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13507100000057

第57章 主要参考文献(2)

[63]段志超.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政党与国家权力——兼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学习与探索,2004(3).

[64]王虹.当代西方政党执政的基本模式及其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5]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66]刘瑞,吴振兴.政府人是公共人而非经济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67]高庆.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法律调控.探索,2000(1).

[68]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2).

[69]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1]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8).

[72]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下、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

[73]冯·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4]陈岱孙,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5]丁冰,等.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6]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7]萨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8]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9]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80]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1]罗大明.改造官僚行政:西方公共行政的理论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8).

[82]侯少文.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3]程寿.公共治理理论哲学基础的演进及其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启示.攀登,2004(6).

[84]何勤华.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秦宣.论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理论创新.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5).

[86]人民日报社论.大力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人民日报,1997‐10‐17.

[87]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88]托尼·布莱尔.新英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89]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90]聂运麟.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6).

[91]弗朗西斯·福山.国家的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2]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3]李世博.知识分子的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94]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1).

[95]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96]姜鹏.民族主义与民族、民族国家.欧洲,2000(3).

[97]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98]王振海.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与特征的思考.文史哲,1999(3).

[99]唐昆雄.民族国家:本质、现实性和普遍性.载:赵家祥等编.理论视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00]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1]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2]宁骚.民族和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3]慕良泽,高秉雄.现代国家构建:多维视角的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7(1).

[104]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5]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6]周丕启.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国际政治研究,1999(1).

[107]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4).

[108]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9]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0]杨玲玲.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4).

[111]来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2]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1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14]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6]拉斯基.政治典范(第1~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117]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8]田中靖宏.新帝国主义在美英抬头.日本《赤旗报》,2002‐04‐08.

[119]王昱.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国际观察,2000(6).

[120]刘顺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主权的挑战与对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21]王光森,吴永生.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人民民主专政合法性的重塑.探索,2005(6).

[122]赵新国.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

[123]徐明善,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24]程大鹏,李连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25]奚洁人,等.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05‐12‐22.

[127]王义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