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50

第50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论(4)

(七)求真性与反倾向的辩证统一

求真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品质和特征,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客观要求。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求真就是敢于追求真理,善于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发展的理念,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把握真理的理论创新实践过程。理论创新的求真性,就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历史环境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念、得出新结论;就是要在不同国度、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时期,寻求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把握内在规律性,获取新的理论成果,并以正确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正确地推进社会实践。

在追求真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进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来自右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创新,都是在同“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取消主义的斗争中实现的。“左”右倾倾向的特点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左”和右都具有片面性,产生的根源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因此,反对各种错误倾向,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两个方面的干扰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然抉择。我们党的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历来主张要反对一切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强调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反倾向斗争”,即由于指导思想的分歧而引起的“路线斗争”。

其中有正确的反倾向斗争,有错误的反倾向斗争,也有以错误反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斗争等。这些斗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要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重要的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反倾向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什么错误倾向就反什么错误倾向;错误倾向在什么范围内存在就在什么范围内纠正;有就反,没有就不反,不要搞“一刀切”,不能简单化。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全面性,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的片面性;在反错误倾向的同时,要看到错误的倾向中常常会包含一些合理的、甚至是正确的东西,这是极不容易的。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入手,耐心等待,使人们的认识转到真理方面来。

(八)总结历史与前瞻未来的辩证统一

善于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从而揭示和认识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人的正确认识的形成,很多来自于正反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错误和失败往往更能使人警醒和认识真理。毛泽东指出,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是认识的深化和飞跃过程。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期积累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成果,是以理论形态表现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可以说,总结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梯。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作为指导和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应从历史经验中总结,作出理论概括,而且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高瞻远瞩,前瞻未来。前瞻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先导”的实质就是具有前瞻性。这首先体现在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既然科学理论把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就能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前瞻。其次,理论创新的前瞻性还体现在理论创新的进程中,通过目标的前瞻、目标的设定来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

因此,我们应从历史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维度上推进理论创新。

(九)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要有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真理性的内容,也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两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真理性的内容而无恰当的民族形式,理论就会被束之高阁、远离群众,但若只有一定的民族形式而无真理性的内容,这样的理论就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因此,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和遵循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有其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真理性的内容,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深刻揭示蕴含于时代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进步之中的客观规律。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真理性的内容只有和鲜活的民族形式相结合,才是完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具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广大人民群众才易学、易懂、易于接受,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真理性的内容和鲜活的民族形式相统一的典范。

其语言风格都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都极易使广大人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奥秘所在。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风,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文风。加强和改进学风,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反对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一厢情愿的凭空想象和闭门造车、为创新而创新的标新立异,避免言之无物的不良倾向。加强和改进文风,就是要在继续赋予理论以鲜活的民族形式上下工夫,坚持用明白畅达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朴实的真理和鲜活而深刻的思想。反对故意抛开人民群众熟悉和喜欢的语言而生造词语,以及以为语言越晦涩玄奥,学问就越大,理论就越高深的不良文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学风和文风,坚持理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充分显示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的强大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

(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辩证统一

理论创新绝非少数精英躲在象牙塔里的冥思苦想,创新理论并非孤高独耸的飞来奇峰。马克思主义反对个人英雄史观。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某种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活动中,党的领袖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领袖的重要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伟大作用的发挥,领袖的创造作用,本质上既是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一部分。创新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使命,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产生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其含义:一是中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尽源泉;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肩负着传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历史重任;三是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作用特别重大。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他们站在历史的潮头,纵览国内外风云变幻,洞察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吸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逐步提炼、升华为系统的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工作者的研究、领袖人物的杰出作用,这三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前两个方面属“自下而上”,它既为领袖人物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养料,又增强了他们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后一个方面属“自上而下”,它既对前两个方面提供的思想养料进行加工、提炼和升华,又为前两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支持。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区别于其他一切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机盎然,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引导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党的理论创新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其中的历史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先导

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灵魂,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条件很多。之所以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一个长时期内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没有解放思想是不行的。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一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蕴涵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灵魂及其基本的原理。二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并不断地了解变化着的实际,既了解客观实际的主要方面,又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三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历史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才能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除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一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坚持解放思想,意味着不把经典当教条,不把“老祖宗”当“圣人”。

但是,要突破“老祖宗”又是何其艰难。建党伊始,特别是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时期,僵化思想盛行,做什么事首先看“老祖宗”说过没有,干过没有,没说过的就不干,说过干过的,就只能照着干。自己不干,别人也不许干;你干了,他马上就拿出“老祖宗”的本本来,说你是离经叛道,就是一通大帽子、大棍子,用“老祖宗”来压你。其实“老祖宗”

最反对的就是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因为那样的话马克思主义就枯竭了,就失去了生命力。毛泽东在1959年与王任重的谈话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指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反映,“左”和右的错误都会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一点是必须解放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每一次大的进步,每一次胜利,总是在突破“老祖宗”的基础上取得的,是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