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39

第39章 清代文学(5)

第二部分是作者的感慨,实际是对孙承宗的全面评价,同时对那些倾邪小人进行了鞭挞。作者用极简练的方式分别赞美孙承宗,先说他的智勇,还可以在唐宋名贤中找得到;再说他的忠诚感人,在诸葛亮以后,一人而已。

方苞主张义法。“义”就是“言之有物”,指定的东西要有内容,要以孔孟之道为准则;“法”就是“言之有序”,主张文字的组织剪裁修辞造语等技巧。这篇短文从选材组织到感慨议论都可使我们看出方氏注意义法的特点,值得借鉴。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副贡,曾任黟县教谕。提倡古文,师事方苞,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阐发程朱理学,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之“神气”、“音节”、“字句”。著有《海峰文集》、《诗集》等。

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1〕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2〕,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3〕自江州〔4〕司马徙为忠州〔5〕刺史,而元微之〔6〕适自通州〔7〕将北还〔8〕,乐天携其弟知退〔9〕,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10〕暨黄鲁直〔11〕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12〕之子曰伯思、仲思〔13〕。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

〔1〕下牢关:在今宜昌市西北。〔2〕汤汤(shāng):水流的声音。〔3〕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4〕江州:今江西九江。〔5〕忠州:今四川忠县。〔6〕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7〕通州:今四川达县。〔8〕将北还:指由通州司马改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9〕知退:白行简的字。〔10〕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11〕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12〕学使陈公:指陈浩。学使:即提督学政,也称提学使。〔13〕伯思、仲思:指陈浩之长子本忠,次子本敬。

【阅读提示】

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市,因唐代诗人白居易、其弟行简与元稹游此洞而得名。这篇游记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抒写了游历的感慨。作者胸怀抱负,欲有所作为,无奈命运蹇塞,位卑人微,通过与前人的对比,道出了个人的不幸,反映了内心的悲凉和不平。最后作者又由一己之不幸推及眼前的山川,风景优美的三游洞,鲜为人知,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不幸,于是抒发感慨:“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表面叹息“美好不外见”的山川,实际上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

主张文章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扬儒家的“义理”。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著有《惜抱轩全集》,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1〕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2〕。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3〕”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4〕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薑坞先生〔5〕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

〔1〕龙溪:溪水名。〔2〕巂(guī):鸟名,即子规,杜鹃鸟。〔3〕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4〕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曾入阁辅政,卒谥文端。〔5〕薑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号薑坞,姚鼐伯父。乾隆六年进士,授编修。后辞官,主讲天津、扬州书院。

【阅读提示】

姚鼐主张为文融考据、词章、义理为一体,从本文可见一斑。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再写循龙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展现了优美的景物风光,又点明了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最后并以山风骤起,游者悚然而归结尾,隐约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积极入世、无意隐逸的情怀。描写生动、形象是本文的特征。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啸振岩壁,榛莽群泉、矾石交鸣”等无不如是。

·刘蓉

刘蓉(1816—1873),“蓉”一作“容”,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曾在乡办团练,后跟随曾国藩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任四川布政使,奉命与石达开部战斗,俘获石达开。次年调升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后为张宗禹所率西捻军击败,革职回家。著有《养晦堂文集》、《思耕录疑义》等。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1〕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2〕日广。每履之,足苦踬〔3〕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履其地,蹶然〔4〕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5〕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而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1〕养晦堂:作者居室名,在湖南湘乡。〔2〕浸淫:渐渐扩展。〔3〕踬(zhì):被东西绊到。〔4〕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5〕中(zhòng)人:击中人,即深入人心。

【阅读提示】

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本文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了生活中的这个大道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一道理不仅适用与育才树人,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这篇散文就一件小事谈起,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又由此及彼,联系治学,语浅意深,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任。雍正初年,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迁居北京,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贫困忧伤,卧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能诗,又善画石,但作品流传绝少。诗歌立意新奇,诗风接近唐人李贺,友人郭诚誉之“爱君诗笔有奇才,直追昌谷破篱樊”。倾毕生精力,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存目)

【阅读提示】

《红楼梦》被公认为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红楼梦》有很多异名,诸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不如前八十回,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使得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因此广泛流传至今。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小说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生动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热情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追求爱情自由的男女青年,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伦理道德,锐敏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鸳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不朽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