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同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和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别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今仅存诗二首。
春江花月夜〔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2〕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4〕,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5〕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6〕,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7〕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8〕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二十一。《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曲》,相传创自南朝陈后主叔宝。〔2〕滟滟:波光闪烁。〔3〕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4〕“空里”句:古人认为霜像雪一样,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所以称为“飞霜”。这里是指月色如霜,只觉其流而不觉其飞。〔5〕青枫浦:故址在今湖南浏阳境内,此指长满枫林的水边。〔6〕徘徊:指月影缓缓移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7〕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8〕碣石潇湘:借指天南地北。碣石:山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阅读提示】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或格局狭小,或脂粉气过浓,均不如张若虚意境开阔,情韵悠长。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中心展开描写,抒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美景、诗情与哲理完美统一。诗中意象充实,境界阔大,写景则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流霜芳甸,写人则扁舟游子、楼头思妇,言情则碣石潇湘、落月满怀,诗人又舍去具体描摹,以诗心传诗情,由众多意象融织成清新朦胧的诗境。诗的情感也是异常丰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体认,花好月圆的强烈企盼,又有对人生短促的伤感怅惘,宇宙亘古的深沉思索,而这一切又融入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花月色之中,创造出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这种“哀而不伤”的开朗感情基调正是初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全诗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深沉柔和,宛转谐美。诗凡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声庚韵起,中间以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灰、文、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所以闻一多先生热情地赞美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篇”了。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文明元年(684)举进士,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屡次上书言事,触忤权贵。曾两次从军边塞。圣历初(698)辞官返乡。为县令段简所诬陷,屈死狱中。陈子昂为初唐重要诗人。论诗强调“风雅”、“兴寄”,提倡汉魏风骨,其诗风质朴刚健,明朗豪放,对唐诗的发展影响很大。著有《陈伯玉集》。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1〕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2〕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1〕芊蔚:草木茂盛的样子。〔2〕朱蕤:朱红色的花。
【阅读提示】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为主旨的组诗,共38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二首。诗咏兰若,同时寄寓个人的身世之感。通篇用比兴手法,是这首诗鲜明的特色,借歌咏香兰、杜若,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以此来寄托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悲叹,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全诗用语平易自然,不假雕饰,和其他38首《感遇》诗一样,继承了阮籍《咏怀》诗托物感怀的传统手法,扭转了初唐诗坛“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体现出诗人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创作主张。
登幽州台歌〔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招贤台。相传为燕昭王招徕天下人才而筑。幽州: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2〕怆然:凄恻伤感的样子。
【阅读提示】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任参谋。多次上言,而武攸宜既少谋略,又刚愎自用,不仅不听陈子昂的劝谏,反而把他降为兵曹。陈子昂壮志难伸,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诗篇。此诗虽短,却写得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前两句以“前”“后”引起,俯仰古今,以见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悠悠”状空间之辽阔。在无限的时空中,抒发出孤单寂寞、悲凉苦闷的情绪。整首诗在艺术上也极有特色,意象鲜明,采用参差错落的楚辞句式,音节富于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喻自己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喷薄而出;后两句舒缓流畅,又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21岁中进士。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756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迫任伪职。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升迁为尚书右丞。晚年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王维的诗歌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苏轼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有《王右丞集》。
汉江临泛〔1〕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4〕,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5〕,留醉与山翁〔6〕。
【注释】
〔1〕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方回《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2〕楚塞:楚地疆界。三湘:漓湘、蒸湘、潇湘的总称,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3〕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4〕浦:水边。〔5〕好风日:风景天气好。〔6〕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阅读提示】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入诗的佳作。细细读来,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便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首联是画幅的背景,众水奔竞,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象;颔联用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不绝,青山隐约迷蒙,显得开阔疏朗,与首联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颈联是画幅的核心,写诗人舟行汉江的错觉,写出了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最后的尾联顺势走笔,抒发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终南山〔1〕
太乙近天都〔2〕,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3〕。
分野中峰变〔4〕,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2〕太乙: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帝都,此指长安。〔3〕青霭:山中的岚气。〔4〕“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阅读提示】
此诗大约是开元、天宝之际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诗人抓取最为典型的山景,采用多重视角,表现出终南山峰峦起伏的万千姿态。有远眺,“近天都”“到海隅”极言其广,亦极具气势;有近望,“回望”“入看”,白云、青霭历历在目;移步换形,又见群峰之变,众壑起伏。虽对景物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富有神韵。诗人又不愧为着色的高手,“青”“白”状写山中烟云变幻,俨然一幅泼墨山水。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布衣而终。与王维交谊甚笃,诗风相近,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其诗意境清远,有恬淡清纯之妙。李白、杜甫都十分尊崇他的人格与诗句。有《孟浩然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1〕。
气蒸云梦泽〔2〕,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3〕。
坐观垂钓者〔4〕,徒有羡鱼情。
【注释】
〔1〕“涵虚”句:是说湖水浩瀚,水天一色。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2〕云梦泽:云梦,古泽名。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3〕端居:闲居,此指隐居。〔4〕垂钓者:隐喻执政者。
【阅读提示】
公元733年,孟浩然来到长安,写这首诗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推荐和提携。诗的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波涛汹涌、辽阔无际的壮观景象。后四句由眼前的景转为抒情。面对这浩瀚无际的湖水,诗人想到了自己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就如同想要横渡洞庭湖却没有船和桨一样。最后向张丞相表白自己出仕求官的思想。因为有了前面壮阔景象的衬托,使后面的求人之词显得不卑不亢、不露寒酸相,非常得体。整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是干谒诗中的上乘之作。
秋登万山〔1〕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2〕,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3〕,心随雁飞灭〔4〕。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5〕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6〕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7〕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万山:在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是有误的版本。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2〕北山:即万山。〔3〕试:一作“始”。〔4〕“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5〕清秋:一作“清境”。〔6〕平沙:又作“沙行”。〔7〕舟:又作“洲”。
【阅读提示】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首联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脱化而来,自表隐逸情趣。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由“相望”而思念而“登万山”远眺,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逝长空,又近黄昏时分,诗人的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下四句写登高所见,时当薄暮,村人三三两两逐渐归来。或行走于沙滩,或坐歇于渡头,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几分悠闲自得的情调。放眼望去,那天边的树林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诗人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平淡而又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朋友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全诗用语平易自然,诗风清淡,沈德潜评孟浩然的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在这首诗中得到突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