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42

第42章 近代文学(2)

【注释】

〔1〕“海水”句: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此诗由之变化而来。

一泓:一湾水。烟九点:指中国九州。〔2〕虎阚(hǎn):虎怒貌。〔3〕红衣大将:指大炮。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四:“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1631),红衣大炮成,钦定名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俨:俨然,庄严可惧。〔4〕洼池:此指港湾。〔5〕“晴天”句:写军舰和炮台上练兵发炮的情景。〔6〕龙旗:清朝的国旗上绣有龙,故称。飐(zhān):招展。〔7〕“长城”句:旅顺好似万里长城的天堑。堑(qiàn):护城河,深沟。〔8〕“鲸鹏”句:谓世界列强争先恐后地欲侵占旅顺,蚕食中国。摩:磨擦,挨挤。啖:吃。〔9〕眈眈(dān):注视欲攫貌。

〔10〕攫(jué):本意为鸟用爪疾取,引申为夺取。〔11〕万鬼:指世界列强。〔12〕劫灰:劫火之灰,佛家语。梁朝释慧皎《高僧传·竺法兰》云:“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域胡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此指战火焚毁后的残迹。〔13〕蹈背:指日本侵略军由海上从背后攻陷旅顺。

【阅读提示】

1894年冬,日本侵略者占领旅顺。诗人以此为背景,鞭挞了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全诗主要写旅顺军港的地理位置险要、军事设施齐全、大炮等武器威严,易守难攻,只有最后两句道出军港失陷,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造成突如其来的悲痛效果。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故又称南海先生。出身仕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领导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多反映挽救民族危亡、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出都留别诸公五首(其二)

天龙作骑万灵从〔1〕,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2〕,纵横宙合雾千重〔3〕。

眼中战国成争鹿〔4〕,海内人才孰卧龙〔5〕?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6〕。

【注释】

〔1〕“天龙”句:天龙是坐骑,众神是随从。骑(jì):这里作名词用,指坐骑。万灵:众神。

〔2〕芳馨兰一握:比喻志趣高洁,怀揣芳香,手握兰草。〔3〕宙合:《宙合》本《管子》篇名,原指古往今来无所不包的意思。雾千重:喻诗句混乱昏暗。〔4〕战国:此处指帝国主义列强。争鹿:即逐鹿,指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竞争不已。〔5〕卧龙: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作者隐以自喻。〔6〕青锋:剑名。后两句意思是朝廷既然不用我,我只好跑到山里仰天长啸了。

【阅读提示】

《出都留别诸公》五首是康有为的代表诗作,大概作于1888年11月“上书”失败之后,诗歌意气豪迈,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出十分关切和深深的担忧。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诗中先化用《离骚》“芳草美人”之喻,表现了诗人怀抱高洁,志趣高远,满怀热望寻求救国之路,希望辅佐君王变革图强。面对清政府腐败,国势日蹙,外国列强疯狂入侵,雾瘴满天,诗人又以“卧龙”自比,虽然“上书”失败,但救国志向不失弥坚,直干云天。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晚年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诗歌多反映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

有《饮冰室文集》。

读陆放翁集四首(选二)

诗界千年靡靡风〔1〕,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2〕,亘古男儿一放翁〔3〕。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4〕。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注释】

〔1〕靡靡:柔弱不振。〔2〕十九:十分之九。〔3〕亘古:从古代到现在。〔4〕百无聊赖:精神上没有依托,形容非常无聊。

【阅读提示】

《读陆放翁集》四首作于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选的是前两首。第一首指出千百年来诗风柔弱不振,以致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都消亡了,只有陆游的诗歌十分之九是抒写从军报国的渴望和欢欣的。第二首主旨是为陆游鸣不平。陆游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用诗歌来抒发怀抱。

梁启超为什么对陆游如此器重,这与他倡导的“诗界革命”有关系,他在阐述“诗界革命”时,特别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希冀以此来造文风,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

·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其中不少为外国名作,译笔流畅,当时颇有影响。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守旧派代表人物。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记超山梅花〔1〕

夏容伯同声〔2〕,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3〕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4〕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5〕作鳞甲。

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6〕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7〕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8〕;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

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滞翳〔9〕,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状豁閜〔10〕,阴绿惨淡。石脉直接旱洞。旱洞居观右偏。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11〕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寿慈亦嗜梅者也。

【注释】

〔1〕超山:在杭州市北约40公里的临平镇境内,自唐以来,即以“十里梅花香雪海”而成为著名的探梅胜地。〔2〕夏容伯同声:夏同声,字容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3〕陈吉士:陈希贤,字吉士,福建闽县人,林纾弟子。高啸桐:高凤岐,字啸桐福建长乐人,系作者好友。

〔4〕濑(lài):从沙石上流过的湍急水流。〔5〕齿齿:形容排列密集整齐。〔6〕唐玉潜祠:宋代隐士唐钰的祠堂。〔7〕步武: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这里的意思是跟着前人足迹行走。〔8〕陂陀(pōtuó):指山坡倾斜不平的样子。〔9〕渺(háo):水面宽广。滞翳:树木枝叶遮蔽。〔10〕豁閜(xiā):开裂。〔11〕爇(ruò)管:点燃火把。

【阅读提示】

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纾受聘在杭州执教。这年正月,前往超山探梅,写了这篇游记。文章生动记叙了与友人探梅的经过,从山北香海楼观宋梅、唐玉潜祠,游梅窝,至山南的乾元观、海云洞,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文笔精练,令人回味。

全文以访友为由开头,以寄文予友作结,充满了对“嗜古”、“嗜梅”之友人的情谊,也表达了作者个人的爱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