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19

第19章 唐代文学(3)

·高适

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结下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起,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升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后封渤海县侯。与岑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代表。

有《高常侍集》。

燕歌行〔1〕(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2〕,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3〕,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4〕伐鼓下榆关〔5〕,旌旆逶迤碣石间〔6〕。校尉羽书飞瀚海〔7〕,单于猎火照狼山〔8〕。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9〕。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0〕。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11〕,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2〕。

【注释】

〔1〕燕歌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征戍之事。〔2〕张公:即张守珪。张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因隐瞒部下的败绩,被贬为括州刺史。〔3〕汉家:实指唐朝,唐人诗中写时事,多以汉喻唐。〔4〕摐(c花ng)金:即击钲,古代行军常用以协调步伐。〔5〕榆关:即今山海关。〔6〕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7〕羽书:指军中的紧急文书。〔8〕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部。〔9〕凭陵:指依仗某种有利条件侵凌别人。〔10〕蓟北:指蓟县以北一带,泛指东北边地。〔11〕三时:意指历时很久。〔12〕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

【阅读提示】

《燕歌行》为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咏东北边地征戍之苦、思妇相思之情。始见于曹丕之作。高适于意境、题材上作了重大开拓。诗以张守珪平定契丹可突干及其余党叛乱的几次战争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

诗歌通过一次战役全过程的叙写,讽刺、抨击了将领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赞扬了战士英勇卫国的精神。尤以结尾处“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把将士们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岑参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西北边陲,在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中度过六七年边塞生活。后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雄健,情辞慷慨,风格明快,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并称“高岑”,为盛唐边塞诗代表。有《岑嘉州集》十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2〕,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3〕,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4〕。

【注释】

〔1〕轮台: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米泉县境内。〔2〕金山:指天山主峰。〔3〕五花连钱:一说指斑驳的毛色,一说指名贵的马。〔4〕车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北。

【阅读提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担任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翰海军使,调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首诗是岑参在轮台送封常清出师西征播仙时所写。

岑参边塞诗素以“奇峭”著称,气势磅礴,想象新奇,充满浪漫色彩。多歌颂边防将士英勇献身的精神,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这首诗也具有这些特点,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因道士吴筠推荐,受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因得罪宠臣、贵妃,被赐金遣还。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璘幕。永王遇害,受牵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存诗1035首。有《李太白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

蓬莱〔3〕文章建安骨〔4〕,中间小谢〔5〕又清发〔6〕。

俱怀逸兴〔7〕壮思飞,欲上青天览〔8〕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9〕,明朝散发〔10〕弄扁舟〔11〕。

【注释】

〔1〕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2〕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3〕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4〕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5〕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6〕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7〕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8〕览:通“揽”,摘取的意思。〔9〕称(chèn)意:称心如意。〔10〕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11〕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

【阅读提示】

天宝元年(742),李白因玉真公主之荐来到长安,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重新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天宝十二年秋,李白来到宣州,遇族叔李云并同登谢朓楼,此诗即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诗并不直言离别,开头破空而来,既不写楼,亦不叙别,而是突兀而起,直抒郁结,抒发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三四两句以万里长风吹送落雁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酣饮高楼的豪情壮志不禁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既关合主客身份,以“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小谢”自指,同时又照应题目中的谢眺楼和校书官职。“俱怀”二句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飘然欲飞。最后四句又跌落到现实,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结构大开大合,直起直落。典型地代表了李白为诗不主故常、豪纵奔逸的个性和风格。

登金陵凤凰台〔1〕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2〕,晋代衣冠成古丘〔3〕。

三山半落青天外〔4〕,一水中分白鹭洲〔5〕。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凤凰台:旧址在南京城外凤凰山。传说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因筑台山上,名凤凰台。〔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3〕晋代衣冠:借指东晋名门显贵之人。〔4〕三山:位于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边,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称。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5〕一水:指长江。一作“二水”。白鹭洲:原为南京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后来江流西移,洲与陆地逐渐连成一片。〔6〕浮云:喻指奸邪之人。浮云蔽日:比喻皇帝受到奸邪之臣的蒙蔽,贤者不得任用。

【阅读提示】

天宝年间,李白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上元二年(761)南游金陵,此诗盖作于此时(一说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首联叙写凤凰台的传说,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为全诗定下感伤的基调。颔联和颈联分别关涉“凤去台空”和“江自流”。颔联写近景,繁华不再,风流衰歇,侧重历史的苍凉之感。“径”“晋”音近,将上下两句连接得天衣无缝;颈联写远景,三山半隐半现,大江一水中分,气象壮丽,“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末联关注现实,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相传李白此作有与崔颢《黄鹤楼》一争高下的用意,故立意与措辞显然都受到崔颢《黄鹤楼》诗的影响,但李诗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崔作可谓不分轩轾。恰如纪昀所评:“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捶碎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拟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1〕。

天地一逆旅〔2〕,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3〕。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注释】

〔1〕归人:《列子·天瑞篇》“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2〕逆旅: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晋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3〕扶桑: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

【阅读提示】

李白善用古题作诗,这首诗可以作为代表。全诗想象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首四句生死并举,感叹荣华富贵的虚幻,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次四句采用古代神话传说,铺叙世事变幻,宇宙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沧海桑田,没有什么永在的荣华富贵。嫦娥灵药“空”捣;参天神树已变成枯槁的柴薪;白骨无言,再也没有生前的毁誉荣辱;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不可能感受到阳春的温暖。结尾以警策之言“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收束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性。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少时曾漫游吴越齐鲁。35岁到长安,奔走谋求功名十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值安史乱起,一度被俘,后脱身潜投肃宗,初授左拾遗,后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他离开成都后,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后在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善,无体不工。风格雄浑奔放,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其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行世。

哀江头〔1〕

少陵野老吞声哭〔2〕,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3〕,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4〕,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5〕,白马嚼齿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6〕。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7〕,欲往城南望城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