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27

第27章 城市建设的规模化和精品化——60年来杭州城市文明在起伏中创新邹身城(4)

(三)精治历史文化的超越

杭州作为中华七大古都之一,向称“历史文化名城”,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这方秀美土地上不断被注入历代杭人的智慧和心血,凝结成独特的文化资源、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正由于如此,其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近代文化等完整的历史文化发展序列;从人文水文地理角度看,西湖文化、运河文化、西溪文化都各自富有特色;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杭州的茶文化、丝绸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印刷文化均享誉海内外;此外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26项,数量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榜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杭州占有18席,也非一般城市所可比拟。事实充分证明,杭州是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可视为杭州城市的生命线。但塑造城市精品化时,不在数量上比多寡,重在抓住要领,表现个性特征。当前首要任务,是争取明年“西湖申遗”一次成功,以填补浙江省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缺位的遗憾。然后要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载体——重要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杭州作为“古都”,却至今还没有一座集中展示古都文化的博物馆,尤其杭城兴于五代吴越,吴越建都杭州,缔造吴越文化,影响及于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首倡“东南佛国”更传播东南各省;且对南宋都城之兴盛具有因果关系,迄今人们偏重南宋而忽略吴越,产生历史误导。建议重点建设“古都博物馆”,对吴越三代五王政绩、纳土归宋和平统一,作全面介绍,并着力宣扬吴越文化,至少须与南宋皇城并列。

另外,弘扬历史文化态度务须严谨,高举中华文明整体和谐的旗帜,宜淡化各族之间的斗争,敏感话题宜适当回避。如岳飞抗金受人尊崇,但当时敌对的汉族与女真族,今日同为中华民族一员,当今若宣扬“壮志饥餐胡虏肉”和“笑谈渴饮匈奴血”之类豪言壮语,易对部分关外的少数民族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至于海外来宾也大多对“中国人自相残杀,称为民族英雄”困惑不解,因而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怀疑这些“少数民族”并非中国人。又张苍水、郑成功等民族英雄坚决“反抗满清入关”使人误解为中国版图仅以长城为界,关外疆土本属少数民族所有,因而不信“自古以来都是统一的中国领土”的说法。这类复杂的历史问题,宜在博物馆、纪念馆展示时加以淡化,可留给历史课本去详细介绍。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化遗迹的保护宜采取积极态度,在保护中求开发,以保护为主,适当开发。取西泠印社为例,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建于孤山的西泠印社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由于立社宗旨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因其鲜明的学术特质、崇高的艺术精神、自主的组织形式、儒雅的活动内容、广泛的区域分布而蜚声海内外。长期以来对于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对外交流、文物收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卓有贡献,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2003年10月25日江泽民同志视察西泠印社,祝愿它在新世纪里有新的发展。习近平书记指示西泠印社是民族文化瑰宝,杭州地域特色文化的金名片,一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杭州市委指示“西泠印社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改革”,确定学术影响力、艺术创作力、社团凝聚力、品牌辐射力作为改革的检验标准。把握发展主线是坚持名社品牌,拓宽产业发展领域。既定性社团,兼具产业。社团是灵魂与核心,产业为基础和保障。本末不能颠倒。文化品牌的增多,对于城市的精品化当有一定助益。但千万要防止舍本逐末,其历史文化保护为主原则,永远不可动摇。至于文化观念,不应局限于“历史文化”一隅,杭州不但是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加倍努力建设为现代科学文化名城。兼顾古今,打造中华名城精品,才能进入世界名城行列。

(四)精治和谐模式的实践和检验

“和谐”的思想源头出自杭州,“和谐”人文精神也创于杭州,杭州人最有资格谈“和谐文化”,因此把“杭州模式”作为城市精品化的杭州品牌,并不夸张。因此对和谐模式应深入理论探讨,并认真进行实践检验。

“和谐”与“折腾”这对反义词过去从未出现于经典文献与正规辞书,原来只偶尔流传于口头,“文化大革命”后大概受够“折腾”之苦的反应,才广泛传播这对爱憎分明的词语,有时写作书面语言。不过正式写入党的文件,最早的要算2002年的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要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2002年8月11日《新民周刊》载文《千年古城求突围——有关古城杭州城市精神的全新诠释》,文中提到: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在存亡关头问计于净慈寺永明法师,法师用佛家思想开导钱王该“纳土归宋”,他说:“和合为尚,舍别归总。”和合意即和谐,归总就是归于一统,舍别指舍弃自立门户。好一个“和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先河,拯救了两浙几百万苍生免于战火劫难。自此“和合”成为杭州开启心智的一种文化。人们传颂吴越德政:内辑治安,外保睦邻,尊重统一,纳土归宋,维护和平,使杭人享受五代加两宋四百年太平盛世。后世历代传承,使杭州民俗民风具有独特气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杭州市的党组织与广大市民率先响应。杭州市委政研室课题组于2003年12月在《决策参考》上发表《立足生活,和谐创新》。中新浙江网2005年1月4日刊发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文章《杭州推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同一天,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浙江在线发文《把“和谐创业”作为杭州发展模式》。同年3月14日,杭州网发文《古时人间天堂,今朝和谐社会——杭州发展的启示》。前后一系列提出“和谐人文精神”、“和谐创新”、“和谐创业”、“和谐社会”、“和谐模式”的理念,并进行实践,引领全体杭州人共同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的文化名城。

杭州“和谐模式”,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融理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思想文化形态,注重实践的创新精神、创业态度,创造协力共进的环境,并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生活准则。杭城启动和谐模式比较早,但并非已完全实现。和谐模式须包涵各类以和谐为功能导向的制度、规则,要求公民自觉增强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以协同保障人人共享和谐的社会秩序。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只有培育造就众多具有良好法治意识的现代公民,和谐城市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上下目标一致,共同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以和谐理念滋润充实城市生活,使“求同存异”,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实现文化的多元一体,力求有更多的思想共识,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维护城市的团结。

和谐模式的推进,需要建立有序的制度保障。健全相关制度,才能持之以恒。如在全社会建立“诚信记录”制度,有助于提升全民诚信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家庭美德、邻里关系、生活作风的优劣列入干部考察和选拔的规范之中。把和谐城市的共同理想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相关部门的经常工作计划内。设立见义勇为、敬老爱幼、济贫扶弱等基金,定期开展评奖,伸张社会正气,提倡互助精神。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城乡居民业余文化队伍。办好法律法规的各种宣传舆论节目,提高公民遵法守纪、文明出行、维护公德的自觉性。思想舆论引导也需要形成制度,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舆论资源,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引向建设性轨道。

和谐模式是否取得实效的实践检验,最终要看公民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社会转型中的人际关系,只有营造好宽容、协作、平等和良性竞争的社会氛围,城市才能富有创造活力与品质生活。因此这是一项神圣的永恒的历史任务,为城市精品化所不可缺少的。

总而言之,精品化不但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杭州城市精品化的核心是“和谐模式”,扬我之长,才足以与世界名城媲美。

(五)精治城市机体的更新进化

杭州昔日的城市辉煌,无论10世纪吴越的“地上天宫”或13世纪南宋的“人间天堂”,都属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因而虽享有久远历史的光荣,但终究与当代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代相距甚远。尽管从文化基因而论,现代杭州与古代杭州之间始终保持着基因传承的脉络,数百年间心灵相通,特征未改,历经衰落之后迄今“人间天堂”依然为后人怀恋,渴望复兴。然而伴随社会的激荡,城市建设必须与时代俱进,“复兴”不是最终目的,只有机体“进化”,才有长远的前途,争取在国际大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所谓“进化”(evolution),指生命体因外界之影响和内部的发展,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等而高等,逐渐演进,终起质的变化,从而进入新的阶段。杭州城市的进一步飞跃,需要具有“进化”的观念、改造的信心、国际的视野、新世纪的眼光和新形势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