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84

第84章 萧山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2)

(二)文化观念的类同性

1.工商氛围浓郁。历史上两地均为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意识源远流长。萧山位于浙东平原的西部,是我国最早出现商品经济的地区之一。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明末的萧山出现了集散商品的市镇,至清代进一步增多,多“傍水成市”,直至晚清形成了粮食、棉花、土纸、竹木等专业性市场。商品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孕育和形成了萧山人讲究实际,注重工商,不尚空谈的风尚。历史上温州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商贸城市,代代相传的工商业传统,使温州人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独特优势。

2.竞争意识强烈。萧山人“喜奔竞、善商贾”,温州人提倡“功利、重商”。《萧山县志》记述萧山民风特点“喜奔竞、善商贾”。这种可贵的民风是萧山“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自然地理环境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长期锤炼和积累的精神产物。“喜奔竞”是“善商贾”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昔日萧山潮涨潮落、塌江决堤、地瘠物乏的生存环境,赋予了历代萧山人民喜欢跑码头、闯市场、走四方的天性,也铸造了敢冒风险、勇于挑战、善抢机遇、誓志争先的弄潮儿精神品格,催生萧山商品经济萌芽早、根基深,并深深积淀在历代萧山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一遇适宜土壤就开花结果。这种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发下,赢得了现在“萧山商人走天下,萧山商品遍天下,萧山美名扬天下”的可喜局面,为萧山“工业兴区”、“开放强区”,走向都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奠定了扎实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温州模式的文化渊源是永嘉文化(也叫浙东文化),永嘉文化重经世致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温州人很早就提出“齐商办,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深受此种文化熏陶的温州人,“重义轻利”、“崇本抑末”等包袱较轻,讲究功利,注重发展工商业。

3.勤劳品质明显。两地劳动人民均具有务实进取、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务实进取、敢于竞争、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品质。对于认准的目标、确定的理想,都能力排千难万险,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有着扎扎实实地去实践它、实现它的坚韧品格。

(三)创业动力的相似性

1.穷则思变。从社会来源来看,两地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农民出身。萧山的民营企业家95%是农民;根据学者张一力的研究表明,温州民营企业主91.7%在成为个体工商户之前是农民,93.2%的人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谋生。

2.从小做起。两地的民营企业家在初创时期,都是从最底层做起,街头叫卖或小本买卖,积累创业的原始资本。萧山万向集团总裁的鲁冠球创业前曾是一名打铁匠,温州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创业之初大多是修鞋匠、裁缝,他们补过鞋、弹过棉花、挑过货郎担,很多还有过外出打工、摆地摊或走街串巷推销商品的经历,当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以后,才办厂、开店,逐渐发展起来。

3.敢做敢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浙商的精神,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开拓进取,有一种“吃螃蟹”的冒险精神。比如,具有传奇色彩的王均瑶,具有温州精神象征的南存辉,他们不等不靠,敢想敢为,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上民营资本的多项第一,成就了一代民营企业家。

(四)企业初始发展阶段的相似性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力量弱小,起初创办民营企业只得靠家庭家族,靠各种次生小团体,靠地方的社会网络,靠神灵共同打天下;靠模仿,靠克隆,靠多种经营,靠门槛低的轻工产品发展经济。因此在初始阶段,民营企业只是仿造一些名牌产品,而且每家的产品几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竞争可想而知。后来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激发了英明的企业家重视自身产品的定位,重视品牌战略,使产品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立足。

三、萧山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比较

(一)企业生成途径的差异

不论是萧山还是温州的民营经济,起关键的都是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和涌流,但是两地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萧山的民营经济与温州的比较,相对来说时间较短,属于改制型经济。萧山最初学的是苏南模式,为典型的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模式地区,乡镇企业在萧山异军突起。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在萧山经济中已是五分天下有其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同时“苏南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温州模式”的优势逐步得到认同。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萧山及时推出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转制”,大力发展了民营工业,实现了由“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的转变。这种改制型民营企业能够更多地从地方政策中收益,较少借助民间渠道融资。

而温州的民营经济却不同,属于资本积累型,即源于个体、合伙等形式创办起来的原生型。“文化大革命”后期,温州的民间经济活动一直十分活跃,“地下经济”屡禁不止。后来的温州民营经济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它是以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为开端,而这种家庭工业就基本形态而言,可分为农户兼工业、家庭作坊和家庭工场三种,温州柳市镇的德力西集团就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改革开放后“地下经济”转到“地上”,具有了公开经营的合法性。1982年温州的家庭工业初具规模。此后经过原始资本积累慢慢聚集、发展、壮大,由量变产生质变。这种原生型企业十分依赖民间融资渠道。

(二)资本运营模式的差异

萧山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杭州等地的辐射为萧山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温州因缺乏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走的是私人资本经营的发展道路,采取走出去闯市场的办法,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三)企业家特征素质的差异

1.年龄结构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从40~49岁处在壮年时期为56.8%,超过一半,与这个年龄段相近的两个年龄段(30~39岁和50~59岁)分别为19.9%和17.6%,均接近五分之一。20~29岁和60岁以上的分别为2.6%和3.0%,数量极少。

张宗和、应焕红的研究(2003)表明,温州民营企业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45岁,占总数的73.86%。如果利用权数进行平均,企业主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7.1岁。

这表明,温州民营企业家的主体是青年,要比萧山民营企业家年轻,说明了温州民营企业家创业时间要早,由此积累的资本、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都要比萧山民营企业家丰富得多。

萧山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大部分处在四五十岁,虽然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愿望,但由于受到原有知识文化、思想意识基础的制约,使自己处于心理性格上的成熟期,导致自身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方面呈现出适应困难的状况。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萧山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调查中有45.8%的文化程度是“中专或高中”,接近一半;大专程度的为24.9%,不到四分之一;本科及以上毕业的9.7%,接近十分之一;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为19.6%,接近五分之一。

而温州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为16.8%,低于萧山。总体而言,温州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也偏低,但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55.2%,高出萧山20多个百分点。

这与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平均年龄比较低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几十年前的高等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做大做强企业,使自己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变化莫测的宏微观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家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