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05

第5章 先秦文学(4)

〔90〕场:墓前供祭祀用的坛场。〔9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有若:孔子弟子,姓有名若。《礼记·檀弓》谓有若言论似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谓有若状貌似孔子。〔92〕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意思是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93〕强:勉强。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94〕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濯(zhuó):洗涤。〔95〕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的秋季,相当夏历(即今农历)的夏季,是阳光最强烈的季节。暴(pù):通“曝”,晒。〔96〕皓皓:光明,洁白。尚:胜过。〔97〕南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许行,许行是南方楚国人。(jué)舌:伯劳鸟的叫声。:伯劳鸟。这里孟子讥讽许行说话像鸟叫一样难听。〔98〕非:责难。〔99〕幽谷:幽深的山谷,比喻下流。乔木:高大的树木,比喻高尚。此二句引自《诗经·小雅·伐木》。〔100〕鲁颂曰以下两句:见《诗经·鲁颂·閟宫》。〔101〕戎狄:西周时西边和北边的部族。是:结构助词。膺:击退。〔102〕荆舒:西周时南边的部族。荆:楚国。舒:附属于楚的一个小国。惩:制止,抵御。〔103〕方且:将要。〔104〕子是之学:即“子学是”。是:此,指许行之学。之:结构助词。〔105〕贾:音义同“价”。不贰:无二价。〔106〕伪:欺骗,作假。〔107〕五尺:相当现在三市尺多。周制一尺,当今市尺七寸。适:往,到。〔108〕莫之或欺:没有什么人欺骗他。之:代词,作“欺”的宾语。或:句中语气词。〔109〕相若:相同。〔110〕麻缕:麻线。丝絮:丝绵。〔111〕不齐:不同,不一致。〔112〕情:自然情况,实际情况。〔113〕倍:一倍。蓰:五倍。下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114〕比:并列,等同。〔115〕巨屦小屦:粗劣的鞋和精致的鞋。〔116〕相率:互相沿袭,互相效法。率:循。

【阅读提示】

本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与农家学说的崇奉者陈相之间的一次辩论。孟子以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社会产品等价交换、商品质量决定商品价格等理论,批驳了陈相关于“君臣并耕”、“市价不贰”等虚幻的平均主义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但孟子又从社会分工出发,将劳心和治人混为一谈,以证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居高临下,欲擒故纵,步步诘问,层层论证,一步步地将辩论引向深入,使陈相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俯首就范。既循循善诱,又咄咄逼人;既广泛引证,又深入浅出。感情饱满,气势奔放,充分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才能。

天时不如地利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1〕,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3〕,七里之郭〔4〕,环而攻之而不胜〔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也〔7〕,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8〕,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得道者多助〔12〕,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3〕,亲戚畔之〔1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指适宜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条件。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2〕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3〕三里之城:周围长三里的小城。〔4〕郭:外城。〔5〕环:包围。〔6〕池:护城河。〔7〕兵:兵器。革:甲衣。〔8〕委:放弃。去:离开。〔9〕域: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界线。〔10〕固国:巩固国防。山溪之险:山川的险阻。〔11〕威:用作动词,意为“威慑”。〔12〕道:指儒家所主张的道义。〔13〕至:极点。〔14〕畔:同“叛”。〔15〕顺:归顺,服从。

【阅读提示】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里孟子指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项作战条件中,人和最为重要。所谓“人和”就是得人心。孟子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而能否得人心,又取决于是否“得道”。文章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更是千古名句。它已超越战争,有着普遍的意义。

反映出东方哲人的深湛智慧。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漆园吏,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本《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后学所作。《庄子》一书想象丰富,言辞瑰丽诡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庄子》之书“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庄子》一书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3〕,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9〕,以为莫己若’者〔10〕,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2〕。”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5〕。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6〕,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8〕,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19〕。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0〕,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1〕,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2〕。方存乎见少〔23〕,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礧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5〕?号物之数谓之万〔26〕,人处一焉〔27〕;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29〕?五帝之所连〔30〕,三王之所争〔31〕,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3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1〕灌:注入。河:指黄河。〔2〕泾(精)流:指水流。〔3〕两涘(sì):河水两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4〕辩:通“辨”。〔5〕河伯:黄河之神。〔6〕旋其面目:改变了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7〕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8〕野语:俗语。〔9〕闻道百:自觉闻道已多。〔10〕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比得上自己的。〔11〕少:以为……少,意动用法,有轻视之意。轻:轻视,看不起。伯夷:殷末诸侯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伯夷与弟叔齐曾叩马而谏。武王灭商后,两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山中。〔12〕大方之家:通达于大道者。方:道。〔13〕拘:局限。虚:同“墟”,居所。〔14〕笃:固,引申为局限。〔15〕曲士:乡曲之士,指穷乡僻壤、孤陋寡闻的读书人。束于教:为他受的教育所束缚。〔16〕丑:浅陋。〔17〕大理:大道。〔18〕尾闾(lǘ):传说是海底泄水之处。〔19〕过:超过。〔20〕自多:自满,自夸。多,赞许。〔21〕比形:具形。比形于天地,指从天地的恩赐中形成了形体。〔22〕大(tài):通“泰”。〔23〕存:察,看到。见少:显得太少。见:读如“现”。〔24〕礧(lěi)空:蚁穴。大泽:大的湖泽。〔25〕稊(tí)米:像稗籽一样小的米。大(tài)仓:储粮的大仓库。〔26〕号:称。万:表示物的数量很多时,称之为“万”。〔27〕处一:占万物中之一。〔28〕卒:尽。九州:天下。〔29〕豪:同“毫”。〔30〕五帝:通指黄帝、颛顼(zhuanxū)、帝喾(裤)、尧、舜。连:续,继承。〔31〕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32〕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33〕以为博:以此显示学问的渊博。“辞之”、“语之”的“之”,均指天下。

【阅读提示】

《秋水》所阐述的主旨是庄子的认识论。这里节选第一部分。河伯望洋兴叹,足知北海之大,然北海若自比于“天地”,亦“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河伯兴叹之大,相对于天地来说,竟是如此之小。文章由浩浩黄河,写到茫茫大海,再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层层扩展,眼界渐开,形象地说明了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有启发作用的。文章采用拟人手法,把黄河、大海描写得生动传神。其比喻,其联想,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料,可见庄子手笔的奇妙以及思想的无限广阔。

·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出身宗室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在政治上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他的政治改革遭到楚国保守势力的反对,并因此而被谗见疏,屡遭放逐。

最后鉴于国家政事日益混乱,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和《楚辞章句》所记,共25篇,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象丰富,文辞绚烂,是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一书为西汉刘向所编,东汉王逸为之作注,名之曰《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

湘夫人〔1〕

帝子降兮北渚〔2〕,目眇眇兮愁予〔3〕。袅袅兮秋风〔4〕,洞庭波兮木叶下〔5〕。

白薠兮骋望〔6〕,与佳期兮夕张〔7〕。鸟何萃兮苹中〔8〕,罾何为兮木上〔9〕?

沅有茝兮醴有兰〔10〕,思公子兮未敢言〔11〕。荒忽兮远望〔12〕,观流水兮潺湲〔13〕。

麋何食兮庭中〔14〕?蛟何为兮水裔〔15〕?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16〕。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17〕。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18〕。荪壁兮紫坛〔19〕,播芳椒兮成堂〔20〕。桂栋兮兰橑〔21〕,辛夷楣兮药房〔22〕。罔薜荔兮为帷〔23〕,擗蕙櫋兮既张〔24〕。白玉兮为镇〔25〕,疏石兰兮为芳〔26〕。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27〕。合百草兮实庭〔28〕,建芳馨兮庑门〔29〕。九嶷缤兮并迎〔30〕,灵之来兮如云〔31〕。

捐余袂兮江中〔32〕,遗余褋兮醴浦〔33〕。搴汀洲兮杜若〔34〕,将以遗兮远者〔35〕。

时不可兮骤得〔36〕。聊逍遥兮容与〔37〕!

【注释】

〔1〕湘夫人:湘水之神。相传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二妃闻之,自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2〕帝子:即湘夫人,为帝尧的女儿,故称帝子。〔3〕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4〕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5〕波:这里用作动词,微波泛动。〔6〕白(fán):草名,多生长于湖泽之间。骋望:纵目远望。〔7〕佳:佳人。期:约定。张:陈设布置。〔8〕萃:聚集。苹:水草名。〔9〕罾(zēng):渔网。〔10〕沅:沅江,在湖南省。醴:同“澧”,澧水,在湖南省。〔11〕公子:犹帝子,湘夫人。〔12〕荒忽:通“恍惚”,渺茫隐约状。〔13〕潺湲(chányuán):水流不断的样子。〔14〕麋(mí):兽名,似鹿而大。〔15〕水裔(yì):水边。〔16〕济:渡过。澨(侍):水边。〔17〕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18〕葺(qì):覆盖。盖:指屋顶。〔19〕荪(sūn):香草。荪壁,以荪草饰壁。紫坛:用紫贝装饰中庭。紫:紫贝。坛:中庭。〔20〕播:布。芳椒:花椒。〔21〕桂栋:用桂木做房梁。兰橑(lǎo):木兰做屋椽。〔22〕辛夷:香木名。楣:门上横梁。药:白芷。药房:用白芷装饰卧房。〔23〕罔:同“网”,编结。帷:帷帐。〔24〕擗(pǐ):析开。櫋(mián):屋檐木。〔25〕镇:镇压坐席之物。〔26〕疏:分布。石兰:香草名。〔27〕缭:绕,束。杜衡:香草名。〔28〕合:会聚。实:充实。〔29〕馨: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庑(wǔ):廊。〔30〕九嶷(yí):山名,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传说舜葬在此山。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缤纷,形容神灵众多。〔31〕灵:神。如云:形容众多。〔32〕袂(mèi):衣袖。〔33〕遗:丢下。褋(dié):外衣。醴浦:澧水之滨。〔34〕汀(tīng)洲:水中平地。杜若:香草名。〔35〕遗(wèi):赠送。远者:指湘夫人。〔36〕时:指会面的时机、机会。骤得:屡得。〔37〕容与:悠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