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3520500000032

第32章 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2)

总而言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以教师为中心,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爱校与建名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立足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又好又快地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发扬“厚德健行”的校训,建设和谐校园。只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员工与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一致,科学指导学院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把握机遇,奋力开拓,实现“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院”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的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已经从外延扩张向内在质量转变,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重中之重。长远看,学校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靠校友在社会上的建功立业来衡量。另一手抓学科建设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做到国内外知名。

学院制改革应对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历史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从数量转向质量,原有的学院各自为政的局部利益格局,不利于学院与学科间的交叉合作,不利于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可以解决人才培养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障碍。

大学本质上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是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选进程。学院将继续推进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优化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今年学院试点工商管理类按类招生300人,已经制定好按大类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计划明年继续实行按类招生改革,在较大范围提供转专业机会。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3(1)+1)、创业管理、旅游管理(1+3)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好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改革等,强化内涵发展。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优势,拟计划与工科学院联合建立大型企业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利用国际贸易学、技术经济两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加强教学改革积累,各学科专业至少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在省级甚至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所突破。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质量意识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学院拟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和省级精品课程《投资学》、《工程经济》和《管理学》的带动下,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动校级精品(优秀)课程建设,提供课程改革相关的平台和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减少学评教的负面影响。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反对将学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认为应该给教师更多的课堂自主权,从严要求学生,杜绝学评教中迎合学生的不良风气。同时,对学评教后10%的教师,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培训或转岗。营造全院教师人人重质量,人人谈质量的氛围。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得益于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但还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学投入不足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确保和提高,建立教学投入的导向机制十分迫切。

学院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硬性指标进行全额投入。这应该成为学院一级财务预算的常规性计划。

在教师教学激励上,可以在职称评定要求、岗位聘任、教学酬金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

在教学科研等效评价上,应体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减少本科教学酬金与研究生教学酬金的差异,吸引优秀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大教学质量的等效比重,尤其在评定学院有权力评定的职称范围内,应体现教学本位的导向。在岗位聘任上,应体现按岗定量的原则,提高教学换算的比重,让教师感受到学院重视本科教学,同时让教师自己选择合适的岗位。建立教学投入的导向机制,目的是让教师重视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激活学科活力上,理顺学院与学科二者间的关系,对学科下放一定的财权和人事权,采取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运行体系,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局面。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一是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做到制度设计适应教学改革需要,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学院网页本科教学内容建设,所有涉及本科教学的项目和信息均在网站上公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项目建设进程的监督;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建设的网站建设,资源共享,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四是继续开发好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减少教师的文本工作量,加强学科和学院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程的全过程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五)采取分类管理与培养,开展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承载着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使命。不可否认,教师群体从整体上说应该是教研相长,但不排除个别教师是教学型教师,或者科研做得好,但教学方面有些欠缺。因此,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政策与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能够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类管理也有利于对教师进行整体规划,提高人才引进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学科引进人才时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杜绝人才引进中的“人情关系”,防止引进人才后发现既不会上课,科研也不好,甚至拖累学科发展。

但是,如果某个学科全都是教学型教师,这个学科就应该“动手术”了。因此,如何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学院可将相应的责、权、利下放给各学科,学院对学科进行考核,学科对教师进行考核,学科负责本学科的岗位聘任和教学科研任务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科细胞,发挥教师的学科归属感,推动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鉴于学科建设任务比较重的现状,成立教学团队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投入教学,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岗位聘任的机会,学院应鼓励学科成立符合学院整体规划的教学团队,对于符合发展方向但不成熟的团队,采取“培育建设”,分类管理。以团队的方式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和其他各类教学改革建设,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以教师为本,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对大学来说,就是要落实到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这方面来。如何让教师宁静致远,“十年磨一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让教师“不为稻粱谋”是基础。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在新世纪北大发展蓝图的讨论中提到,中国什么时候出诺贝尔奖关键是土壤。“如果造就一个肥沃的土壤、氛围,我想总有一天会有诺贝尔奖出现。但我们现在这个土壤还不够。这需要我们努力。”从中不难理解,大学的本质是学术自由和独立思想,学术追求说到底是个体的内在动力,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究。只有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爱护教师,才会焕发出教师的内在精神动力。

屏峰校区校园很美,但学术氛围不浓,教师在校区停留时间太短。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针对当时西南联大教师“舍教室中讲授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甚为担忧,因为这将影响到学生的品格教育,而大学并非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因此,他大力倡导古代从师受业的“从游”,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甚远哉!”梅校长的这番话,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大启发。

试想,学校将近一半多的学生已在屏峰校区,而教师如果都是上完课就急着离开,且不说或有名气一些的教授忙于上研究生课和科研工作,就连普通教师学生也难经常碰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可想而知。营造新校区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在新校区多停留、多活动、多工作,已显得颇为重要。学院可以在屏峰校区多开展一些校际学术交流和教师学术活动,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范围和力度。继续支持我院的学生学术文化活动,包括经济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在杭高校市场营销案例大赛、厚德杯案例大赛等。

当然,学术氛围的营造需要一个过程。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溯源于求是书院,北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源自蔡元培时期。“厚德健行”的底蕴来自何处?自然形成与凝练塑造都需要有一思想引领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求证,如果没有一些旗帜性人物在前面摇旗呐喊,文化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其口号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期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变革,奠定了北京大学的“校格”,囊括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如果大学没有力量即时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但“抱定宗旨”,“但开风气又为师”,延揽人才,活跃学术,不失为朝着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战略选择。

(本文获2008年学校中层干部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