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26

第26章 城市建设的规模化和精品化——60年来杭州城市文明在起伏中创新邹身城(3)

试想,城市房屋、市政、公用、绿化、环卫、景观等基础设施增了几倍乃至几十倍。其中城区道路面积由374万平方米增加到4216万平方米;供水管道由877公里增加到3071公里;污水管道由29公里增至824公里;公共绿地面积由365万平方米增加到2862万平方米。举例来说,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以及周边山岭涌现出大批景点,光是“西湖十景”就连续评选整修了三批“十景”;公共厕所也增加了十倍左右(267座增至1056座);公交线路和公交车辆大量增加;大型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的添建和改善设施,须满足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杭州城市设施和管理加紧从低水平进向现代化跨越。这主要依靠政府转变职能,完善民主决策,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创新机制提高效能,才能促使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老城区实施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湖滨商贸中心区在继承和发展商品流通业市场化机制的同时,引进国际名牌和先进经营理念,并在开发“特色街”和振兴“老字号”企业方面,成绩显著,达到市场空前繁荣。从而广聚人气市气,活力无穷。旧城改造贯彻了“综合保护”精神,深入到社区的庭院美化,小巷洁化,明显改善了市民居住环境和出行环境。2004—2007年杭州率先实施的“城市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成为全国社区运行的成功典范,《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列为“杭州创造”。

现滨江的“新城”也已显示大气恢弘的轮廓。遵照规划的布局,集商贸、旅游、文化、金融、娱乐于一体,矗立起大片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多彩多姿,雍容华贵。高低错落的多层园林式住宅群和多功能度假村,散布其间;配以街区,布局有致,与钱塘江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显示区域位置的优越。“外滩”东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隔江通过大桥、隧道与萧山经济开发区相呼应,江东发展潜力无穷,新兴的“大江东新城”规划是又一章大气开放的鸿篇,有空港、有海港、有工业园、有汽车产业集聚区,势将形成新经济增长极。

双城之间的沟通,交通先行,主干通道早已畅行无阻。环城高速长达123公里,把老城新城全部包容进环城公路圈内。四周分布支线,疏通过往行车。圈内正常行车不超过40分钟就可驶抵市区任意一地。钱塘江两岸更是江上众桥飞渡,江下隧道贯通,大江南北联成一体,保证有效地跨江开发,能动地发挥对市场外的交通大动脉作用。主城与卫星城也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

除了对主城作规模化设计、分步骤实施以外,周边卫星城的组团开发同步进行。卫星城各自具有就地生产生活的协调安排,以及商品流通的连锁经营和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以削减主城区的向心交通负荷,并分担经济发展和吸纳新增人口的支撑,为整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自从2001年起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城市规模扩大;2001—2005年顺利完成城市建设的近期规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正有效地实施2006—2010年的中期规划。据2008年底统计报告,杭州全市GDP达4781.16亿元,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远快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0832元,根据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0199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城市化由加速时期进向快速推进时期。其运作过程基本上采取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先通过改革开放繁育市场,以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又反过来支撑城市化和市场化;同时新型工业化和市场化、城市化的需求催生了信息化,信息化服务于现代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为先导,都市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过去一向是二产遥遥领先,而三产落后,如1978年为22.3%,59.61%,18.06%;而到1999年则为7.96%,51.48%,40.56%;2008年为3.7%,50%,46.3%;2009年上半年工业降速,而软件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旅游业收入增势强劲,以致产业结构排序发生变化,三产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超过了二产,“三二一”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同时,城市化率的递升十分明显:“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杭州市城镇化率为22.59%;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稍有一点回升,城镇化率为22.95%;至20世纪末的1999年升为35.55%;2003年升至41.02%,而市区城市化率达到62%;2008年高达87%,名副其实的快速推进。高速的城市化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新老杭州人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这归功于新世纪有了“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杭州市委坚持规划先行,并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以民众享有实惠,大多积极参与,共建共享,乐于共同走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六、精益求精,媲美世界

古杭州之所以成为普世公认的城市精品——“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实因为西方时处“中世纪黑暗时代”,世无竞争对手。今日强手如林,又遭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要缔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难度不言而喻。出路在于提升国际精品化水平,致力于在危机中觅机遇,在创新中拼超越,在“复兴”中求“进化”。

二战欧亚大陆遭遇大破坏后,香港、新加坡在东方趁机崛起成为“东方明珠”;首尔战后重建,也成为“世界大都市之一”。中东战乱,却造就了迪拜起飞。虽都得益于“时势”所造,而根本上依靠“人谋”善沽。现国际金融风暴扫荡全球市场,危机中未尝没有极好的机遇。当前发展“人间新天堂”应是极佳时机。尤其是杭州在21世纪奉行“科学发展观”扩城更新之后,为城市版图奠定基础,中期规划不久即可实现城市的规模化宏图。

下一步的城市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城市的精品化。其中重中之重,在于精治五水共导、精治民生品质、精治文化超越、精治和谐文明、精治机体进化。只要这五方面都能精益求精,距现代国际精品城市的目标当不会很远了。

(一)精治五水的科学管理

这是对吴越钱王毕生勤于治水传统的继承,又是“五水共导”的持久创新。不少城市因水出名,唯独杭州兼有湖、河、江、海、溪,且水流沟通,交通并济,相得益彰。尤其是水与城环抱合璧,可形成山水城市完美升华——自然美和人工美相协调足以创造环境美;园林美与人文美相协调足以创造个性美;古迹美与文博美相协调足以创造历史美;生态美与建筑美相协调足以创造时代美。美的效果,使闹中存静,闲适安详,缓解一般城市常有的喧嚣庸俗,避免无个性的千城一面,防止天人失和的生态恶化。如此“五水共导”的工程若科学且到位,必将成就世所罕见的城市奇迹。但在工程深加工系统化的同时,如何提升其生态文化力与旅游休闲功能,尚有待努力开发。

另外,保护精品城市须从科学管理好“五水”着手,因为“祸福相倚”有利必有弊,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水可观赏,也会泛滥,桑田沧海变化无常。海有时怒啸,江有时崩堤,湖有时内涝,河有时变道,溪有时引发山洪,常言“洪水猛于虎”。远如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的湮灭与水灾有关;近如1956年“八一台风”北岸海塘冲决数里、南岸萧山街上行舟;1988年“八七台风”再次窜入杭州,当时经济损失4亿元。1969、1972、1976、1996年杭州市域内连续爆发特大洪水。2009年“莫拉克台风”,桐庐、临安多处遭殃,富春江镇水库溢洪道决堤,象山桥遭遇泥石流,金家村被泥石流“穿膛而过”,桐坞公路被山洪淘空路基,梓棚坞重大山体滑坡,芦茨溪水流暴涨道路塌方……据史载杭州没有不遭水灾的朝代,治水最好的吴越有水灾一次;南宋居次,水灾两次;其他朝代均不下一二十次。历代无法避免,今后势将更加频繁。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暖,加上海洋水面升温,促使热带气旋正变得越来越强,热带风暴日益暴虐,海平面上升,会使钱江大潮威胁加大。现荷兰三角洲、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水城和一些岛国都在“未雨绸缪”;杭州五水也宜加强忧患意识。荷兰在2007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后接受教训,立即成立三角洲委员会以应对海平面进一步上升;2008年9月3日宣布,从现在起,不管碰到任何社会问题或经济困难,都要把预防水患列为头等要务,除了每年列有5亿美元维护现有海堤、河堤外,今后20年里每年加拨10亿欧元为紧急防水工程专项经费;同时起草相关法案、制订相关计划,动员各方力量着手进行新的大规模防水建设工程,加固堤坝,必要时采取紧急疏散也须事先作好安排,可谓严阵以待。威尼斯也有应对海水上升的办法,包括抽取部分旅游收入用于清理沟渠,做好排洪设施,填高地基,修固建筑,架设两英里长的天桥抬升支架。若遇洪水,警报拉响,家家铁门落下,人人套上防水行头,支起天桥,小船列队,以船代车,维持运输,做到有备无患。杭州于2002年9月8日实测钱塘江潮,潮差达9米,为我国潮势最强的水域;最大流速6~12m/s,冲击力约每平方米7吨左右,盐官塘顶1.5吨重量的“镇海铁牛”被一个巨浪冲出10多米远,即使铜墙铁壁也难以承受日夜冲击。历来统计的所谓“百年一遇”灾情,今后势将频繁爆发,面对可能来临的特大洪水,今后如何应对,须预为防范。

(二)精治生活品质的软件和硬件

贯彻以民为本,提升绿色GDP,并增强心灵工程,是城市精品化的首要目标。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新价值观。此后市属各部门都结合生活品质之城的新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取得一定效果。城市生活品质的高与低,以收入高低为基础而非直接与收入多寡完全对应。市民生活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据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组织开展的“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调查,2004—2007年杭州连续四年名列全国第一。杭州人的真诚友善、性格温和、民情朴素、民俗互动、社会和谐,加以经济富庶、山水优美、环境整洁、治安良好、生活舒适,给杭州城市的幸福感提供了得天独厚和治绩良好的综合条件。

然而社会生活中不和谐的因素客观存在,有的由历史遗留下来,有的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诸如看病难、升学难、就业难、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养老难等短期内不易全面从根本上解决。又如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环境污染、劳资纠纷、外来人口户籍申报、交通事故、非正常死亡等社会矛盾也会不断出现。另外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沟通方法、工作态度、执法方式也有待完善。尤其是民警、保安、城管与百姓直接接触,易生龃龉,处理不当即会影响政府形象,也影响民众生活品质,目前常暴露出官场文化突破不力、社会管理改革不快或社会心理引导不足,也有公民意识培养不够。由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一项全新的城市价值理念,民众对各方面的要求将有所提高,考验着各级党政干部和社会管理层的创新力和执行力。现市领导层面已建立“生活品质评价体系”,社会生活品质年度综合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拉开了体制创新和全民运动的新平台,今后还需加强各级管理者的能力培训,以提高思想水平和执行力。对民众如何行使施政知情权、决策的参与权和公益事业的监督权,也需要一段培养的过程。生活品质问题,除了满足民众(新老杭州人和外来人员)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教育就业、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外,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口号之提出迄今已逾半个世纪,而20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直到70年代,应坦率地承认“对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处理好,这几乎人人都知道。如今杭州在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过程中,若能真正贯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并向世界展示后广受认可,证实服务型政府真诚地发挥好服务城市的功能,“生活品质”就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