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13433500000036

第36章 朱淑真(南宋)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在展现香菱的悲惨结局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道具是一本《断肠集》,当香菱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致使香魂返故乡”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本《断肠集》,仿佛要将它带往另一个世界。

之所以选择这一道具,我想导演组肯定是另有深意:因为,薄命女子香菱,与这《断肠集》的作者朱淑真,有着太过相似的命运。

关于朱淑真的出身、籍贯,历史早已将其忘却了,只知道她自号“幽栖居士”,擅长创作诗歌。

这首《谒金门·春半》是朱淑真早期的作品。少女时节,有太多的美好去憧憬,有太多的浪漫去想象,豆蔻芳华的朱淑真,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她通晓音律,擅长诗词,小小年纪便名声在外,更何况,她出身富贵之家,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

这便如香菱生活在苏州的日子——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甄士隐将她当作男孩一样地疼爱,她只管尽情享受江南无数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享受那小桥流水的优雅景致,享受优美的生活带给她的不俗的生活情趣。

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朱淑真是否有过闲愁呢?如果有,那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少女情怀,总是喜欢那些酸涩的、纤细柔弱而敏感的情愫,更渴望有个如同戏文中那样眉目清秀的男儿,能与自己携手一生,志趣相投,夫唱妇随。

这是少女朱淑真所做的春梦,或许每个敏感多情的女子都做过这样类似的梦吧。青春本来就是如梦般的颜色,但一旦青春流逝,梦便总是会惊醒,那醒后的世界是苦涩、是甜蜜,便只能听天由命了。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这是少女朱淑真的作品,真可以称得上是小儿女诗,让人觉得可喜又可爱。她折了一枝寒梅,俏皮地问了一声:“我这样好看吗?像谁呢?”

那么,朱淑真问的那个人又是谁呢?有人说是侍女,有人说是心上人。朱淑真出身不低,小小年纪多在闺阁中活动,倘若联想到她此时便有意中人,似乎有些牵强,所以理解成侍女似乎更恰当些。

但香港地区女学者黄嫣梨曾经写过《朱淑真研究》的专著,据她考证,朱淑真在出嫁之前,的确认识一位少年书生,书生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而朱淑真在出嫁前所写的这首《谒金门·春半》,展现的便是对情人的无限思念。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没有一个字触及相思,却字字写尽相思——暮春时节,绿肥红瘦,多情的少女感叹春光将逝,满心惆怅,即使倚遍十二阑,也无法排遣心中的烦愁,只好无端地埋怨“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其实是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但闺中少女因为心绪不佳,反不及窗外的莺莺燕燕高声欢唱,充满快乐。她独坐在深闺里,对着满地的落花,放下珠帘,蹙着眉头想起了自己的心事,她的心事——便是远在天涯的那个人。

从朱淑真后来的诗词来看,如此婉约的作品似乎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朱淑真拘泥于少女的娇羞,还不敢大胆地在诗歌中承认自己有心上人,只能用愁绪,春光,莺莺燕燕,满地落花来羞涩地表达内心甜蜜的情感。对于她来说,那种初恋的美好,只能一个人独自享受,生怕被身边的侍女发现,从而泄露秘密。

这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境——倘若朱淑真的父母知道自己心爱的女儿小小年纪便芳心暗许,无论如何也要斩断女儿心中这杂乱的情思。所以,朱淑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情感,即便在诗词中也不敢流露半分。

由此更可以推断,她折梅所问之人一定是侍女,虽然表面上问的是侍女,但内心深处问的便是意中人——女为悦己者容,何况是初尝爱情滋味的少女朱淑真呢?

只是,少女朱淑真还不曾真正懂得什么叫作烦愁。当她的少女时代在春花秋月的更迭中逐渐远去,她的青春梦也逐渐醒来,等待她的,不是延续这少女时代的美梦,而是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活生生地剥夺了她的爱情权力,哪怕她用生命做出了抗争,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