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味苦涩。〔7〕黄连:多年生草本。中医学上以根茎入药,性寒味苦。苦杕(dì):不详。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药,味苦。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钩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8〕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葴(zhēn):即酸浆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种苦菜。〔9〕槠(zhū):常绿乔木,种子可食。栎(lì):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10〕楛竹之魏: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11〕槚(jiǎ)荼:苦茶树。荼,“茶”的古字。〔12〕栉滵(zhìmì):水流急疾的样子。〔13〕窊(wā):同“洼”,地势低陷的地方。〔14〕启:开辟,扫除。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艺:种植。菽(shū):豆类。
〔15〕茹啖(dàn):吃。荑(tí):草木始生的芽。〔16〕蹑屐(niè激):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
〔17〕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18〕燕坐:安坐。
〔19〕荼蓼:指野苦菜。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20〕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这里指仆役。
〔21〕艾:尽,停止。〔22〕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23〕御:用。蓬藋(diào):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24〕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25〕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26〕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7〕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28〕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29〕刘子:作者自称。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游记性质的文章,是作者在元末辞官隐居时的作品,写的是元末隐士、也是作者好朋友章溢隐居时所住的房子。文章巧妙地以“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触,耳之所听,足之所至,皆是苦也;连山里的植物、水里的小鱼、野蜂所酿的蜜,其味皆苦。然而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蜜虽苦,可以除烦渴,鱼虽苦,可以清酒,生动形象地说明苦中往往隐藏了乐、犹如乐中潜伏着苦这一人生哲理。文章末尾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借章溢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苦乐观。不以苦为苦,不以乐为乐,乐生于苦,苦亦可生乐。面对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应该乐观豁达,超然自得,这正是作者隐居时的思想写照。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世寒儒,自幼刻苦好学。三十五岁时,乡试中举。直到六十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积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文风。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强调实见真情。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即事抒情,感情真挚。有《震川文集》等。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1〕。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2〕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1〕魏孺人媵(yìng):魏孺人,指作者前妻。媵:陪嫁的婢女。〔2〕爇(ruò):烘烤。
【阅读提示】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作。寒花,是作者婢女的名字;葬志,是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文章的主旨是追忆亡故之人,全文仅一百多字,构思巧妙,简洁凝练,叙事寄情,一往情深。文章紧扣主题,以忆婢女起,忆寒花三事,忆亡妻结,忆孺人两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通过三个细节的回忆,表现了寒花的质朴、单纯和天真。孺人两笑,一是称许婢女同嘲丈夫,一是引丈夫共笑婢女。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心肠,也写出了夫妻亲昵、主婢无间的闺房情趣。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与兄宗道、弟中道号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三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宏道。他提出的系统理论,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存真去伪,抒写性灵,成为公安派的文学纲领。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文笔优美,语言浅近,卓然成家。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西湖二记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1〕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2〕二月十四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3〕旧信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4〕贴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5〕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6〕园中梅,张功甫〔7〕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8〕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1〕东阿王:指三国魏曹植,曾封为东阿王。〔2〕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
〔3〕阿宾:作者弟袁中道的小名。〔4〕陶石篑: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系作者好友。
〔5〕王静虚:王赞化,字静虚,山阴人,为学佛居士。〔6〕傅金吾:未详。金吾,即执金吾,古官名。〔7〕张功甫:名镃,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其家园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8〕夕舂:指夕阳。
【阅读提示】
袁宏道对西湖情有独钟,描述杭州西湖山光水色的散文有十六篇之多。《西湖(一)》一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起笔就写出了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连四个比喻,用写意的手法勾画出自己朝思暮想的西湖的迷人之处。《西湖(二)》又名《晚游六桥待月记》,是作者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月游西湖时所作。西湖乃人间仙境,春夏秋冬、早晚阴晴,各具神韵,而作者着力描写了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的美景和点染西湖的月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作者的美学思想,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作者独赏西湖春天的“月景”、“朝烟”与“夕岚”,与一般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为桃花所恋,又与士大夫喜赏梅的情趣相悖,这些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
·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先世居蜀,亦自称蜀人。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但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精通音乐、戏曲,自负长于史学,但为后世所称道的则是散文小品。文笔清新峭拔,时杂诙谐风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人物传记,最有特色。著有《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后集》等。
柳敬亭说书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1〕,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2〕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3〕,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4〕,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5〕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6〕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注释】
〔1〕土木形骸:指其貌不扬,似土塑木雕。〔2〕书帕:指请柬和定金。〔3〕行情人:走红的人。〔4〕白文:即说大书,只说不唱。〔5〕找截:补充、删略。〔6〕(zé):咬。
【阅读提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是其中人物传记的名篇。柳敬亭乃明末一位奇人,本姓曹,名逢春,因罪逃亡隐姓改名,精研说书,造诣极高,其事见黄宗羲《柳敬亭》。
文章专写柳敬亭高超的说书本领,构思精致巧妙,用词准确洗练,全文不到三百字,把柳敬亭说书的艺术风格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罗贯中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太原清源(今山西太原市清徐县)人。《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有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现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其文学成就,主要还在小说方面,《西湖游览志余》等书称其“编撰小说数十种”,今存其署名的小说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外,罗贯中也是《水浒传》创作的参与者。
三国演义(存目)
【阅读提示】
《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是罗贯中在《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有关三国故事写成的。《三国演义》作为第一部历史小说,傍依历史,其所包含的历史框架,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结束,写了一百三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黄巾起义、宦官乱政、董卓专政、军阀混战,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三集团,建立魏、蜀、吴三国,司马炎篡夺魏政权、灭蜀灭吴重新统一的历史事件。
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完整的故事结构,用“分久必合”的规律来说明三国的灭亡,统驭全书结构。其次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入化,呼之欲出。
再次是七实、三虚的艺术手法。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很多地方进行了艺术虚构。鲁迅先生曾评说《三国演义》的写人“亦颇有失,如欲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最后是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叙事不同以前的纪传体、通鉴体和纪事本末体,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以三分天下为主线,平行交叉,主线之中又穿插副线,线索繁复,互相牵制。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演义》的语言通俗、简洁。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奸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