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48

第48章 国际收支(2)

令m=1,得到R=MD-D,这就是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说明:①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②任何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反映了实际货币余额与理想货币余额的不一致;③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就是把实际货币余额调整到理想水平的过程。

2.货币论视角下的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说,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弥补。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即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3.对国际收支货币化的评价

货币论使被人们遗忘的货币因素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同样也存在缺陷:

(1)它突出了货币在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是十分片面的。

(2)它将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颠倒了,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贸易条件和其他实际因素看成次要的,只通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生作用。而事实上,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相反。

(3)它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但实际上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

(4)货币分析法还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其实不然,因为货币供给变动后,人们不仅改变了对国外商品和证券的支出,而且也改变了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从而影响到国内产量的变化。

(六)对国际收支理论发展的评论

西方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都不能对国际收支的决定和调整做出一个完美的说明,各种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区别只是对同一经济过程描述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罢了。在政策主张上,货币论重视货币政策,弹性论偏重支出转换政策(汇率贬值),而吸收论则相对注重财政政策。实际上,单独使用上述各项政策往往无法医治西方国家的国际收支痼疾,许多西方学者也主张将贬值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并用。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观

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2.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国际收支失衡也称国际收支不平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国际收支所发生的顺差与逆差的现象。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产生有不同的原因,根据这些不同的原因,国际收支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偶发性失衡)

由于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导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从而使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由偶发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偶发性失衡。

(2)周期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周期性失衡)

一国在经济周期运动过程中由于经济衰退、国民收入减少、社会需求下降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失衡。经济周期对一国国际收支有着重要影响,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因此可能引起国际收支顺差;相反,在经济景气阶段,收入迅速上升,有效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进口需求扩张,同时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内销,由此可能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在当今各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国际收支周期性失衡会使各国之间相互传播景气和衰退。

(3)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

由于国内生产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往往取决于一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即由一国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差异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则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由于世界市场上制成品价格大幅度上扬,而初级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导致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出现国际收支困难。

(4)货币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失衡)

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如果一国货币数量发行过多,该国的成本与物价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必然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由于货币供给增加,本国利息率也会下降,造成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经济项目收支有关,也与资本项目收支有关。

(5)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投机性失衡)

在浮动汇率制下,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流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巨额的游资,这些资金在各国之间频繁移动,以追求投机利润,造成各国汇率起伏不定。它的流入或流出,具有突发性,而且数量大,往往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种由于投机性资本四处游荡造成汇率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投机性失衡。

(6)收入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失衡)

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失衡。

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时,就容易引起国际收支的收入性失衡。

(二)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后,有时候并不需要政府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消除。经济体系存在着某些机制,往往能够使国际收支失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从而自动恢复均衡。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制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加上黄金直接充当货币,可以通过物价的变化来改变进出口,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理论上揭示了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可能,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下,物价下降,贸易差额因此得到改善。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出口成本下降,出口增加→黄金流入→国际收支改善。

2.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仍有自动调整机制发生作用,但自动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一些。国际收支失衡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等变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1)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就必须减少外汇储备。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导致本国资本外流的减少、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结果使资本账户收支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率下降导致本国资本流出增加、外国资本流入减少,使盈余减少或消除。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本国利率上升→资本流入→国际收支改善。

(2)国际收支失衡的现金余额效应或者收入效应

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供给减少,公众为了恢复现金余额的水平,就会直接减少国内支出(即吸收);同时利率上升也会进一步减少国内支出,而国内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进口花费的,这样,随着国内支出的下降,进口需求也会减少。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可以通过国内支出增加造成的进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动削减。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国内支出减少→进口需求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3)国际收支失衡的相对价格效应

物价的变动在国际收支自动恢复调整中也发挥作用。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支出大于收入,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因而得到改善。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外流增加,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下降→进口相对昂贵,出口相对便宜→国际收支改善。

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主要有收入机制和相对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可以参照前面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收入机制,下面重点介绍相对价格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具有自发性,其对国际收支具有调节功效。当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供给,外汇汇率趋于上涨。而外汇汇率的上涨一般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出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该国贸易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会趋于下跌,这又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使国际收支自动趋于平衡。这一过程描述如下:

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及其选择

1.可供选择的国际收支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融资或弥补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从一国宏观调控角度看,外汇缓冲政策主要是指国际储备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来融通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是一种既简便又有益的做法,能使本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波动,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但对巨额的、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不能靠这种资金融通的办法来弥补,尤其是当发生大规模资金外逃时,这种政策就更难以奏效。

(2)需求管理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类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加以调节。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需要进行调整时,可以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选择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或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等。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

①它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下降。只要能够降低本国的进口支出,就能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当然这一收入效应的作用大小还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

②紧缩性货币政策还会通过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从而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这一利率效应的大小还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高低。

③通过促使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提高本国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刺激国外居民将需求转向本国出口品,同时也刺激国内居民将需求从进口转向进口替代品,从而获得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效果。

(3)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可选择汇率制度的变更、外汇市场干预或官方汇率贬值。

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运用汇率来平衡国际收支。从理论上讲,一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其国际收支,但能否奏效,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现有的生产能力能否充分利用,本币贬值所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能否为社会所承受等。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外汇管制主要是从外汇方面限制国际经济交易,如针对进口实施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等各种进口非关税壁垒。贸易政策主要是对进出口实行直接管制,如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奖出限入”的政策。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选择与配合

以上的政策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上述四种政策也有缺点:外汇缓冲政策的效果有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保持汇率的稳定,但会带来通货紧缩和失业;汇率政策可以避免通货紧缩,但汇价的经常波动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直接管制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抗与报复,而且不符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