高为最高价值。

康德将道德问题(实践理性)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重要内容。他说:“道德法则,在人类那里是一个命令。”((《实践理性批判》)

价值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它首先明确采用价值哲学这个术语的是法国哲学家P.拉皮埃(1869—1927)。

奥地利的C·艾伦费斯(1859—1932)、美国的J.杜威、W.M·厄本(1873—1952)、R.B·佩里(1876—1957)、C.I·刘易斯等都为建立价值哲学作出贡献。他们认为,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真理等,都同对于价值的评价有关。

三、爱与价值论

根据以上所介绍的中国与西方哲学中关于善与道德的学说的进展,可以理解:在哲学价值论中,人类之爱是一个核心的内涵。

(一)仁爱是中国与西方哲学共同的最高价值。

孔子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开创人。他提出的“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核心的内涵。仁爱思想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能持续两千多年的思想根基。在中国今天与未来的发展中,它仍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开创人之一。他将“善”提到极高的位置甚至比真理与知识更重要。

他说善是可见事物中的光明之父,是可知世界中理智和真理的最高源泉。”

我们再看他对于爱的论述爱是一切神诋中最爱护人类的,他援助人类,给人类医治一切疾病,治好了,人就能得到最高的幸福。”

可以理解,他是将最高价值的“善”与给予人类最高幸福的“爱”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达。

18世纪的休谟说仁爱”普遍地表达着人类本性所能表达的最高价值。(《论仁爱》)

休谟将人类之爱与人类之最高价值直接联系起来。

人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起源与路径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令人惊异的是:从上述哲学家的论述来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尽管区别很大,它们在哲学内涵上,却也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两个哲学体系中,都以“仁爱”为最高价值。

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类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是有代表性的。东方与西方文化,都以“仁爱”作为最高价值。这就表明:

1.由于仁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因此,不论是在世界的哪个地区,只要有人类,都会高度肯定仁爱的价值。

2.既然全人类有共同的最高价值——仁爱,那么,人类就完全有可能最终摆脱战争、侵略、屠杀、霸权、奴役、压迫、残酷斗争等违反仁爱的行为,而建立以仁爱为核心价值的和谐世界。

(二)自爱与自由是近代价值论的基础。

自爱与自由是直接联系的。所谓“自由”,主要是指个人的自由,特别是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在宪法范围内的行动自由。这是每个人的天生要求。一个自爱的人,必然要求有自由,也就是有自由之爱。

自文艺复兴后,特别是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思想的最大解放是关于“人”的发现。而所谓“人”,主要是指“个人”,也就是具体的每一个人。这是对于欧洲中世纪神学思想与欧洲封建统治的根本性冲击。

中世纪的神学中,任何人只能听从神的指引与教诲;在欧洲封建制度下,一般民众是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的。

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人生而平等、自由”。卢梭所说的自由,都是和“个人”相联系的。所谓“自由”就是“个人”的自由。他的思想,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与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中都作为开宗明义的命题提出来。

平等、自由等思想,使个人得到解放,使人类自爱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扬。自爱与自由是人类各种现代价值观的基础。

自爱是一切人类爱的出发点。自爱与个人才智的发挥、个人财富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应当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忽视自爱与自由的。“自由”这个价值观,除了古代在庄子哲学中,近代在梁启超与胡适的哲学中有所追求外,在中国的主流哲学(儒学)中,对“自由”并不强调,甚至是否定的。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的启蒙运动,当时突出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是反对政治专制的,科学是反对思想专制与蒙蔽的。民主和科学中,都包含有自爱和自由的价值观。

中国今天,需要继续发扬“五四”的精神,在全社会充分树立自由、民主与科学的价值观。

(三)互爱互利的现代价值。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由于墨子不属于儒家,他的思想在中国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他的思想有两点可贵之处:

1.爱是平等的,是相互的。

儒家比较重视等级与亲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等级观的体现。墨子重视平等,他批评儒家说儒者曰:亲亲有术(差),尊贤有等。”(《墨子》)儒家对礼仪,对于不同的亲属,都有严格差别。墨子的主张是爱不分亲疏、等级,一律平等相待。

2.墨子是主张仁义和利益相结合。人们互相爱护,应当互相都得到利益。

墨子的这两方面的思想,都比较适合现代社会。

西方哲学中,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是主张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他说:“一切与友谊相关的事物,都是从自身而推广到他人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休谟说:‘我们可以感受我们自己内心对他人的幸福或利益的欲望,他人的幸福或利益通过这种感情而变成我们自己的利益,而后我们出于仁爱和自我享受的双重动机而加以追求。”(《道德原则研究·论自爱》)

他的意思也是:自爱与爱人完全可以互相结合。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爱互利,达到双赢或多赢。这是当今世界的进步思潮。

我们从世界历史来看,18—20世纪,是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历史,是殖民主义的历史,是世界战争频繁的历史,是冷战的历史。其结果,受害最深的是人民大众。

世界进人21世纪,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发达,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合作正在替代阶级对抗。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利益互相联系在一起。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总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内部的各阶层之间、世界各国之间,必须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走双赢与多赢之路。

互爱互利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

(四)博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中国汉代哲学家韩愈提出博爱之谓仁。”

博爱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三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之一。

20世纪初,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将“博爱”作为他最高的道德原则。

博爱思想,应该说,是一个极其高尚的人类理想。人类之爱,应该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不分宗教信仰的。

人类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20世纪中,就有两次世界性的大战,死伤人数超过亿万,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惨绝人寰。

博爱理想的实现,可能还有很长时间。但是人类应当向这个目标前进,也只能向这个目标前进。

爱与美学

美学不能说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它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章先介绍中国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然后讨论人类爱与美的关系。

一、中国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美是人的精神早受。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孔子对食物是很懂得享受的,他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而他对于音乐的爱好超过对食物的爱好,因此,听到韶乐后,得到极大的美的精神享受,以至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即以肥大的羊为美。因为肥大的羊可以提供甘美的食物。因此,这个字可以比喻“美”的含义。

但中国人的“美”,主要是指精神享受,而不是指物质享受。

(二)美表达人的美德。

《荀子·法行》中说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綴然,辞(治也,有条理也)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这一段话是说孔子对于玉石之美的解释。孔子从玉石的温润,而见到“仁”;从玉石的密致的纹理,而见到“知”;从玉石的坚刚中,而见到“义”;从玉石的其他形状中见到“行” 、“勇” 、“情”。

总之,孔子在玉石中,见到了人的各种美德,因此而感受到玉石之美。

中国的国画中,梅、兰、竹、菊是永恒的主题,就是因为它们象征着人的美德。

(二)美表达人的情感。

《左传》中说:‘诗以言志。”唐代的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春秋左传正义》)他的意思是:诗是表达意志的;而意志由情感而来,意志与情感是一致的。

西汉《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说:诗歌是内心感情的表达。

东汉末年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丽。”意思是:诗歌是为表达情感而用美好的文词。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说:文所以人人者情也。”(《文史通义·史德》)

清代著名学者焦竑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雅娱阁集序》)

以上论述,都表明,诗歌与文学之美,体现于情感的表达;浓烈的情感,才使艺术作品能感动人,作品才是美的。

(四)美是人喜爱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美的表达形式。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交文”、“错画”之像,即交错纹理之形式。

陆机在《文赋》说的“诗缘情而绮丽”,是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提出诗歌需要有“绮丽”的形式(文字、结构、韵律等)。鲁迅对他的这句话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