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职能定位的差异
这个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理念方面的差异;二是企业愿意接受政府引导的理念方面,即企业的政府意识的差异。在这两个侧面中,萧山与温州有很大的不同。
萧山的地方政府始终是党政有为。党委政府对民营经济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并提供精诚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萧山以发展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但对民营经济也较为支持,允许民营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以争取政策上的优惠。
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当时的萧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化改革,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一系列文件,实行了个人、集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大力提倡企业经营者入大股,入股份额可以占到普通职工的10~15倍。1996年以后,随着民营资本的壮大和扩张,民营经济成为带动萧山经济发展的支柱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萧山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改善经济环境、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进入第二次创业以后,又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新的政策。2005年9月,区委、区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其中有对纳税大户的表彰奖励、有对区外企业在萧山新设立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的扶持奖励,有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奖励和对街道发展总部经济的奖励。多年来,萧山政府经常派出考察团赴苏南、温州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制定萧山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增长速度,并将任务分解到乡镇,使各基层领导对发展民营工业,招商引资和税收的增长都十分关心。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政府定期召开民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并邀请银行代表参加,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萧山区政府把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充分放开,服务意识很强,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因此,萧山的民营企业对政府挺有兴趣,有困难就找政府。千方百计密切与政府部门、媒体的关系,以便为自己的快速成长获取更多的支持。民营企业家不仅通过一般性的商业活动来寻求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的可能性,而且参与政治和“公益”活动。萧山政府与萧山民营企业的这种理念,形成政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可见,萧山民营企业的发育和发展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温州的经济模式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无为而治。”[2]温州政府的这种“宽容”与“无为”的管理方式,体现了一种经济民主,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温州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中,尽可能保留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3]当然,无为而治,让为温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早一时期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严重,给温州民营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温州的民营企业主有很强的致富欲望,面对市场而经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自我决策能力很强,政府的观念很淡薄,对伙伴很看重,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只要有钱赚,就抱团成伙,什么炒房团啊等,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炒房,后又炒卖煤矿、油井。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营企业主阶层的崛起,需要一种利益代表、利益聚合和利益表达的组织和机制,以便于该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聚合和表达,争取和实现行业利益和阶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大量涌现,至2004年底止,温州市本级已经建立各类民间商会和经济性行业协会109家,加上所属各县、市、区级的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全市共有各类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341家,拥有会员企业48624家,其中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它搭建了民企合作的平台与机制,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成长起了助推的作用。
四、对今后萧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萧山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比较萧山模式和温州模式发展的异同以及温州模式近年来暴露出来的问题,对萧山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确立企业发展的现代理念
一是转变“船小好调头”的观念。以前,我们常常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而自豪,认为“船小好调头”,今天这个能挣钱就做这个,明天那个能挣钱就搞那个,随市场转换较快。但现在看来,“船小”不一定是优势。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的是全球竞争。过去,小船在小河里没有大的风浪,走得不错,但今天走进大江大河了,大船小船要在同一条江、同一条河行驶,抗风浪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萧山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些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很小。以前面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决策者只是将市场转向了国外,以国际市场份额来替代国内收入的减少。而如今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的风险,唯有做大做强企业,使其成为行业中的巨人,同时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转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萧山人的争先创优、聪明勤奋有很高的美誉度,但在我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上,一些企业经营者喜欢自己当老板,不善于与别人联合。显然,这种经营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经落后了。要更快更好地发展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就应该舍近求远,借帆出海,走合作、联合的现代企业之路。
(二)提高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竞争的持续动力
原先我们所具有的体制上、机制上的一些先发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各地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一些企业设备从外国引进,劳动力也越来越不便宜,企业成本增大。因此,如果只是与别的企业一样竞相去模仿别人的产品,或只是一般的加工生产,那么企业面临的竞争对象会增多,产量可能会越来越大,但利润会越来越薄,甚至会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所以,在新一轮发展中,萧山要率先、领先,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提升全区企业的技术层次,形成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技术的形成要加强。过去企业扩张,引进资金大多是买地盖房,增加设备投资,如今,企业决策者应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这是一项期限长、见效慢的投资,但却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育技术队伍,加快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要在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工程”。人力资本是中国民营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还不够高,人力资本对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企业家人力资本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的作用比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显著;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短视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与道德环境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因此,人力资源状况及其质量的高低,就越来越成为影响、甚至决定民营企业竞争力大小和高低的一个重要因子。
(四)营造良好氛围,全方位构筑服务型政府
企业是经济建设舞台上的主力军,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放弃官本位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方向,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本职领域内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中充当媒介的作用。例如,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创业投资、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政府应该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法律环境,在质量、环保等领域严格把关;积极研究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在民营企业的覆盖率;出台吸引外来人口的就业及户籍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1]胡晓慧:《温州生存文化的表现及成因》,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论文,2006年。
[2]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6年第3期,第38页。
参考文献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胡晓慧:《温州生存文化的表现及成因》,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论文,2006年。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6年第3期。
吴敏一:《从温台经济模式看新经济对我省传统产业的挑战》,《21世纪知识经济论坛》2000年第27期。
杨应奇:《解读新苏南模式》,《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3月6日。
张宗和、应焕红:《家族企业实证研究——温州乐清2002年家族企业调查数据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