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李清照应该是婉约词的代表。无论是《如梦令》还是《声声慢》,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这首五言绝句却向我们展现了李清照如男子般慷慨激昂的诗风。
这首诗是以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为背景而写的。起句“生当作人杰”掷地有声,人杰者,刘邦如此称赞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那么一个人生来的目标就应该是追求做人中的杰出者,做对国家有功的人。第二句,死亦为鬼雄,是那些胜利者才值得佩服吗?是那些成功者才是杰出的吗?并不一定。真正有英雄气魄的人,就是死,也能在鬼中称雄。
前两句从大处入手,表达了对拥有英雄气魄的人的赞美。而第三句转入更为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至今思项羽,体现的是李清照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认同,而她所认同的就是“不肯过江东”中项羽体现出的个人英雄的担当精神。
当年楚汉之争,项羽没有在鸿门宴杀死刘邦,后来楚汉的反复争夺中,刘邦有用人之能,借助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勇与谋最终在与项羽的对决中占据了上风。然而垓下一战,项羽军败。虽然项羽得以突围成功,但是面对几乎全军覆没的结果,他仍然忍不住发出了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面对宝马美人,这位西楚霸王,曾经与秦军主力多次浴血奋战的英雄将领,却要落到如此境地。是项羽不擅长打仗吗?当然不是,连破秦军主力就是最好的证明。是项羽不如刘邦英勇吗?当然也不是,楚汉之争中,项羽有多少次可以杀掉刘邦的机会。但是不能光明磊落完成的,项羽不愿意。
而如今面对这样的情景,《史记》的记录应该是切合项羽的自我总结的“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不是我不能打,而是上天要我灭亡啊。
面对滚滚乌江水,该何去何从?乌江亭长给项羽一次机会,渡过乌江吧,渡过乌江,还有江东大片土地,还有江东英雄儿女。所以后来杜牧也在诗中感慨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如果项羽是一个政治家,他应该会选择渡过江东,暂时保全自己,谋求东山再起。可是与其说是追求政治的胜利,对国家的控制,不如说,项羽追求的是一个英雄的自我,一个英雄的担当。在他心中,这样的失败就是辜负了众多追随他的将士,就是辜负了当初反抗秦的暴政,追随他的百姓的初心。而他虽然突围成功,但仍然要为这一切有英雄的担当,有英雄的责任。
于是上演了乌江自刎,一个英雄终于倒下了,他虽然没有赢得江山,甚至没有赢得美人,但是即便作为鬼,他也是一个英雄。
李清照干净利落的二十个字,将楚汉之争的大背景,用“不肯”两字,将项羽的英雄宁死不屈的意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为什么李清照写下了一首如此风格独特的绝句?再回到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来看。李清照向来被大家视为与丈夫赵明诚同爱好诗文,伉俪情深的一对。但在宋经历了北方金人的入侵,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均被金人掠走,宋王朝南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不得不加入了逃亡的路途中。随政府到了南方后,公元1128年,他们逃亡途中行至乌江,而在此之前,赵明诚曾作为建康(今南京)知府却在叛乱中不采取冷静措施,却率先逃跑,后被朝廷革职了。这样不光彩的怯懦行为让李清照一路心怀忧郁,到了乌江,她要说点什么了。
这一天,李清照面对浩浩乌江,怀想历史英雄项羽的决绝与担当,再面对宋王朝的一路逃亡,面对丈夫的怯懦,李清照不由得心潮澎湃,随口吟就了这首《夏日绝句》。这首诗里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作金石之音。那是李清照内心悲愤的喷发,饱读诗书的赵明诚也深知李清照的所思所想,听到这首直指内心的绝句,赵明诚也深深自责自己的怯懦无能,带着愧疚,赵明诚抑郁不振,不久便病故了。
虽然故事的背景有些凄凉,但这首诗为我们传达的力量却未曾削减,不肯忍辱偷生的项羽终究败给了刘邦,但却在每个人的心里,树立起了一座英雄的墓碑。那些仍然肯坚守自己理想的人,那些不惜以生命捍卫自身担当的人,应该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