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421800000002

第2章 方圆进退:知退一步之法,懂让三分之功(1)

方和圆、进和退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过刚易折,过柔则卑,所以做人的制高点是外圆内方、知进懂退,退即是进,予即是得。解开方圆做人的天机,参尽进退做事的秘诀,要想圆满做事,必先学会知退懂让,处世于方圆之间。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原典】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释】

为人处世能够做到忍让是很高明的方法,因为退让一步往往是更好地进步的阶梯;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

让步为高,宽人是福

让人一步天地宽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横,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亏欠。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让人不是怯懦,不是软弱,而是为人处世的高明方法,因为退让往往能够更好地向前。宽人是气量,是大度。所谓宽人是福,道出了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方便自己。

齐国相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辩,他生活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打交道,田婴不听,那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了。

为这事门客们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便私下里劝父亲说:“齐貌辩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倒让士尉走了,大家对此都议论纷纷。”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辩!”这一吼,吓得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而田婴对齐貌辩却更客气了,住处吃用都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侍奉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过了几年,齐威王去世了,齐宣王继位。齐宣王喜欢事必躬亲,觉得田婴管得太多,权势太重,怕他对自己的王位有威胁,因而不喜欢他。田婴被迫离开国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其他门客见田婴没有了权势,都离开他,各自寻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只有齐貌辩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来后没过多久,齐貌辩要到国都去拜见齐宣王。田婴劝阻他说:“现在齐宣王很不喜欢我,你这一去,不是去找死吗?”

齐貌辩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

田婴无奈,只好由他去了。

宣王听说齐貌辩要见他,憋了一肚子气等着他,一见齐貌辩就说:“你不就是田婴很信从、很喜欢的齐貌辩吗?”

“我是齐貌辩。”齐貌辩回答说,“靖郭君(田婴)喜欢我倒是真的,说他信从我的话,可没这回事。当大王您还是太子的时候,我曾劝过靖郭君,说:‘太子的长相不好,脸颊那么长,眼睛又没有神采,不是什么尊贵高雅的面目。像这种脸相的人是不讲情义、不讲道理的,不如废掉太子,另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靖郭君听了,哭哭啼啼地说:‘这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他当时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赶出国都了。”“还有,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国的相国昭阳要求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薛这块地方。我劝靖郭君答应,而他却说:‘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可我这样做对不起先王呀!更何况,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怎能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他终于不肯听从我的劝告而拒绝了昭阳,至今守着那一小块地方。就凭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从我呢?”

齐宣王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叹了口气说:“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诚,我因为年轻,丝毫不了解这些情况。你愿意替我去把他请回来吗?我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田婴待人宽厚,终因此而复相位。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为人处世,忍让为本。但律己宽人同样是种福修德的好根由。为人在世,谁也保证不了不犯错误,谁也难免得罪人,但如果能得到人家的宽容,你自然会感激无尽。反过来,人家也会冲撞于你,冒犯于你,若你能宽容待之,人家就会认为你坦诚无私、胸襟广阔、人格高尚,于是你的身边便会挚友云集,关键时会有人为你赴汤蹈火。

【原典】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释】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反复无常,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知退一步,须让三分

知退懂让,处世之道

知退一步,须让三分其实是在教诲人们做事不要鲁莽义气、少了谋划。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鲁莽义气、缺少谋划的举止,大多出现在二十至三十多岁这个年龄段。那个时候,争强好胜、无所顾忌,总认为自己输得起,也总在这样的心境下勇往直前、不计后果。

以让步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明朝时,江苏长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那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容忍这种人呢?”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不稍加退让,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见识。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

“知退一步,须让三分”是一种修为,做起来尽管很难,但在谋事为人时须记得第一次大口吃鱼时鱼刺鲠喉的尴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潇洒地择畔吟诗、抚壁问天!

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不是要一个劲“争”到底,退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让”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

【原典】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释】

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心胸要宽厚,只有这样别人对你才不致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要流长放远,才会使别人永远怀念。

面前放宽,身后泽长

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

生活中,心胸狭窄的人遇事好斤斤计较,如此必然会招致他人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在人心和社会上能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不斤斤计较是一种明智,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人们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又何必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你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这比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东汉时,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唯龟兹恃强不从。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的友好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了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章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诽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他人。

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多做些有益的事?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种思维方式,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凡事总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只要你肯动脑筋。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真的不必太过计较。人生苦短,多留些快乐的日子给自己吧!

【原典】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译释】

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为人处世如果不退一步着想,就像飞蛾投入烛火中,公羊用角去抵樊篱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

高处立身,退步处世

想走到高处,先学会低头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和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谦虚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你可能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越是谦逊的人,你越是喜欢找出他的优点;越是把自己看得了不起,孤傲自大的人,你越会瞧不起他,喜欢找出他的缺点。这就是谦逊的效能。所以,平时你要谦逊地对待别人,这样才能获得他的支持,为你的事业奠定基础。当你以谦逊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做事时,就能减少一些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即使你发现自己有错时,也很少会出现难堪的局面。

卓茂是西汉时宛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郡守一级的地方官,他自幼就生活在书香门第中。汉元帝时,卓茂来到首都长安求学,拜在朝廷任博士的江生为师。在老师指点下,他熟读《诗经》、《礼记》和各种历法、数学著作,对人文、地理、天文、历算都很精通。此后,他又对老师江生的思想细加揣摩,在微言大义上下苦功,终于成为一位儒雅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师友学弟中,他的性情仁厚是出了名的。他对师长礼让恭谦;对同乡、同窗好友,不论其品行能力如何,都能和睦相处,敬待如宾。

卓茂的学识和人品备受称赞,丞相府得知后,特来征召,让他侍奉身居高位的孔光,可见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