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22

第22章 民俗风情(3)

待客习俗

客家人好客,是远近皆碑的,就是路过的陌生人,也会招呼他进屋歇歇脚,喝口水。客人进屋后,主人首先让座敬茶,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也是对不认识的过路客人的一般礼节。若是亲朋,男客则招待家酿水酒,最现成的下酒菜是炒黄豆和湿子花生(花生收获后,不用晒干掺沙一起炒熟,俗称湿子花生,是宁化的一种特产),再者则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过节,一户有客,邻居也会提一壶酒、端一盘菜一起招待“凑热闹”。若招待更加亲密的至亲好友,必须宰鸡,请客人吃鸡腿,一人一只鸡腿。若客人多,鸡腿不够,则主客吃大鸡腿,次客吃翼鸡腿(鸡翅膀称翼鸡腿)。女客上门,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过路女客,用现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亲朋好友,则要现做,必须有“内容”(即有许多配料)。邻居知道某户做擂茶招待客人,会主动送些食油、猪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请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邻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会请邻居一起吃,邻居也随带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时,凡过路的人,都会受到邀请,也都可进屋品尝,不必拘礼,主人都会热情招待。大凡喜庆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请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礼。过路客人也可以进去,叫“见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兴,也愈体面。宁化人待客还有一项“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洗澡水提进洗澡间,帮客人把澡盆洗干净,然后请客人进去。农村洗澡水很热,特别招待客人的,一般用开水,洗时不能把水都倒进盆,那样水太热,无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凉的,澡巾也是凉的,搅动一下,水温下降便可以开始洗,在洗的过程中,水不够热时,再添一些,边洗边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温度。

池家文武灯舞

宁化县治平乡高地村池家岽自然村流传着家族祭祀灯彩——文武灯。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晚,池家岽自然村池姓子孙必在祖祠前祭祀表演文武灯舞。据《柏溪池氏族谱》载:“余姓非赐姓,是得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字为氏焉。簪缨显贵,代不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为中牟令,北魏有钟鱼封城门侯,宋有光庭钦点翰林,南宋则有溥公官居广东连州司尹……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鸭塘徙居闽宁之池家陂,时在宁宗开禧元年(1205)也。”池家文武灯舞源出于江西赣州七星镇池氏。南宋咸淳十年(1274),七星镇的池梦鲤中状元,深得宋度宗赏识,特赐给他令旗、令箭、关刀、斧头等。池梦鲤为了感恩和炫耀门第,在元宵节闹花灯时,按皇上封赐给他的令旗、令箭、关刀、斧头模样制作成各式花灯,同时也为了纪念先祖城门侯池仲鱼在北魏太武帝的功绩,按古代作战的各种阵式,让池家男丁手执刀、斧花灯进行操练、表演,还规定刀、斧等各式花灯必须在大年三十前扎就绘成,供奉于祖祠厅堂上方,让池氏子孙烧香礼拜。清乾隆年间,进士池润宇从江西赣州七星镇把《走阵灯》这一灯彩仪式带入池家岽村。池家文武灯舞传入池家岽后,除保留原特色外,也融入一些本地特色,如服饰由古代将士打扮渐变为白色对襟上衣、中式裤、红色软腰带、圆口黑布鞋,音乐也由单纯锣鼓伴奏演变融进了当地平稳流畅,优美柔和的民间小调等。

第五、大田民俗风情

舞狮

舞狮是大田民间盛行的舞蹈艺术和武术融合的表演形式,全县18个乡镇均有舞狮民俗。每当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以及民间庙会和祭祀活动,都有舞狮表演。大田舞狮表演的内容:狮王争霸赛、狮子拜供、狮子看联、棒子打狮、铁尺打狮、双刀砍狮、劈刀劈狮、钯摔狮等各种套路,每一种套路柔中有刚,穿插着武术动作技巧,具有南拳短舞术特征。它保留着地方特色,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与天、地、人、神、动物等一切和谐共存的向往,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洋溢着原始、古朴的韵味。

华溪稻草龙

在诸多舞龙的习俗中,大田华溪村的龙灯算是别具一格。村民们舞的是用当年丰收后的稻草扎成的龙。华溪村稻草龙始于宋代,陈家上祖陈七公移居到华溪村后,便有了迎稻草龙的习俗。华溪村的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稻草龙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村里的几名老人就开始聚在祖祠编织稻草龙。稻草龙最长100多节,短的也有几十节,每3米为一节,每节或挂3盏灯笼,或插满香火。3盏灯笼意含着三星高照人丁兴旺的意思。龙的主体是根大稻草绳,插香火的叫香线龙,挂灯笼的叫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也是由稻草扎成,上插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龙须用竹篾绑住一个地瓜或大芋头,上插三炷香;引路用的龙珠,也是用地瓜或大芋头,上面插满香火。

舞稻草龙的时间一般都在初九(村里都将正月初九定为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节)晚上8点多后开始。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当地村民说从先祖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寄寓小孩子们平安长大成才。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舞狮队在龙两旁伴着舞,华溪村的男女老少跟着稻草龙一路欢歌跳跃。

汤泉迎花灯

每年正月,大田许多乡村都有迎花灯的习俗。其中,太华镇汤泉村规模最盛,时间、方式较为特别。汤泉村迎花灯是为纪念太保公(即康公侯王,康公侯王为一武将,五代时战死于沙县清源洞)。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汤泉人于用迎花灯的形式让太保公欢喜,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汤泉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正月二十夜,由村中五坊(汤泉村分五坊:上城坊、中城坊、下城坊、汤池坊、下煲汤坊)5条狮子拉开迎花灯的序幕。舞狮表演告一段落,正式迎花灯开始,响铳齐鸣,鞭炮齐放。5条狮子在傩面人的引导下,边舞边行。紧接狮子之后是五坊各一盏车鼓灯,高1.5米左右,宽厚一米许,分上、中、下三层灯体,由两名壮汉抬着前行,随后是伴奏乐队,六人组成,一人司鼓,一人吹唢呐,四人掌大小锣和钹。乐队后面通常还有当年的生肖动物灯一盏,及跑旱船、舞蚌灯、踩高跷等一同前行,有时还有“地板戏”、“高矮人”等小戏表演。紧随其后便是花灯队。领头的是牡丹花灯,象征富贵,一盏一盏相跟。其后是莲子花灯,寓多子多丁,族丁兴旺。然后是其他各式花灯。最后压阵的是“太保公”神像、“神农氏”神像及本地道教始祖“陈七公”神像。迎花灯队伍到村中宽敞或是人群密集处,要停下表演一番,将神像位置摆定,村人在神像前摆上供桌,祭供苹果、橘子、三牲等供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灯一直迎到天亮,太保公归庙,人群散去,一年一度的迎花灯才告结束。

林兜过半年

大田湖美乡林兜村有过半年的习俗,起因于明末匪患。是时,大木坑(今湖美乡林兜村)村民奋起反击,土匪扬言要血洗大木坑,全村男女老少躲避到高峰的十八洞。次年农历六月二十九,土匪撤退了,村民回村。为了庆贺全村平安,度过灾难,家家户户舂小米糍粑补过年,俗称“过半年”。

观音吃草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诞日。大田各地村民皆特制艾粿为观音菩萨做生日,谓之“观音吃草”。据《本草纲目》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每到春季,客家人常喜欢把艾草的嫩叶摘回来与粳米一起制作成艾粿。以艾粿敬观音菩萨表示极大的敬重。

第六、尤溪民俗风情

公祭朱子

从明代开始,尤溪县每年都要在南溪书院,为朱子举行春秋二祭活动。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人物,南宋建炎四年(1130)出生在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溪南馆。南宋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提倡学习《四书集注》,亲笔为溪南馆题写了“南溪书院”匾额。辛亥革命后,尤溪县废除了朱子公祭活动。2007年,尤溪恢复了对朱子的公祭活动。

桂峰迎龙灯

桂峰新春迎龙灯的习俗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正月里,按照当地传统风俗,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两条舞龙队伍喜迎新春。桂峰龙灯也叫蛇龙灯,每一家都会用一个板凳,做一个灯,像灯笼似的,在外面写上他们对于来年的希望,然后等龙头龙尾来的时候,每一家再把他们的蛇灯,全部抬出去,连接起来,形成长长的一条龙。桂峰龙灯共有两条,一大一小,大的是长达150多米用板凳做成的板灯龙;另一条小的则是用布做成的龙灯。按照习俗,大龙灯绕着村里的大路舞动一遍,向每家每户拜年迎新春。大龙灯所到之处,沿街的村民都会摆上香案,燃放烟花鞭炮。小龙灯则在小巷里舞动,舞龙者表演行龙、起龙等技法,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浴佛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尤溪的浴佛节。据清乾隆版的《尤溪县志》载:“四月初八,诸寺僧以甘草汤浴佛。浴毕,分送儿童饮之,云‘消灾汤’。”民国时期,尤溪的这一风俗又增加了各家买饼分食的内容,俗称“养齿”。因此时新麦登场,兼寓尝鲜之意。

打狮

每年农历新年,尤溪有“打狮”民俗活动。狮子的狮首完全是用竹篾做出来,就连两个眼珠子,也是竹篾做出一个小圈。整个舞狮的过程当中,狮眼会闪动,会跳动。狮子的脸饰以红黑两色,狮嘴宽且内陷,还有一个红色的舌头,形象比较恐怖。舞狮人与几位手持兵器的打狮人密切配合,表演扑、跃、腾、避等惊险好看的动作,表现出打狮人勇猛善斗和舞狮人灵活凶猛。经过一番打斗和厮杀,这只“黑面狮”终于被制伏。尤溪人用“打狮”表演寓意保佑五谷丰登、祝愿乡里平安的愿望。

蛋下酒

在尤溪有一个习俗,如果你走进坐月子的人家,她的亲人就会端出一个煎得圆圆的蛋(鸡蛋、鸭蛋均可)同一碗老酒请你吃。比较好客的主人还会在煎蛋碗里加一些鸡腿、鸡胸等作料。相传,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因一次明正德皇帝下江南,路经尤溪县二十八都台子村,正巧遇到一家张姓人家的媳妇坐月子。张姓人家误以为是官府来派收生孩子钱的,苦苦哀求正德皇帝,说:“我实在交不起钱饶恕我吧!”正德皇帝才知道国家只收一文钱的生孩子税,可是,地方官吏却加收到二十四文钱。于是,他下令废除此税。张姓人家感激正德皇帝的大恩,又苦于家穷没有什么东西好招待客人,就把准备给老婆坐月子的鸡蛋,为每个人煎一个圆形的金黄色的煎蛋,并打一碗酒给他们吃,以表谢意。人们就称这为“蛋下酒”。从此,尤溪各地传开哪家人家生孩子,当天如有客人到家,都要有蛋下酒请客人,告知人家有添子之喜。人们端过下蛋酒都要说几句恭喜祝贺的话。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化为整个月子里,有客来人,都要请吃下蛋酒。客人吃蛋下酒还要给婴儿压岁钱。婴儿生下三旦(天)或五旦、七旦,这三天里任选一天,女婿要打一壶酒,煎十个鸡蛋,杀一只鸡送给岳父母,意思是报喜,然后娘家要回送五六只鸡,几个鸡蛋,十几件婴儿衣服送女儿,要替月子(尤溪风俗妇女分娩期一个月内叫做月子。在月子期间母亲为女儿料理家务事叫替月子)。邻居戚友也要送鸡送蛋,前往祝贺。主人用蛋下酒招待客人。

吃光饼

尤溪有四月八吃光饼的习俗。传说,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人感念戚继光抵抗倭寇的事迹,便把这种小饼叫做“光饼”。并且约定在四月初八吃光饼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另外,尤溪民间还有“四月八吃光饼不蛀牙”之说。尤溪的光饼,要数梅仙的最有名。饼内有少许肉馅,面上有芝麻,烤制出来,喷香酥脆。

立夏日吃红糟笋

尤溪有在立夏日吃红糟笋接“脚骨”的习俗。立夏时,山区农民都要上山拗取小笋,剥壳后,加上红糟,有条件的再加上猪五花肉,整条煮,整条吃。说是,吃了立夏笋,脚筋骨就像竹竿一样刚挺有劲,能更好地上山干活。相传,这个习俗的由来与罗隐有关。罗隐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但却不得志,到处以乞讨度日。正好那天夏至日,他走到某处山道,实在走不动了,饥饿难忍,就拗笋煮食充饥。吃了竹笋,肚子不饿了,人也精神了,脚筋骨也刚健了。于是,吃笋能使人脚筋骨刚健的消息就此传开。将红糟掺入同煮熟,因红糟是农家最方便的自制调味品,加上色红,为吉祥之色,再则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另外红糟还能帮助消化,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