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421800000003

第3章 方圆进退:知退一步之法,懂让三分之功(2)

有一次卓茂赶马出门,迎面走来一人,那人指着卓茂的马说,这就是他丢失的。卓茂问道:“你的马是何时丢失的?”那人答道:“有一个多月了。”卓茂心想,这马跟着我已好几年了,那人一定搞错了。尽管如此,卓茂还是笑着解开缰绳把马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走了。走了几步,又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希望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

过了几天,那人从别的地方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便到丞相府,把卓茂的马还给了他,并叩头道歉。

一个人要做到像卓茂那样的确不容易。这种胸怀不是一时一事造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熏陶、磨炼中逐渐形成的。俗话说,退一步不为低,能够退得起的人,才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越是有涵养、稳重的成功人士,态度越谦虚。“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是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带锋,便要得罪人,被得罪了的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带锋,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身的目的?

【原典】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译释】

生活在太平盛世,为人处世应当严正刚直;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人处世应当圆滑婉转;生活在衰乱将亡的末世,为人处世就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厚;对待邪恶的人要严厉;对待那些庸碌平凡的人,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宽容和严厉互用。

方圆并用,宽严互存

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爱情、谋职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人际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败。而要想打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圆融的处世艺术;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交往环境,就必须具备灵活的社交本领。所以,在这个熙来攘往的社会上,只有学会圆融,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左右逢源的生存空间。

汉代的朱博是一介武生,后来调任地方文官,利用宽严互存的手段,顺利地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传为美谈。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邻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查办,反而被调升为负责治安的守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真是岂有此理!就马上把尚方禁找来。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瘢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做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他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没想到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好好干吗?”这时的尚方禁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朱博就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及行为,并且及时向朱博报告。听到这里,尚方禁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赶紧表态说一定好好干。从此之后尚方禁便成了朱博的亲信和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就特别地卖力,不久就破获了许多盗窃、杀人、强奸等犯罪活动,使地方治安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单独进行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一文钱以上的事统统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

那位功曹早已吓得如筛糠一般,只好提起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代材料,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本官裁决。从今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拔出刀来。

那功曹一见朱博拔刀,立时吓得两腿发软跪在地上,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就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自此以后,那位功曹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起事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处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这才合乎做人的本性。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

【原典】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释】

人人竞相争先的道路最为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道路自然就会宽广一步;追求浓艳华丽,那么享受到的滋味就会缩短,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不争实为大争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可能就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

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战国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相国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可是这三个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

晏子很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款待他们。鲁国是叔孙诺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

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枚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

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诺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齐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的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临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

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此时古冶子沉不住气了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

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做起来却很难。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天下才没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原典】

君子宅心似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释】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君子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不应该轻易炫耀让别人知道。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尽量不做别人的眼中刺

“心事宜明”是做人的准则,“才华须蕴”是做事的准则。君子之心应该是坦荡的,不应有不可告人的欲念、邪念乃至恶念。至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应该是合乎自然的,切忌好大喜功的炫耀,否则,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自身的才华必然会变得飘飘荡荡的,终身不得其果,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锋芒太露,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他会感觉到你气势太盛,不可一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将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须学会自敛锋芒、韬光养晦。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行军主簿,思维敏捷,甚有才气。有一次建造相府里的一所花园,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前来察看之后,不置可否,一句话不说,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又有一次,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心里十分厌恶。

杨修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的话,也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谁想杨修后来竟然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每一个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可说是个个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识时务,又犯了卖弄自己小聪明的老毛病。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准备选择做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中进行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想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加讨厌杨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