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3510700000050

第50章 国际收支(4)

③货币论认为本币贬值会提高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会提高,因而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对名义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差额得到改善。但是,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前提是,名义货币需求相对于国内货币供给有净增长。因此,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改善国际收支的关键是控制货币供给数量。

[例题2]分析国际收支失衡时外汇缓冲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利弊。(18分,2002年)此题考察的是对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

答案要点如下: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或顺差,而且数额较大,必须及时加以调节,否则会对该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很多,外汇缓冲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两种。

(1)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从一国宏观调控角度看,外汇缓冲政策主要是指国际储备政策。

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既有优点,又有弊端。

①外汇缓冲政策的优点是,通过这一政策来融通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是一种既简便又有益的做法,能使本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波动,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

②外汇缓冲政策的弊端是,首先,这一政策只能用于解决临时性国际收支失衡。对于长期的根本性失衡,该政策运用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积累,最终使国内经济因不可避免的调整而承受极大震动。但判断国际收支失衡是临时性失衡还是根本性失衡是一个难点。其次,外汇缓冲政策的运用需具备一定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外汇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而事实上,一国外汇储备总是有限的,因此,对于那些巨额的,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仅用外汇缓冲是不行的,长期运用将导致外汇储备的枯竭或大量外债的累积。

(2)需求管理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问题,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财政政策调节一般是从收支两方面进行的,即通过对各类税收的调节和通过对公共支出系统的调节来实现政策目标。以国际收支盈余为例,财政当局可以松的财政政策即减税和增加预算支出来刺激个人和企业的需求,从而推动收入增长和价格上升,使出口增加,国际收支盈余减少。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伸缩需求规模,以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这些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具体地说,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运用三大政策工具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信贷规模,从而达到制约进出口规模的目的;②提高再贴现率,以增加融资成本的方式来限制货币需求的膨胀,并吸引资本流入;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笼货币,以降低货币差规模,从而减少直到消除国际收支赤字。同样可以运用三大工具调节国际收支盈余,只是操作方向相反而已。可见,需求管理是一国财政货币当局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通过收入机制、相对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达到调节目标。

运用需求管理的好处是可以有效调节因国内需求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政策搭配实现国内外均衡。另外,需求管理还可以使汇率保持稳定,从而有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开展。

运用需求管理的局限性为:①运用需求管理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变量来实现,当国内均衡与外部均衡存在冲突时,运用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往往与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例如,紧缩性政策在减少进口支出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由此会导致失业和生产能力过剩。如果所造成的负担主要落在投资上,还会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

因此,特别在本国经济业已不振,失业已严重的情况下,国际收支赤字的出现,常常使当局的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泥潭。

②需求管理是通过市场机制发生效应的,而且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因而,其调节过程也较长,不能及时发生作用。

总之,外汇缓冲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两种调节方法各有利弊。外汇缓冲政策调节临时性国际收支失衡既简单又有益。但由于各国储备有限,对长期巨额国际收支失衡却无能为力。

需求管理宜于调节周期性失衡,但有时易与国内经济目标冲突。因此,各国应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采用相应调节政策措施,灵活运用。

[例题3]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如何影响国内经济?应怎样进行政策调节?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民币是否升值的看法。(选答题,17分,2004年)此题考察的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对国际收支顺差调节所带来的影响。重点和难点是后面的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两种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下,若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会购买超额外汇供给,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从而带动货币供应量增长。这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浮动汇率制下,若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则在外汇市场上存在着外汇的超额供给,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从而抑制了出口增长,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此外,在两种汇率制度下,顺差都会使储备资产遭受贬值损失。

(2)政策调节

①货币手段,如降低再贴现利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从而降低市场利率,促进进口需求增加,使国际收支平衡。

②财政政策。包括两类,一类是支出政策,另一类是税收政策。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减免税收带动私人支出,从而扩张总需求,同时扩张进口需求,使贸易顺差减少,最终使国际收支平衡。

③信贷政策。主要利用国际信贷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市场利率,促进进口需求增加。

④汇率调整政策。发生大规模国际收支顺差时,可公开宣布本币的法定升值,从而抑制出口,促进进口。

⑤直接管制政策。主要包括外汇管理和贸易管制,即直接进行行政干预,如规定较高的商业银行外币负债流动性比例来限制资本流入。

(3)对人民币是否升值的看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的舆论不绝于耳,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受制于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对物价水平、资本流动、国际贸易收支及交换条件、总需求、民族经济结构等各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资快速流入导致了外汇储备较快地增长,这是一部分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应看到,这一要求的实质意图在于打击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民族工业几乎没有树立国际品牌,主要依靠产品价格优势挤占世界市场份额,因此保持币值稳定是目前发展民族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求。同时,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不过,从长期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