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49

第49章 国际收支(3)

此外这些调节政策都是以牺牲国内均衡为代价来获得外部均衡的。因此一国要同时保持内外平衡,就必须同时并用财政、金融、外汇、贸易等多种措施,统筹兼顾、密切配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调节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摆脱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加入了WTO,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并不断扩大,2001-2005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亿美元,2006年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7年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

由于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及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的良好运用,我国在货物贸易及资本流入方面常年保持顺差,它们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几乎均为逆差,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

(2)成因

①从高储蓄看国际收支顺差。一国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和劳务输出,因此,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导致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当然,高储蓄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预防性动机使居民倾向于储蓄,再加上我国居民收入预期降低,更进一步限制了其消费水平,因此,居民的高储蓄使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顺差。

②从外商直接投资看国际收支顺差。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远小于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因此,在此项目下,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

③从国际投机资本看国际收支顺差。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尤其是随着人民币升值以来,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入,从而使得大规模的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使得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国际收支的顺差,当然这种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及潜在风险。如何推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运行是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论述题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国际收支理论及其调节等均是考试重点。

[例题1]试比较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调节效用的观点。(16分,2003年)

此题考察的是国际收支理论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三种理论: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

先简要介绍三种理论,然后再论述三种理论中有关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效用。

参考答案如下:

(1)三种理论简介

①弹性论。由琼·罗宾逊(C.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舍弃了劳务进出口和国际间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同国际收支,同时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应用微观分析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成立和时滞效应的大小。

②吸收论。也称支出分析法,是1954年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对国内产品的国内支出如何相对于国内产出发生变化,并认为贸易差额是一国的产出与该国对产出的使用量或吸收量之间的差距。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超过的部分就会被出口,导致贸易收支顺差;反之,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内的过度需求将被进口所弥补,导致贸易收支逆差。

③货币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芒德尔(R.Mundell)、约翰逊(H.Johnson)和弗兰克尔(J.Frenkel)等人将封闭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来,从而发展了国际收支货币论。它认为,国际收支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影响国际收支的根本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只要保持货币供给的增加与真实国民收入的增长相一致,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与稳定。

(2)关于贬值对国际收支效应的比较

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都分析了货币贬值的经济效应。汇率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其变动不仅对贸易收支,而且对国内经济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三种理论有不同的假设前提、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它们对货币贬值分析也各有特色。从三种理论假设、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具体比较一下它们关于贬值对国际收支效应的论述。

①在弹性分析法下,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包括: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等等。

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即满足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Em+Ex>1,其中Em为进口需求弹性,Ex为出口需求弹性)时,贬值才能达到改善贸易收支,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小于1,贸易收支恶化。

在现实经济中,当汇率发生变化时,即使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也不可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的前一段时间里,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J字形,故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

②吸收论认为要改善国际收支,无非两条渠道:增加收入或减少吸收。如果国内已实现充分就业,所有资源均被充分利用,那么使净出口增加的唯一途径就是减少吸收(总支出)部分;如果国内并未实现充分就业,总收入(总产出)没有达到最大可能值,那么总吸收可以保持不变,则国民收入可以由出口的增加而增加。

货币贬值影响贸易收支差额,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由于总收入能够增加,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会增加净出口,并且在吸收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也会增加。如果经济一开始就处于充分就业,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此时若贬值,净出口会增加,结果却是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