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79

第79章 杭州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比较分析(2)

(六)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物价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城乡居民的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又消除和缓解了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后顾之忧。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12个城市超过2万元,其中上海达到26675元,居首位;浙江七市均超过2万元,平均达到23193元;江苏八市平均达到20591元,有四个城市超过2万元。16个城市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22109元,平均增幅达到12.1%。杭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04元,增长11.1%,总量居第四位。

2008年,全国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长三角16个城市的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1%,长三角涨幅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16个城市中,上海涨幅为5.8%,居第二位;杭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9%,16个城市中居第12位。

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速放缓。目前长三角各地正在加速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以增长促发展,以调整促提高,以民生促和谐,努力化危为机,着力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量居长三角第三位的杭州,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优胜劣汰等,虽然总量在长三角城市的位次依旧,但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呈现明显趋缓势头,以往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挑战。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杭州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保持出口优势;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确保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在高起点上、新形势下努力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二、提高杭州城市竞争力需继续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体来说,2008年,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与长三角城区经济发展处于前列的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而且有的指标差距正在拉大。因此,要确保杭州经济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的前列地位,需要找准定位、正视差距、抓住机遇、奋起直追,进一步提高杭州的城市竞争力。

(一)与追赶目标苏州市的部分经济指标差距拉大

从经济总量看,2008年,杭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地区生产总值在长三角城市中列第三位。与第二位的苏州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701.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相比,2008年生产总值的差距为1920.13亿元,相比2006年的1378.75亿元,扩大了541.38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到2008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63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产值达到933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总量相差9297.96亿元。

因此,与追赶目标城市苏州相比,经济增长的差距在拉大,并主要体现在工业上。

(二)紧追其后的无锡市将要超越杭州市

2008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长三角城市中列第四位,仅次于杭州市。从总量上看,无锡与杭州仅相差361.66亿元,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其增幅要高于杭州1.4个百分点。从工业经济发展看,200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81.67亿元,增幅为16%,杭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32.17亿元,增幅为12.3%,无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超过杭州949.5亿元,增幅超过了3.7个百分点。如照此发展,无锡的经济总量很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超越杭州。

(三)杭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

一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也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其投资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近三年来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南京,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低于南京。2008年,无锡市以1877.02亿元和宁波市以1728.2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紧追杭州。

(四)杭州市的商品房销售不容乐观

2008年,杭州市全年商品房销售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长三角16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平均下降35%,降幅在30%~40%的城市有五个,杭州市是其中之一。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16.38万平方米,下降37.7%,降幅居第四位。

三、加快杭州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8年,杭州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情势下,呈现出多种异动的新情况,但是基本面仍然是良好的,仍蕴藏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空间。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杭州将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出口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经济增速回落后的就业收入问题,吸引外资的继续增长等问题形势严峻。但是优胜劣汰,危中见机,这何尝不是杭州加快经济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好时机?

(一)服务业与工业协同集聚,促成经济新增长

目前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还是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因此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要考虑服务业和工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既促进了该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服务业积聚水平。要切实落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加快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城市中专业化产业区、提高知识积累率、强调知识生产和加强研发的同时,强化知识的应用和扩散等方式,来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同集聚,进而更好更快地促进杭州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核心竞争力

利用国际产业重组时机,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扶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杭州市可适时地制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计划,评选“杭州最大规模工业企业百强榜”、“杭州最大规模服务业企业百强榜”、“杭州企业竞争力百强榜”。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一定规模且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增长速度达到一定要求的大企业大集团,分别给予相应地奖励。实行企业突出贡献奖励。对地方财政贡献一定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奖励。对在杭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或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或民营企业500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重奖,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产业

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与速度。2008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外贸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杭政〔2008〕5号)下发,对出口创新项目给予重点鼓励和扶持。要鼓励建立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全市重点建设10个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区);加快建设出口创新公共平台和外经贸企业研发(设计)中心;推动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鼓励和扶持进口贸易;加快培育开拓创新的外经贸企业队伍和人才队伍;加大对企业国际认证认可、出口品牌建设;鼓励外经贸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实施出口创新项目,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作为各政府部门要积极贯彻,抓紧落实;作为在杭的企业要积极响应,抓住机遇。当前杭州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服务外包产业将对杭州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起突出作用,以服务外包产业促进自主创新,实现服务外包产业与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推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及相关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形成技术优势,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出口增值率,加快培育开拓创新的外经贸企业队伍和人才队伍,推动加工贸易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贴牌生产到自创品牌转变,由制造为主向研发、生产、销售转变。进一步提高外贸竞争力。

(五)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一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所以在杭州市的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适当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进一步提高杭州市的经济实力。目前杭州市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性机遇,切实加大对民生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投入,扩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杭州市政府提出了三年内安排重点项目投资3000亿元,那就要采取措施确保每年至少1000亿元的重点项目投资,在这1000亿元的重点项目投资的带动下,提高杭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以提高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稳定房价扩大商品房的销售面积

目前杭州的商品房销售已出现回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杭州的商品房销售已经好转,应该说近年来房地产发展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杭州市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是要把房地产市场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改变为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市场。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销售大小,就取决于居民购买住房支付能力。如果房地产价格过高,居民购买支付能力达不到,不管有多少居民“刚性需求”或潜在住房消费有多大,如果他们没有实际购买支付能力,这种潜在的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各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当地居民实际购买支付能力相吻合时,这些需要住房的居民才有可能进入这个市场。因此,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房价,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要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力度,努力启动房地产市场,提高商品房的消费需求,稳定房价,扩大商品房的销售面积,逐步发展成为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