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44

第44章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1)

傅允生

提要:2009年是中国经济充满挑战与蕴育机遇的一年: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扩散与全球经济下行,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与更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使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要素供给条件,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2009年 中国经济 形势分析 可持续发展

作者傅允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邮政编码310028)。

一、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条件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受发展条件的约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条件可以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与经济全球化水平,以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正相关。内部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毕竟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动是与世界经济环境变化互动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会引致内部经济环境的紧缩。

从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考查,经济发展条件还可以分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动相联系。基于经济增长受发展条件的约束,对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因此成为经济形势分析的逻辑起点。

(一)世界经济调整与中国产业结构失衡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十分复杂与严峻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由美国金融危机深化与世界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以及由外部环境恶化引致的中国经济紧缩和产业结构失衡矛盾凸现。

美国金融危机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其表象是由次贷危机引致的信用危机,而实质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美国实体经济萎缩与虚拟经济膨胀导致的金融泡沫破裂。金融泡沫破裂的后果之一是大量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美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因金融衍生品价格大幅贬值而蒙受重大损失。由此引发的金融机构倒闭浪潮使银行间信用以及金融机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用大幅萎缩,从而出现全球流动性紧缩,乃至枯竭现象。当经济的血液资金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大量流失与严重梗阻时,生产者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贷款,消费者由于收入减少与消费环境恶化而不得不减少消费需求,由此导致企业利润大幅减少与失业人群不断增加,经济衰退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与贸易总量高居世界首位。美国又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经济体,消费占美国GDP的75%。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以及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与结算货币的特殊地位,使美国可以通过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的扩张,以及庞大的信用消费来吸纳世界上多余的储蓄与商品。而这正是中国出口型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然而,当这个经济巨人因为不堪实体经济萎缩与不断增加的债务压力,在华尔街金融投机失败的重击下,不得不面对经济衰退而进行金融模式与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时,那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就不能不面对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这一事实。

欧盟与美国一样蒙受金融危机,更为不幸的是欧盟经济总体上也具有出口导向的特征,内部经济结构与金融制度失衡,外部需求与出口减少,使欧盟经济受到双重打击。正因为此,欧盟经济被国际研究机构评价为问题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体。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日本受到的金融危机比较小,但是外部需求与出口的减少使本已增长乏力的日本经济不得不随着世界经济下行而进入新的调整。曾经被中国寄以厚望的以海湾产油国为代表的资源供给国家,由于世界经济调整带来的资源品价格大幅下跌,使之收入锐减而导致进口需求快速下滑。总之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主要出口国家与地区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刻影响,经济增长与进口需求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的中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和出口经济的一定程度的萎缩也是不可避免的。

显然,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调整,不仅改变了中国产品的出口态势,也会对中国现有的出口经济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带来冲击与挑战。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与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进口需求扩张的刺激下,中国的出口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出口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在世界经济调整与出口快速下降的趋势下,迅速转换为大量过剩产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出口需求的快速下滑,而生产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由于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有可能超出市场预期,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又有一个过程,2009年中国的出口经济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由此带来的企业利润下降以及职工就业和收入下降,会影响国内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房地产业是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200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进入上升轨道。经济增长与过多的流动性,推动房产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房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房价上涨带动地价上涨,房地产业的繁荣既满足了购房者,尤其是投资性购房者对于资产增值的诉求,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财源,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包括钢铁、水泥、建材、建筑、家电和装潢等产业的发展,凸现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然而,由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推动的产业与经济高速增长是难以持久的。

房地产业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价格不断下跌,成交量大幅萎缩,由此导致钢铁、水泥、建材、建筑和装潢等相关产业出现市场需求下降和价格下滑的趋势。土地市场也相应萎缩,大量土地流拍使地方政府难以通过土地供给筹措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GDP增长的幅度明显下降。

总之,由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使中国产品出口以及出口经济面临增幅放缓,利润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产能过剩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失衡矛盾,正在影响中国的经济均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需要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强有力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举措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中国经济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动力

一般意义上,经济增长受短期与长期因素的影响,短期因素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它影响经济的短期走势。长期因素反映资源配置条件与能力变化,它制约经济发展趋势。在长期因素不变或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短期因素变动只会影响经济短期走势而不会改变经济发展趋势。或者说,当短期与长期因素重叠时,就会形成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当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左时,会对经济增长或调整产生一定的平滑作用。如果长期因素向好,那么它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短期因素变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保持经济发展趋势不变。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依然向好,这首先反映在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发展空间。从历史经验看,工业化一般要经历轻工业——重工业——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处在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对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城市化水平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约在50%多,虽然中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而难以达到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但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会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还能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升级和城市人口扩大,经济一般都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显然,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充沛,它为2009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根本保证。

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经济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条件和能力,决定资源配置条件与能力的基本因素是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构与供给状况。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不仅一般劳动力供给充裕,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者素质正逐步提高,这有利于发展人力资本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人口红利效应。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中国从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转变为民间储蓄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外汇储备高居世界榜首和资本积累持续提高的资金充裕型经济体。这为中国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

相比较而言,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矿产为主体的工业化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市场能源与矿产等资源品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暴涨,导致中国企业资源品进口成本和中国经济发展边际成本的不断上升,而且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严重恶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和世界经济大幅调整,改变了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品的供求关系,加之美元汇率走强,国际市场资源品价格暴跌。这对于资源短缺而需求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增加战略物资储备,缓解能源与矿产等工业化资源供给与价格约束的难得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优势依然存在,自然资源供给条件和价格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改善。资源配置条件的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成本,也有助于控制资源品价格大幅上涨所带来的CPI和PPI的普遍上涨。同时,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有利于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总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并存,困难主要来自于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国经济下行因此具有外生性调整的特点。基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况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是消极中蕴含着积极因素,因此,2009年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在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三大因素

(一)出口增幅出现较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出口和出口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占GDP比重1/3,中国经济也因此被认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中国曾经是个资本短缺的国家,需要通过扩大出口来积累资本。同时,中国储蓄率高,消费率低,需要通过产品出口来平衡投资率高所形成的过剩产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之国内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FDI大量流入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产品出口大国,出口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贸易盈余、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与之相应,中国经济增长已走上了出口依赖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过度扩张的发展路径。正因为此,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会通过影响出口而扰动中国经济增长。

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经济调整幅度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国际贸易萎缩与中国产品出口下降不可避免。如前所述,中国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与调整,以及产品进口需求下降,中国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当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的地区和结构差别依然存在,以海湾产油国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前几年资源品暴涨而积累了巨额外汇盈余,尽管他们也面临着经济调整和资源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但仍然具有较强的产品进口需求。新兴经济体虽然2009年有所下滑,但出于保持经济增长以及维持多边贸易的需要,产品进口需求,仍会保持一定的水平。同时,世界各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表明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的决心。因此,国际市场对于物美价廉的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依然存在,问题只在于由于经济环境不同,对于中国出口产品需求的种类、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等会有所变动,需要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审时度势,及时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