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43

第43章 论统筹兼顾是实践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辛薇

提要: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发展目标就应具有全面性,这就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杭州的实践证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先进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创造、保稳定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 统筹兼顾 杭州实践

作者辛薇,杭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邮政编码310006)。

党的第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活动旨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举措、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充分表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发展目标就应具有全面性,即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在更高发展层次和水平上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和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以来,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审视中国自身发展历程,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具体理解各方面的内容。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十个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根本方法。“十个统筹”涵盖了经济、社会、城乡、地域、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正视问题、统筹兼顾,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根本方法。然而,由于认识和客观条件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奠定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就十分强调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在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探索。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在发展目标问题上一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发展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确实经济领域发展很快,然而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果没有及时地转移到社会领域,出现了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一现象和事例在全国很多。为此,统筹发展就必须正视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确实存在不协调问题,还有其他领域的不协调问题。当然这主要是历史欠账的原因。今天,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发展,就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应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实现双赢和多赢。

三、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即“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看,开始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并不多,大部分国家也是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调适才逐步实现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就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无论是经济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还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等,都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反之,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发展必然出现问题。经济繁荣发达、社会全面进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缺一不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才有物质条件;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经济发展更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四、杭州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效

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推进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近年来,杭州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08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动力,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迈出了新步伐,人民群众“五大生活品质”得到了新提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81.16亿元,增长11%;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0600元,增长11.1%。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杭州荣登“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首,跻身“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50强”,居中国10个“科学发展优秀城市”第二位。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经济发展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而杭州的社会发展水平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这说明,杭州这座城市已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走在前列。

杭州的实践证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举措应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杭州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既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顺应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的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一个现实而具终极意义的层面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统筹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加以解决。

(二)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以先进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解放思想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解放思想就会呈现出新的要求。杭州正是依托解放思想这个法宝,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立足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城市特色,提出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以生活与创业和谐、文化与经济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和谐、政府与民间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和谐为主要内涵的“和谐创业”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及独特的发展模式,引领着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三)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创造、保稳定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激发了创新创造的活力,创新创造,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实现了高水平的稳定,稳定又为创新创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杭州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着力破解“七大难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同时又努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现实的社会差异转换为一种互助合作的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