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古代小说史上的各种形式、各类体裁,包括长篇、短篇,文言、白话,在明代都有长足发展,形成了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明代前期历史题材的章回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共同拉开了我国小说世界的帷幕。明中叶以后,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天地,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梅》相继问世,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以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艺术成就上,都比前人有很大进步。明代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言短篇小说。
明代小说创作,从发展过程来说,经历了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的过程。从思想内容来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达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度。明代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风格。
戏曲方面,既有杂剧,又有南戏、昆曲和地方戏,相互争奇斗艳,是戏曲史上的重大发展。传奇是明代戏剧的主要成就。由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涌现了大批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主要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强调内容、注重文采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讲究音律的“吴江派”,这两个流派影响很大。另外,还有以梁辰鱼为代表的着力词藻的“昆山派”。
明代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成就较差,它们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复斗争中曲折前进的。明初的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等,都亲身经历过元末的大动乱,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永乐时期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内容上歌功颂德,艺术上追求雍容典雅、平正淳实的风格,形成一股不良文风,统治文坛数十年。到明中叶,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力求以文学的复古来反对“台阁体”文风,但他们侧重形式,成就不高。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前七子”和嘉靖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的“后七子”,先后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们用理论和实践,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但他们一味摹拟抄袭,盲目复古仿古,仍是形式主义。以王慎中、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肯定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历史地位,对前后“七子”都持批判态度,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前人的束缚。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反对贵古贱今,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其作品只注重形式革新,较少反映现实。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对前后“七子”及“公安派”都想纠正,但脱离现实生活,只注重雕琢词句,忽视内容的倾向更突出。相比较而言,明末复社张溥的诗文,表现了真实感情;另外,为抗清而慷慨捐躯的陈子龙、夏完淳的作品,表现了民族气节,充满了爱国热情。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归乡。明亡,起兵抗清,事败被捕,毅然投水死难。曾参加“复社”,为后期领袖,并与夏允彝等创建“几社”。
诗歌成就较高,誉为明诗殿军。诗歌感慨时事,悲壮苍凉。今有点校本《陈子龙诗集》。
渡易水
昨夜匣中鸣并刀〔1〕,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2〕,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1〕并刀:相传并州(今山西大部与内蒙古、河北一带)出产的刀,以锋利著称,人称“并刀”。〔2〕潺湲(chányáun):形容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阅读提示】
本诗作于作者母丧服满入都途中,既是怀古,也是伤时。并州产刀,以锋利著称,称之“并刀”。燕赵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义气难平。起首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的慷慨之气。后两句借荆轲的典故,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九岁即能诗文,有“神童”之称。其父夏允彝和陈子龙都是明末为国捐躯的英雄。夏完淳幼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十四岁随父亲起兵抗清,十七岁殉国。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十二篇,各体诗三百三十七首,词四十一首,曲四首,文十二篇。十五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投身抗清义军后,文风迥然大变,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今有《夏完淳集》。
别云间〔1〕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2〕。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1〕云间:上海松江古称“云间”。〔2〕南冠:囚徒的意思。
【阅读提示】
永历元年(1647)秋,夏完淳因倡议反清,上表鲁王事泄,在家乡被捕。此诗就是作者在拜别故乡、押解上路时所吟成的。诗中回顾了三年的抗清斗争,感叹壮志未酬,而身陷囹圄。“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家国沦亡,志士拭泪。自己的生命尚不足惜,但反清复明的大业谁来完成!最后两句表达了不屈的战斗精神,即使到了九泉,也要举着征伐大旗回返家园。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贞子,浦江(今属浙江金华)人。
自幼好学,借书抄读。早年师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少负文名。元至正九年(1349)诏征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朱元璋称帝后,征至南京,以文学受知,用为左右。洪武二年(1369),奉旨修《元史》。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四川茂州,途中病故,正德中追谥文宪。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其“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有《宋学士文集》。
送陈庭学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1〕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2〕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3〕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4〕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5〕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1〕中州:泛指中原。〔2〕瞿唐滟滪:瞿唐,即瞿塘峡,又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滟滪(艳欲):滟滪堆,俗称“燕窝石”,瞿塘峡口突起的礁石,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3〕涡(wō):旋涡。〔4〕擢(zhuó):升迁。〔5〕齿:指代年龄。耄(mào):老,八十、九十曰耄。
【阅读提示】
赠序是古文中常见的送别文章。陈庭学其人我们并不熟悉,但从文中可以了解到:他喜欢游山玩水,为文以山水为心。作者认为他诗歌创作的审美情趣存在这点偏差,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进行讽劝和规箴。文章借题发挥,挥洒自如。
首先肯定川蜀山水名胜之游对陈庭学作诗功力的补益,结尾提醒其归而于山水之外求为诗之道。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学的语重心长的启发和诱导,构思十分精巧,语言委婉含蓄。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今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元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排挤而弃官归隐青田山中。著《郁离子》以寓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与宋濂等应朱元璋征召到南京,辅佐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有《诚意伯文集》。
苦斋记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3〕,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4〕,岸外而臼中〔5〕。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6〕,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7〕,地黄、游冬、葴、芑之菜〔8〕,槠、栎、草斗之实〔9〕,楛竹之笋〔10〕,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渴之疾。其槚荼〔11〕亦苦于常荼。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12〕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13〕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14〕,茹啖其草木之荑〔15〕实。间则蹑屐登崖〔16〕,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17〕,燕坐于华堂之上〔18〕,口不尝荼蓼之味〔19〕,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20〕,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21〕,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22〕;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23〕。虽欲效野夫贱隶,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24〕,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25〕,李以苦存〔26〕,夫差以酣酒亡〔27〕,而勾践以尝胆兴〔28〕,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29〕,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释】
〔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匡山在龙泉县西南,因山四面高中间低,形如匡(筐),故名匡山。〔2〕楹: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3〕处:古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4〕崿(è):山崖。〔5〕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6〕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味苦。黄蘖(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