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42

第42章 政府危机管理中部门协调问题研究——基于2008年杭州市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分析(4)

同时,在预案中有针对性地细化参与部门的职责及流程。当前预案大都从某一部门自身角度进行书写,缺乏多个联动单位的统筹安排,而真实发生的情况往往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预案对现实缺乏指导性。在预案中有针对性地细化参与部门的职责及流程,不仅是保证预案指导性的有效措施,而且在法律之外,提供了部门职责制度化的积极因素,为部门间的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操作示意。如细化和规定总指挥中心与各专业指挥中心、牵头部门与指挥中心、牵头部门与协助部门在物资、技术、人员、装备上的角色分配,数据、信息、命令上传和下达的流程,各主体在预警预测、接警、处警以及善后处理等流程中切入的位置等。这对预案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在原有的预案体系基础上,从多部门联动的角度予以修订,可由牵头部门负责,指挥中心审核。

3.在职责明确的基础上,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根据政策法规规定的部门职责,加强应急管理的考核制度建设。一以结果为维度,追究导致危机发生的政府失责行为,予以法律问责和政治问责;二以过程为维度,追究影响应急效率的部门配合不力、消极作为、责任推卸行为,予以行政问责。

(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由于各部门都或多或少有了应急管理的预案和机制建设,一些部门还有了应急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所以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词就是“整合”和“协同”,整合是手段,协同是目标,“整合”贯穿了业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的全过程。建议整合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平台和应用系统,如火警、医疗、交通事故、公安、质监、市政系统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

信息平台的目的在于让指挥中心能够对各部门的行动“看得见、听得到、控得住”,从而实现协调指挥的目标。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是部门合作的典型表现,信息协调是部门协作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信息平台建设任务艰巨,信息流通不仅有体制限制的障碍,也有互通技术标准和安全性的障碍,还有部门利益的障碍,部门有平台而不能共享的现象明显。

1.在调研的基础上掌握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在以前“分灾种、分部门”的应急模式之下,各部门都承担着对特定突发事件处理应对的职责,也有相关预案及与业务相关的信息资源积累。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各委办局主管的突发事件情况、与应急指挥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特定信息数据的需求、本部门能共享的数据,以及对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平台建设的各种障碍,政府可以先期协调的空间,根据技术可行性规划可纳入平台建设的信息资源总类。

2.依靠技术进步,解决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问题。技术标准体系是完成应急信息平台所涉及的信息资源、基本共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这个标准规范后,就可以规范各部门的数据规范,指导各部门对各自专业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或扩展,实现互联互通。

危机管理信息平台首先是一个电子政务系统,因此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规范信息交换、信息服务等事项,并逐步扩大标准范围。信息共享后的安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流通的安全,一些部门的涉密信息不列入共享范围;二是信息读取、使用的安全,涉及计算机操作安全;三是信息系统抗风险的强度,应考虑危机的破坏力,建立备用系统,并保证备用系统与常规系统之间的实时切换能力。

3.内容上覆盖五大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平台的基本框架必须与危机管理的基本流程保持一致,在系统内容覆盖上,建议包括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为指挥中心的决策和指挥提供服务。

(五)建立资源调配网络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危机应对中,充足的物资必不可少,然而物资储备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因此需要建立互相协调、互相联系、反应灵敏的物资调配网络,并通过财政的保障和支持,建立补偿机制,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激发协作的动力。

1.加大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建设。由危机管理部门牵头,开展对政府各部门及下属企事业等单位拥有设备的摸底调查,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库,落实专人,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的整体效能。

2.建立健全应急物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应急储备物资采购、管理、调拨、使用和回收的权限与程序,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统计报告制度,完整、准确记录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并定期逐级上报,建立政府调拨与配送应急物资的存储、运输体系。

3.落实物资管理经费,建立物资调用和补偿机制。部门、企业专用急用的设备和物资要常备自备,搞好储备;对使用概率小,其他企业有的物资,通过签订应急保障合同,应急时调用;有些物资市场上有,社会企业有生产能力,要建立产销关系,并且政府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购置现代化的应急装备。而这些调用机制必须要有财政保障,建议财政和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快出台应急物资管理经费的配套政策和机制,完善相应地财务监管和审计机制,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等列入财政应急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资金拨付由危机管理部门审核把关。

注释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5页。

[2]行政协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协调包括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而狭义的行政协调指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本文使用狭义的行政协调含义,在此意义上与政府部门协调同义。

[3]施雪华:《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协调的理论和方法》,《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4]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5]同上。薛澜所称的非等级协调范围涵盖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协调,本课题则把非等级协调限定在政府内部。

[6]本部分情况参见《杭州市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总体评估报告》以及各部门、各区县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评估报告。

[7][美]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

[8]同上。

[9]转引自周雪光:《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读书》2001年第4期。

[10]关于合法性的讨论,参见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1]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2]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13]关于公共部门回报的延时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参见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詹姆斯·汤姆斯:《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等:《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