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37

第37章 杭州农村“夹心层”生活品质的实证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村落的田野调查(2)

(二)社会生活品质

1.“夹心层”大多参加保险,但养老医疗仍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中96.2%的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其参加的主要险种是“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分别占31.0%、91.0%和8.0%。只有2%的“夹心层”家庭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18.0%)和“感觉不需要”(5.3%)。对于未来的养老模式,主张“儿女养老”的占51.8%,“社会保险养老”的占34.2%;对于目前农村推行的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认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日常监管问题”和缺少“精神关爱问题”,分别占18.7%和13.1%。

杭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了乡村全覆盖,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药价高”、“报销手续太麻烦”和“医药费自付的比例太高”,分别占19.8%、13.8%和27.8%;对于目前农村低保政策,认为还存在着“救助面太窄”、“保障水平太低”和“程序不规范,如不够透明、缺少监督”等问题,分别占11.0%、9.3%和10.4%。

2.家庭生活比较封闭,缺少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农户社会交往的对象及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社会角色及地位。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家庭的社会交往比较狭窄,最主要的是“亲戚”、“邻居”和“朋友”,分别占47.3%、30.0%和9.4%。由于其社会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关系中,异质性不大,很难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3.自我感觉处在社会中游,但生计依然比较艰难。农户的社会生活品质,不仅与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其主观认知有着内在联系。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收入有限,整日为家庭生计而疲于奔命。认为平时生活状态处于“农活忙、没得空,感到很累”、“除了干活,偶有空闲做些感兴趣的事”和“感觉很空、没事干,感到很无聊”,分别占到19.7%、31.4%和27.8%。但是,在生活质量感受上,大多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中,有62.2%的人认为其生活质量处于社会中间层,而认为处于较低层或较高层的只占14.3%和12.5%。至于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收入过低”、“生活过于单一”和“缺少社会保障”,分别占总数的44.5%、13.8%和10.0%。

(三)文化生活品质

1.子女教育负担较重,但对基本生活影响有限。近年来,杭州市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由于实施了学杂费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农村“夹心层”家庭的教育负担已经大为减轻。目前的教育负担主要集中在非义务教育上。特别是,如果家庭有孩子上大学三本自费生,家庭经济负担仍然很重。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认为,子女教育“负担重,勉强可以承受”和“负担不重,对生活没有多大影响”的占到大多数,分别占27.1%和24.0%,而认为“负担重,难以承受”则占12.5%。

2.家庭娱乐方式贫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公共文化产品是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的娱乐方式贫乏,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是“看电视或录像”,占65.3%;其他的只有“睡觉”、“打牌搓麻将”、“串门聊天”和“自娱自乐”等,分别占31.8%、15.3%、37.3%和11.0%。

(四)政治生活品质

1.“夹心层”大多缺少政治参与热情,对村民选举比较理性。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居民对村务公开“不太关心”和“很不关心”的分别占了56.9%和19.4%。但是,在对村民选举问题上,多数人显得比较理性。认为村民选举是“履行村民的权利与义务”、“希望选出理想的代表”的分别占37.8%和24.8%;认为“搞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的只占11.3%。

2.“夹心层”对其合法权益缺少了解,维权渠道狭窄。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为本,出台了许多面向城乡困难群体的帮扶政策。但是,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对此“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分别占50.5%和29.2%,而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仅占12.2%。而了解政府有关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生活帮扶等政策的最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占17.0%。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求助对象主要有“亲朋好友”、“家人”、“自己解决”、“乡村干部”和“邻居”等,分别占42.0%、40.6%、23.3%、18.3%和13.0%。

(五)环境生活品质

1.“夹心层”对自然环境比较满意,但总体环境生活品质不高。虽然多数农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在水、电、路以及环保、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滞后,影响到居民的环境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农村“夹心层”对农村环境比较满意的是,“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和“邻里关系融洽”,占57.3%和47.9%;而最不满意的是,“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治安环境差”和“缺少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单调”,占22.3%、14.1%和12.6%。

2.“夹心层”家庭老人生活孤独,渴求公共服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庭的小型化、人口流动化以及人们对赡养关爱老人意识的弱化,城乡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困难老人普遍感到生活孤独,渴求精神关爱。而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农村“夹心层”对乡村干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本上是认可的。认为“对困难群体热情关怀,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工作认真负责,能基本履行上级布置的扶贫职责”的占总数的19.6%和25.3%。

三、杭州农村“夹心层”产生的根源

2007年,杭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4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63美元。按照国际标准,杭州已经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行列。但是,根据对杭州农村三个典型村落的调查,目前农村“夹心层”规模还相当大。从生活品质看,这些农户虽然温饱有余,不属于政府低保救助范畴,但生活依然处于脆弱状态,一旦遇到家人生病或孩子上学(主要指高校自费生),家庭极易陷入贫困境地。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杭州农村,仍然有这么多的“夹心层”群众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家庭经济原因

由于农村“夹心层”家庭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打工”和“做生意”,而其支出则主要在“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孩子上学”和“农药、化肥、种苗、农具等生产性投入”等。一方面,由于务农(指主要依靠农产品等实物收入)收入有限,大多仅够温饱,而打工收入又不稳定且成本越来越高,即使在村里开个小店或做点小生意也挣不到多少钱,导致农村“夹心层”家庭的收入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家庭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孩子上学以及农药、化肥、种苗、农具等生产性投入具有显著的刚性特点,支出上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其结果是,农村“夹心层”家庭往往是“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很难有节余。虽然不属于低保户、赤贫户,且多数也自认为是村里“中等”水平,但是家境仍十分脆弱,一旦遇到家人生病或其他大开销,就有可能陷入贫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