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商业、服务设施的分布视交通道路和居住区的分布而定,有些条件适宜地段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商业的次中心。卫星城镇带地域最为开阔,有大量工业、科教等单位穿插分布在农田村落之间,其商业、服务中心的分布一般属于随机型,但在个别小城镇或某个工业区内部,也呈现局部凝聚型分布格局。依据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可以有效地规划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现代城市地域结构的环带状商业分布布局并非固定不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亦发生全球性变化,城市商业布局亦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①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显着变革与改善,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外围陆续修筑了不少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车速由每小时5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以上;而因市内道路陈旧,交通阻塞,车速由每小时50公里减为25公里。这样,顾客到市区边缘带高速公路沿线的新商业中心购物反而省时方便。时间原则代替了空间原则,成了新的商业网布局的重要原则。②由于市中心区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纷纷外迁到城郊新建住宅区,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阶层聚居在市中心区内,这便出现了顾客购物潜力的离心倾向,一些交通方便、接近新居住区或卫星城镇的外围地区遂成为吸引顾客购物潜力的有利区位。③在新的商业网络设计中,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空间行为的研究,他们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市场区位的反应和需求特点,以及消费者对市场的了解和购物心理,从而促使商业设施的内部构成产生巨大的变化。在新型商业中心区中,将把大型商店、各类专营名牌商店、中档商店和廉价商店等多种类型的商业网点紧凑地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购物心理。物流服务业逐渐作为一个产业在各发达国家兴起。
5.3 我国主要商业中心城市及其物流发展
5.3.1 我国主要商业中心城市
我国的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商业中心一般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1.大型商业中心
大型商业中心是指承担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组织功能的商业中心。它们大多分布在交通条件非常好的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地区,自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多与全国性的经济中心相结合,商业服务设施齐全,在全国的商品流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大型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的商品流通量大,商业设施齐全,批发和零售商业都十分发达。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和金陵路等地均是着名的商业区。
②北京。北京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商品货源充足,商业设施齐全,商业网点众多。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西单商业街以及前门等地都是商业繁荣地区。
③天津。天津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港口,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④广州。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广州的轻工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商品货源充足,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是华南最大的商业中心。
⑤沈阳。沈阳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也是东北最大的商业中心。
⑥武汉。武汉的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我国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最大的商业中心。
⑦重庆。重庆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重庆工业生产发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货源地,也是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
⑧西安。西安是西北最大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西北最大的商业中心。
2.中型商业中心
中型商业中心是指承担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较大地域范围商品流动组织功能的商业中心。中型商业中心大多设置在商品生产比较发达、交通相对便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往往与地区性的商品生产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相结合。我国的中型商业中心很多,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其所依附的城市的主要职能不同,主要有以下3类:
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中心为依托的商业中心。这类商业中心主要有哈尔滨、郑州、呼和浩特、兰州、成都等。
②以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的商业中心。这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交通便利、商品集散的功能强,如秦皇岛、蚌埠、柳州、梧州等。
③以商品生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商业中心。这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商品货源充足,有利于组织较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如鞍山、无锡、温州等。
此外,还有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商业中心及新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等。
3.小型商业中心
小型商业中心是指组织小区域范围内商品流通的商业中心。小型商业中心大多设置在地级或县级市,主要承担一个县(市)或几个县(市)范围内的商品流通的组织工作。
小型商业中心数量繁多,遍布全国各地。
5.3.2 我国主要商业中心城市物流发展现状
1.上海物流业发展现状
上海物流业的发展以“口岸物流”作为发展优势。“口岸物流”是指口岸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口岸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口岸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口岸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上海洋山港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首个保税港区。
上海市近年来也加大了交通设施建设投入,构建起以外高桥港区、铁路上海站和浦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
上海结合浦东开发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兴建了外高桥转口贸易型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和西北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园区。
在上海以第三方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也取得较快发展,如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大型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向第三方物流方向推进。许多民营企业也投资组建了运作灵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如大众物流、祥生物流、虹鑫物流等。国际知名的货运、快递企业,如美国的天地快运、联合包裹公司等也在上海开展了业务。
“十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初步成为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3%,国际集装箱中转比重达到10%左右。
为此,需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以下三个方面:
①依托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从提高上海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和提升上海现代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加快推进洋山保税港区建设,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口岸物流。以港口、机场为依托,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以提升口岸物流服务能级为重点,吸引跨国物流企业地区总部集聚,扩大口岸贸易规模。到2010年,基本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在内的口岸物流框架体系。
②面向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升级对现代物流的强大需求,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物流。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的制造业物流分拨体系。
③适应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要求,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
适应上海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选择在城市交通枢纽、对外交通节点建立公共配送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等处建立配送网点,并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电子商务为纽带,区域配送和集中配送相结合的城市配送物流网络体系。
上海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点物流园区
①深水港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区和临港产业园区,以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国际中转水平,建设具有保税港区功能优势的港口综合型物流园区。
②外高桥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依托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集拼分拆、国际中转为主要内容,扩大“区港联动”试点规模和效应,建设保税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相结合的区港联动型物流园区。
③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和空港产业园区,以国际快递、国际中转、国际采购与分拨、物流增值服务为主要内容,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设航空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航空口岸型物流园区。
④西北综合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依托桃浦、江桥的陆路货运枢纽,以市内外物流集散功能为主要内容,结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集货运配载、仓储配送、公铁联运、信息服务、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
(2)专业物流基地
结合上海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布局,发展为制造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物流,重点推进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的建设。
①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国际汽车城物流基地配合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突出为汽车制造与汽车零配件生产、汽车贸易与营销提供集仓储、配送、运输、包装、加工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物流服务,打造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的物流基地。
②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按照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和生产的特殊需求,突出为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配送、分拨和储运提供安全可靠的物流服务,建设专业化的化工产品及危险品物流基地。
③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业物流基地结合临港新城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重型装备产业、船用关键配套装备、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物流装备及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群提供专业化的装备物流及延伸服务,建设现代化重装备产业特色的物流基地。
④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钢铁及冶金产品物流基地围绕上海精品钢基地的建设,突出为钢铁产品深加工、冶金副产品综合利用、冶金设备制造和安装修理业等提供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物流服务,建设为钢材及冶金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化物流基地。
2.北京物流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2002-2010年)商业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转运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2010年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2%左右,第三方物流业比重提高到15%,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7200万吨,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提高到90%,90%的企业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
2007年,北京空港物流基地顺航路、顺.大道、顺达路、规划一路4条道路的工程设计方案已通过市规委审查和批复。其中:顺航路全长约1321米,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顺.大道全长约1112米,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顺达路全长约1034米,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规划一路全长约366米,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
北京物流港是一个融国际化超大型物流、会展、shoppingmall、高级酒店、写字楼、主题公园、27洞高尔夫球场、高尚居住区于一体的高档综合城区。该项目的建设从2004年开始至2009年全面竣工,总投资110亿元,总建筑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物流港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是京津塘高速公路的起点,连接廊坊,直通天津塘沽口岸,10分钟车程到达亦庄开发区和CBD①,20分钟车程到机场,具有良好的位置优势。
到2010年北京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