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23

第23章 民俗风情(4)

尤溪有立冬吃“草根汤”有习俗。立冬时节,本地有“补冬”的习俗,城乡家家户户都忙于大量的熬制草根汤,吃上几天,进行食补。说是人在这个时候“进补”为最佳时期,特别是立冬这天“进补”最有效,才能在寒冷的冬天抵御严寒的侵袭。尤溪人对纯天然的草根汤情有独钟。在本地能用来熬制草根汤的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从口味上来说,洋中镇的“洋中草根汤”最受大众喜爱,其使用草根多达10多种,与之同煮的动物性原料有4种以上,因此草根香气浓郁,口味醇厚,油而不腻。

交冬糍

在每年的立冬,尤溪人有吃“交冬糍”的习俗。吃“交冬糍”,借以庆祝好年景和祈望来年生活过得更美好的愿望。“交冬糍”传统做法是把糯米放入水中浸透,然后倒进专门的木制饭甑里蒸熟,再倒入农家石臼,加上适量的水分趁热舂成,挤成小剂滚以糖粉豆末即可食用。这种糍粑食用时插入筷子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农家做好“交冬糍”后,常向邻居、亲友互送品尝,看看谁家的糍舂得好吃。

第七、沙县民俗风情

夏茂“游春牛”

沙县夏茂镇洪姓客家人每年立春都要举行“游春牛”活动。“游春牛”的主要角色有:牵牛老人、挑担少年、挑芦苇小伙和男扮女装的阿婆等。春牛游毕,回到始发地将其焚掉,预示来年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游春牛”习俗传入沙县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南宋嘉泰二年(1202),原籍江西的洪茂出任沙县县尉,举家迁居沙县,为沙县洪氏开基始祖。洪茂逝世后的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至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于是,洪姓人便把赣南“游春牛”这种客家习俗带进沙县夏茂,使这种传统游艺活动相传至今。

南霞打狮王

沙县南霞茶坪一带流传着一种民俗活动——打狮王。相传在宋代时,松柏岩山中有一只狮子经常出来糟蹋农作物,也时常出来袭击人,闹得全村不得安宁。后来,村民组织起打狮队伍,用尽十八般武器才打死了“狮王”,并在山顶上建了庙宇,从洞天岩请来仙姑等神佛,村里才得以物阜年丰,人丁兴旺。“打狮王”就演变成一项风俗活动流传至今,茶坪村民每年都在正月庙会和马氏仙姑生日的农历六月五日,举行“打狮”活动。

际核跑天王

天王系华光天王。相传清咸丰年间,在沙县际核一带经常闹匪患,有一个被称为“红毛鬼”的土匪最为凶残,老百姓既深恶痛绝又十分害怕,不得安宁。后来,有一位叫华光的人迁居际核,便组织村民设下埋伏,活捉了土匪头子“红毛鬼”,村里从此获得了太平,不幸的是华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村民为了纪念华光的为民除害,保家安民的业绩,建立庙宇祭祀华光,称他为“华光天王”,并且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将华光的神像用轿子抬到庙外,跑步绕圈,到处游走,祈求一方平安。

迎铁枝

迎铁枝是沙县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祭祀三位太保侯王而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这种民俗原流传于全县,现遗留在湖源、富口一带,以富口盖竹最为盛行。迎铁枝民俗活动始于北宋早期,相传因为民除害的三位民间人士受到御封为太保,当地老百姓出迎圣旨时抬着金童玉女而起源的。后演绎成让童男童女穿上盛装,扮成三国或说唐人物,全村浩浩荡荡从村头到村尾,又从村尾到村头。传说太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迎铁枝”都是在这一天举行。

际核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

夏茂舞大鱼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串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祈福,象征年年有余。鱼灯只有鲤鱼灯和鳌鱼灯两种,表演花样却有百种以上,皆模仿游鱼的动作。

过年民俗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为“除夕”日,沙县方言俗称“卅年夜”,是为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如果当年农历十二月小,那就“二九当卅日”。旧时,沙县人视大年三十“年夜饭”为重头戏,无论是在外为官为商或是打工的游子,一般都会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有沙县民谚说:“好囡(儿子)不赚年夜钱。”

年夜饭前应预先燃放鞭炮。俗以为,放鞭炮不仅增添年景氛围,而且还能具有扫除晦气的威力,可以把叫“年兽”的鬼魅赶走。沙县人吃年夜饭有关门的习惯,而且说话要尽量小声。据说是不能让跛脚叫化的铁拐李(八仙之一)看到,因为他这天总会拿着一个大碗头到各家各户讨食,再将所看到的说给玉皇大帝听,玉皇就会给富人一年遭几次灾,给穷人赐几次福,上天不喜欢让富人太富,穷人太穷。

沙县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一定的讲究:吃鱼——年年有余;吃豆腐——越吃越富;吃炸年糕——生活节节高,小孩年年长高;吃菠菜——皇帝菜,吃了保平安。当地人这天还特意把水饺包成“银元宝”形状,象征新的一年财运亨通。有的人家还喜欢在包饺子时暗暗放进一粒花生或栗子、硬币等,俗说谁吃到它便会一年大吉。吃“年夜饭”时如不小心打破碗或汤瓢之类的器物,千万莫说“破了”、“碎了”的,要说“岁(碎)岁(碎)平安”、“越打越发”、“新的不去,旧的不来”。以往善于捕抓老鼠的猫为“有功之臣”,可一到大年三十晚上人们最不愿意见到猫,或听到猫大喊大叫以及“叫春”什么的。俗以为这样会吓跑了家里的老鼠,因这天为“老鼠嫁女”吉日良辰。老鼠总爱待在有钱粮的地方,反之家里无鼠辈逗留,其家里会遭穷厄。人们还喜欢这天故意将饭做多一点,让第二天吃隔夜饭,意思是“年年有余”。这天忌讳吃药,或是将中药渣留在家中过年,认为这样不吉利,一年到头都会吃药。如在医院住院的病人也要暂时出院回家,不要在医院过年。

沙县俗语说:小孩爱过年,大人气没钱。“大年夜”小孩不仅有吃有喝有鞭炮放(捡“臭炮”放,大年初一才掏“压岁钱”买鞭炮放)。“年夜饭”后,大人就会给小孩人手一红包压岁。睡觉前,让小孩的“压岁钱”置于小孩的枕头下或枕边,说是万一如有山臊恶鬼来犯,可把“压岁钱”贿赂它们,逢凶化吉。因此,沙县有的地方称“压岁钱”为“压祟钱”。

第八、将乐民俗风情

八韵南词

将乐“八韵南词”源于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将乐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名。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霄、笙、镜锣、铜鼓、渔鼓等。南词唱腔种类繁多,声腔齐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紧板、北调正板、数板外,还有众多辅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叠、外调。完整的基本中还有曲头、曲尾及串子调等。南词演唱时,曲会讲究,一般古厅堂或庙宇正厅,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接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泽坊游龙

将乐县安仁乡的泽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龙的习俗。原先不叫“板凳龙”,而称“桥灯”。全村以户为单位,各家自备一块2米长10公分宽的杉木板作为烛桥架,状如长条板凳面。每条烛桥上安2至3个斗,斗为木框,白纸糊面,斗内插蜡烛。木板两端各挖一个小圆洞,可用木棍穿洞连接。数百条烛桥连接起来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长蛇一样游动,甚为壮观。正月十六日,泽坊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就把烛桥抬出来洗净,买来白纸将8个斗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晒干后,在斗面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吉利词语。有的人家为了好看,还画上美丽的花边。到傍晚天才有点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壮年扛着烛桥到桥头集中,由负责连烛桥的人把蜡烛分给大家。天完全暗时,烛桥接好,各人把蜡烛点亮,扛上肩,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刻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烛桥将全村转完以后,便抬进一块平整好的大丘的干田里。大家把烛桥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后,便重又精神抖擞地将烛桥扛起,在花灯指挥下从外向内排成金灯盘龙阵;一会儿从里向外,形成蛟龙出海阵,一会儿从外到内形成巨龙腾飞式,起舞花样甚多。精彩的表演、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万千百姓,大田边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乐的,形成一幅热烈火爆别具一格的农村节日风情画。田里的表演结束后,烛桥还要舞到庙前,把烛桥头扛进庙内菩萨前,烧香点烛,虔诚地点三次头,然后把两块半圆竹往上一抛,掉在地上后如果一正一反,就说明蛇可以斩了,只见领头人手一挥,所有的人连忙把拴烛桥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烛桥就往家里跑,据说谁先跑到家,谁就最先把福气先带到家,这一年的运气就最好。

改革开放后,泽坊人改称“桥灯”为“板凳龙”,还为桥灯安了惟妙惟肖的龙头龙尾。泽坊的板凳龙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安仁每年元宵节文艺踩街必不可少的节目,远近闻名。

舞龙灯

在将乐每到节日的游艺民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舞龙灯。

龙灯由头、身、尾组成,另有一个龙珠。龙头、龙尾用竹篾扎成,一节一节的龙身也用竹篾编成笼形,蒙上棉布绘上龙身色彩,里面可点燃红烛,下面用木棍支撑,供舞者执拿挥动,通常用九至十一节衔接成一条龙。舞龙时,舞龙人身穿彩色衣裤,头扎毛巾。引龙人手拿彩色龙珠逗引长龙俯仰翻转,在集市热闹的十字路口挥舞,舞龙的动作有跑、跳、滚、翻、缠等,舞龙人不论执掌哪个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顾,紧密配合,灵活机动,协调统一。舞龙时,往往青龙、黄龙几条龙一起上,如巨龙翻江倒海,气势非凡。

最有声势的是“舞龙灯”。“起灯”时,领头人带着大伙到大坪上,面向东海方向敬上一对大红烛,敬三炷香后口中念着祈祷之词绕场一周,然后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珠。紧接着是龙头,龙头高约1.6米,长约1.2米左右,接着是九节十八米长的龙身,最后是龙尾。有时是一颗龙珠在逗着它们,有时是“二龙戏珠”,有时是“群龙抢珠”等表演程式。起龙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人群欢呼声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妇人争着去拔“龙须”,据说拔到了便可生龙子龙孙,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舞龙丁”的由来。

白莲舞狮

每逢盛大节日,将乐有舞狮的习俗。舞狮数白莲镇最有名。每年元宵时节,白莲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脚,脚挂铜铃,以舞狮颂扬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盘(即十八般武艺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断,助兴者声声呐喊,气氛浓烈异常。助兴的村民伴着唢呐、锣鼓的乐声载歌载舞。狮有青狮、黄狮两种。舞狮队一行约10人,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打滚、蹂球等。舞青狮者必须当众表演拳术或刀、枪、棍术,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但这种较量纯为游玩不比武。

苦竹跑马将军祭

在将乐县古镛镇玉华苦竹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祭祀习俗——跑马将军。这是唐末至宋初,由南迁汉人从河南带入将乐的一种民间祭祀习俗。跑马将军,俗称“跑马菩萨”,举行这项民俗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祭祀唐朝爱国将领张巡。张巡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进士出身。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虽为文官,但精通兵法,屡次击败叛军,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张巡殉国时,身首支离,芮城、邓州和睢阳三地皆招魂而葬。据说他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张巡就义后,其殉国事迹很快沿大运河、长江、淮河一带传开,豫皖江浙各地纷纷为之建庙立祠。其后,道教又把张巡当作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神兵的大神,尊张巡为“保仪大夫”(或保仪尊王)。随着客家人的南迁,祭祀张巡的习俗也传入将乐。旧时,县城每年都举行一次张真君庙会。现在,在将乐只有古镛镇玉华苦竹村还保留着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祭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