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30

第30章 元代文学(2)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这段话如奇兵突起,极有心计,既为自己开脱,又把崔、张二人的结合说成是自然合理之事,并且劝老夫人应面对现实,不必深究,至此红娘已摆脱被动,扭转乾坤。

最后红娘转守为攻,她首先指出老夫人的“失信”之过,违背了“人之根本”,然后一一罗列老夫人的错处,使其心服口服。但红娘在陈述自己的道理时,极有分寸,软中有硬、硬中有软,即便在用字上也滴水不漏,如“张生、小姐、红娘”则称罪、夫人则称“过”,做到了有理有节,并抓住老夫人视家谱名声为己命的弱点,指出如欲治罪、必然会出现“辱没家谱”、“背义忘恩”、“治家不严”等严重后果,逼使老夫人不得不放弃初衷,答应了莺莺和张生的婚事。“拷红”中红娘与老夫人的这一段长长的辩词,把一个临威不惧、沉着冷静、头脑清醒、机智灵活、善于辞令的红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令人拍手叫好。

红娘的正义感在“拷红”一折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老夫人在发现莺莺、张生私合之事后,盛气凌人地责备红娘。红娘自认为莺莺、张生没有错,她自己也没有错,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她勇敢地说出了:“红娘不知罪”,并且理直气壮地指出,错在老夫人您自己,“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在这一折戏中,红娘本是被老夫人拷问的,但红娘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老夫人晓以大义和利害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在红娘滔滔不绝的辩解下,老夫人也不得不认为:“这小贱人也道得是”。老夫人在她正义感的震慑下,也为了顾惜家谱名声,只好承认了莺莺和张生的婚事,最终正义取得了胜利,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直言敢谏,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至治元年(1321)弃官归隐,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屡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去世。一生为官清廉,著述颇富。散曲多写归隐生活,寄寓对现实的不满。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今存小令一百六十余首,套数两套。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1〕,水萦纡〔2〕。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3〕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注释】

〔1〕萧疏:稀疏,稀稀落落。〔2〕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3〕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阅读提示】

张养浩写了很多怀古小令,如潼关怀古、未央怀古、北邙山怀古以及本篇的骊山怀古。他的怀古之作,总的说来,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借历史兴亡,抒现实感慨。这首小令,正是借骊山怀古,表现了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感情消极,带有虚无色彩。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约1348),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先以路吏转首领官,后曾任桐庐典史,至正初迁为昆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岁久居西湖,以山水声色自娱。一生致力写散曲,尤善小令,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曲九套。作品或写自然景物,或咏颓放生活,或谈禅应酬,题材狭窄,缺乏现实生活感。有《小山乐府》。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1〕,战火曾烧赤壁山〔2〕,将军空老玉门关〔3〕。伤心秦汉,生民涂炭〔4〕,读书人一声长叹。

【阅读提示】

〔1〕美人自刎: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又被江军追杀,于是自刎而死。〔2〕战火: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公元208年,吴蜀联军在这里击败曹操百万大军。〔3〕将军空老玉六关:东汉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所以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4〕秦汉:泛指前代。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阅读提示】

《卖花声·怀古》是张可久散曲较少见的反映现实的作品,通过怀古,抒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表现知识分子同情人民,但又无可奈何的思想。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后裔。入元后,先后任兵部郎中、集贤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博学广识,才华横溢。工书法篆刻,精音乐绘画、诗文亦冠一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存世书迹有《洛神赋》、《赤壁赋》、《临兰亭帖》、《胆巴碑》等。著有《松雪斋集》。

岳鄂王墓〔1〕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2〕。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3〕。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4〕。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释】

〔1〕岳鄂王墓:即岳飞墓,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下。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曾屡败金兵,战功卓著;绍兴十一年(1142年)被权奸秦桧等阴谋杀害,孝宗时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2〕离离:野草茂盛的样子。石兽危:石兽庄严屹立。石兽,指墓前的石马、石象、石羊、石狮等。〔3〕南渡君臣:指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北宋亡后,高宗南渡长江,建都临安(今杭州)。轻:轻视。社稷:原指士、谷之神,此处指代国家。中原:地区名,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此处指沦陷的北方国土。望旌旗:意为盼望南宋大军到来。旌旗,指代军队。〔4〕嗟何及:后悔叹息已来不及了。嗟:叹息声。天下中分:指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不支:无法支撑。

【阅读提示】

赵孟頫作为宋宗室后裔而仕元,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是变节行为,所以后世一直怀疑他的人品。其实从这首诗里,可以读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诗歌高度评价了岳飞奋勇抗金的伟大功绩,严厉批判了南宋朝廷的投降主义,对江山易主流露出切肤之痛。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迁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的编写工作。晚年告病回乡。虞集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或称“元诗四大家”。虞集的诗歌,主要特点是歌咏治世。有《道园学古录》。

挽文丞相〔1〕

徒把金戈挽落晖〔2〕,南冠无奈北风吹〔3〕。

子房本为韩仇出〔4〕,诸葛宁知汉祚移〔5〕。

云暗鼎湖龙去远〔6〕,月明华表鹤归迟〔7〕。

不须更上新亭望〔8〕,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释】

〔1〕文丞相: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宋末状元。元兵南下,率义军抗战,拜右丞相,封信国公。后被俘,解送大都。坚贞不屈,慷慨就义。〔2〕徒把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以戈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此句即用该典,意谓宋室江山如夕阳西下,难逃覆亡的命运。文天祥欲力挽狂澜,虽无补于大势,却也大显英雄气概。〔3〕南冠:本为春秋时期楚人所戴之冠名。后多用《左传》成公九年所载楚人钟仪在晋为囚之典。以南冠代指囚徒。北风吹:喻元兵势大。〔4〕子房:张良,韩国人,家五世相韩。

韩亡,张良谋报韩仇,结勇士刺杀秦始皇未成。后佐刘邦建汉,立大功,封留侯,而韩国终于未复。〔5〕诸葛:三国时诸葛亮,佐刘备建蜀汉,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祚:皇位。祚移:喻改朝换代。〔6〕鼎湖龙去:《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来迎,黄帝乘龙升天而去。后人遂以鼎湖龙飞为典故,指皇帝死去。这一句即用该典,指宋端宗及帝昺已死。〔7〕华表鹤归:传说古代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道成化鹤飞回辽东,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当时一个少年见到想举弓射之。鹤立即飞向天空徘徊,作诗:“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高飞而去。这里引用该典,意谓不见文天祥英魂来归。〔8〕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迁后“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木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而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事,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二句用该典,意谓如今整个天下都要被异族统治,不如东晋尚有半壁江山。

【阅读提示】

缅怀前朝忠列是元代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反映了遭受异族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就典型地反映元初知识分子既留恋旧朝,又无可奈何的彷徨心态。诗歌一方面赞颂了文天祥不畏艰险,奋力抵抗的精神,但又把文天祥的失败归于必然,表现出深切的亡国之痛。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九里先生、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时白天放牛,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应科举不第。晚年隐居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卖画为生。

能诗善画,尤工墨梅,又善写竹石。诗歌多写隐逸生活,诗风自然质朴、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1〕,不同桃李混芳尘〔2〕。

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作乾坤万里春〔3〕。

【注释】

〔1〕著:放进,置入。〔2〕混:混杂。芳尘:香尘。〔3〕乾坤:天地。

【阅读提示】

王冕一生喜梅、画梅、咏梅,所以自号“梅花屋主”。王冕咏梅诗的代表作是为自画的梅花所题的《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作者追求朴素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这首《白梅》以著身冰雪林中的梅花与混迹芳尘的桃李相对照,突出白梅的洁白和清幽,表达了诗人品高志大,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的理想。

·李孝光

李孝光(约1299—约1351),字季和,号五峰狂客。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

少博学,隐居雁荡山五峰下,求学者自四方而来。至正七年(1347)应召至北京,擢文林郎、秘书监丞。擅古文,有《五峰集》。

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1〕。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2〕,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扰,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

〔1〕掉:动荡。这里指因惊恐而心脏剧烈跳动。〔2〕谽谺(hānxiā):这里指山高险峻。

【阅读提示】

大龙湫是我国著名的瀑布,大龙湫与灵峰、灵岩,是浙江温州雁荡山风景三绝。这篇游记描写了作者两次游大龙湫的见闻。初游是在秋季,突出了瀑布声如雷霆的壮观;再游是在冬季,旱季的瀑布,清雅如画,别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