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是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秦代立国的时间不过十几年,而且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所以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秦汉文学,重点是两汉文学。
两汉前后共历四百余年,在文学史上,开创了新的局面。散文方面,产生了《史记》、《汉书》这样伟大的著作;诗歌方面,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除了散文和诗歌外,还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辞赋。
赋是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在汉代的几百年间,产生了很多的赋家,被后世尊为一代文学之盛。
两汉的散文,保持和发展了先秦散文的繁荣局面。汉初,百家争鸣的余风尚存,一些作家能够关注现实,直抒政见,写出一些优秀的政论文。贾谊和晁错是代表作家。西汉后期至东汉,散文有趋于骈偶的倾向,但桓宽、王符、仲长统的政论文,指讦时政,文风朴实。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不仅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也是传记文学的里程碑。它把古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除《史记》外,汉代还有一部历史巨著《汉书》,东汉班固著。《汉书》是官修史书,思想比较正统。总的来说,叙事不如《史记》生动,但简练整饬,详赡严密,也有自己的特点。
两汉的诗歌,依据作者的不同,可分为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类。
“乐府”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的名称,早在秦及汉初已经存在。至汉武帝时代,乐府一方面为文人创作的诗歌谱曲演奏,一方面采集民间歌辞。魏晋以后,把乐府保留下来的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样“乐府”由官署的名称发展成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中出现较多的是叙事诗,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渐趋成熟和完善。汉乐府民歌以五言为主,也有四言、杂言,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开启了五言诗的时代。
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的《文选》,是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完整的五言。它们产生的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的桓、灵之际,作者当是中下层文人。这些诗主要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的感情以及士子游宦不成、彷徨失意的苦闷,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这些诗思想价值虽不高,但抒情技巧达到很高的水平,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李斯
李斯(?—前208),战国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与韩非同为荀卿的弟子。后入秦,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统一后,他任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始皇死后,参与赵高拥立二世的活动,后被赵高以谋反罪诬害,腰斩于咸阳。作品除了《谏逐客书》外,尚有《仓颉篇》(今佚,有辑本),还作过几篇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刻石铭文。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1〕,窃以为过矣〔2〕!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使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9〕,诸侯亲服〔10〕,获楚、魏之师〔11〕,举地千里〔12〕,至今治强〔13〕。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16〕,包九夷〔17〕,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20〕,遂散六国之从〔21〕,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2〕。昭王得范雎〔23〕,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27〕,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6〕,不为玩好〔37〕;郑、卫之女〔38〕,不充后宫;而骏良〔39〕,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40〕。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1〕,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2〕;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3〕。夫击瓮叩缶〔44〕,弹筝搏髀〔45〕,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6〕,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47〕。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48〕,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9〕。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50〕,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51〕。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土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52〕,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53〕。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5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55〕,却宾客以业诸侯〔5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7〕。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58〕,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1〕客:客卿,秦称从其他诸侯国入秦做官的人。〔2〕窃:私下,表示自谦。过:错误。〔3〕缪(mù)公: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缪:同“穆”。〔4〕由余:其先晋人,后流亡至戎。穆公设法招他归秦。后秦用由余之计伐戎,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戎:当时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5〕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把他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送给秦国。百里奚中途逃脱,至楚国宛地,被楚人所执。穆公听说他有才能,以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任他为相。宛(yuān):楚地,今河南省南阳市。〔6〕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原住在宋国,因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使人用厚币迎蹇叔,任用为上大夫。〔7〕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杀后,丕豹逃至秦国,秦穆公任他为大将。公孙支:先游于晋,后归秦,为秦谋臣。〔8〕孝公:秦孝公(前361一前338在位)。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又称卫鞅。孝公时入秦,帮助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后来秦孝公以商於之地(今陕西省商县)封鞅,故又称商鞅、商君。〔9〕乐用:乐于被使用,即乐于为国家效力。〔10〕亲服:归附听命。〔11〕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秦军大败魏军,魏国割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同年,又南攻楚国,打败楚军。〔12〕举地:攻占土地。〔13〕治强:政治安定,国家强盛。〔14〕惠王: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在位),孝公之子,也称秦惠王。张仪:魏国人,惠王用为相,后为秦筹划“连横”的计策,破坏六国的“合纵”,六国因此被秦各个击破。〔15〕拔:攻取。三川之地:本属韩国,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因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故称三川。秦攻占后,设三川郡。〔16〕上郡:本魏地,在今陕西省西北部。公元前328年,魏国以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求和。汉中:本楚地,在今陕西省南部。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取得楚汉中土地六百里,置汉中郡。〔17〕包:兼并,并吞。九夷:泛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18〕制:控制。鄢(yān):楚地,今湖北宜城一带。郢(yǐng):楚都,今湖北省江陵县。〔19〕成皋:又名虎牢,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在今河南省荥(xíng)阳县境内。〔20〕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21〕六国之从:指韩、赵、魏、齐、燕、楚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从,同“纵”。〔22〕施(yì):延续。〔23〕昭王: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在位),惠文王之子。范雎(jū):魏国人,因受魏相迫害,逃到秦国,昭王任用为秦相。范雎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征服邻国。〔24〕穰(ráng)侯、华阳:均为秦昭王母宣太后弟,曾在朝专权。范雎说昭王,把两人驱逐出关。强公室:增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杜私门:指限制贵族豪门的权力。〔25〕负:辜负,对不起。〔26〕却:拒绝。内:同“纳”,接纳。〔27〕疏士:疏远外来之士。〔28〕致:求得,收罗。昆山之玉:昆仑山北麓的和阗(今新疆和田),以产美玉著名,人称“和阗玉”或“昆山玉”。〔29〕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随,同“隋”,西周春秋时的小国。相传随侯以药敷治一条受伤的大蛇,后蛇衔明珠以报,故称“随侯珠”。和,卞和,春秋时楚人,曾于山中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武王接位,卞和再献璞玉,武王砍掉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接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玉匠琢璞,果得美玉,遂称为“和氏璧”。后来秦始皇把它刻为传国玉玺(xǐ)。〔30〕垂:挂着。明月之珠:夜光珠。〔31〕服:佩带。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和越国名匠欧冶子合铸。〔32〕纤离:骏马名。〔33〕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装饰的旗子。〔34〕鼍(tuó):鳄鱼类,产长江下游,今称扬子鳄。其皮制成的鼓,声音洪亮。〔35〕说:同“悦”。〔36〕犀:犀牛角。象:象牙。〔37〕玩好:珍贵的玩物。〔38〕郑、卫之女:古人认为郑、卫之地多美女。〔39〕骏良:好马。(juétí):良马名。〔40〕丹青:红色和青色颜料。采:彩饰。〔41〕下陈:指宫殿的台阶下面,是歌舞的地方。〔42〕宛珠之簪:嵌有宛地所产珠的簪子。傅:同“附”。玑(激):不圆的珠。珥(ěr):耳饰。阿缟(gǎo):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出产的白色的绢。〔43〕随俗雅化:随着流行的式样打扮自己。佳冶:美好艳丽。窈窕:体态优美。赵女:古代赵国以出美女著名。
〔44〕瓮(wèng)、缶(fǒu):盛水的陶制瓦罐。〔45〕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46〕呜呜:秦地乐歌声。〔47〕郑、卫、桑间:指郑、卫之音,以悦耳著称。桑间是卫国地名,在濮水(今河南省境)之滨,是当时男女欢会歌唱的地方。这里泛指郑、卫一带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韶、虞,相传为舜时乐曲;武、象是周代的乐名。〔48〕就:取用,接近。〔49〕适观:适于观赏。〔50〕曲直:是非。〔51〕跨:凌驾,比喻统一。〔52〕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让:辞让。〔53〕明其德:显示他的德行。〔54〕五帝三王:这里泛指古代著名帝王。〔55〕黔首:秦国统治者称百姓为黔首。资:资助。〔56〕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57〕藉:同“借”。兵:武器。赍(激):给予。〔58〕损民以益仇:减少本国的人口,增加敌人的力量。
【阅读提示】
本文是李斯给秦王的一篇奏章,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昭明文选》。当时韩国派一名水工入秦,帮助秦国开渠,借以消耗其人力物力,牵制其向韩国用兵。此事被秦国发觉,宗室贵族便建议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下了逐客之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文进谏,反对逐客。
文章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指出逐客是错误的,总提全篇主旨。紧接着从历史事实、秦王当前爱好、一般常理等不同方面加以论证,水到渠成地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全文气势充沛,既申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又有酣畅淋漓的铺陈排比。纵横捭阖,正反对比。文字优美,比喻贴切,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秦王读了李斯的这篇奏章,终于取消了逐客之令。
·礼记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共四十九篇,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直至秦汉间的儒者著述的,内容十分庞杂,主要是儒家礼制、礼仪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情况,为研究古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礼记》中的一些议论文,结构严整,气势沛然,一些叙事小品简洁生动,意味隽永,对后代文学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