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21

第21章 民俗风情(2)

清流长灌村流行上鹅的祭祖民俗活动已有600多年了。“长灌上鹅”是为了纪念长灌萧姓肇基祖萧仲信。相传,萧仲信为人耿直,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生平嗜食鹅肉,去世后,其后裔特请风土堪择鹅形宝地安葬。为永远缅怀先人祖德宗功,其子孙约定:凡本族新添首个男丁,须在当年或之后的某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到萧仲信墓前上供粿糕、水果和一只大鹅,燃烛烧香,行读祭文,锣鼓管乐祝神,以求庇佑。祭祀仪式结束后,返回家中,大开筳席,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每家酒席上的第一道菜必定是“长灌上鹅肉”,主人请大家分享以表平安、健康、幸福的美好祝愿。

四堡吵嫁

清流四堡(在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结合部的山村,以语言、服饰、风俗相同的部分村落居民,统称为“四堡人”)至今保留着“吵嫁“的习俗。在儿女成婚的大喜日子里,亲家要大吵一场才罢休,据说这是中原遗风。“吵嫁”的婚俗在迎亲那天夜里的女方家中进行。黄昏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中,不但无人接待,坐冷板凳,反而不管来迟来早,有错没错,女方亲人都要故意“找茬”,大声“斥责”男方诸多不是。前去迎亲的人不仅要忍受着各种奚落揶揄,还不得有半点动怒,一个劲地道歉赔理,敬烟求情。

晚宴后,宾客散去,女方亲人又在茶桌上与迎亲人吵开了,找各种理由数落男方人。“吵嫁”的双方由一人为主,五六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两小时。吵到高潮处甚至拍桌板点指头,剑拔弩张,沸沸扬扬,仿佛真要打起架来。同时,迎亲人还要到闺房中送上轿礼给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将上轿礼当场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于是又展开吵闹,新娘以不出门回男家相要挟,逼得男方人把上轿礼钱加到新娘满意为止。

新娘临出门了,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则开始号啕大哭,哭诉母女分离,伤心之状令人感动,直到出门时辰到了,这场吵嫁才告结束。当地风俗认为,有了热热闹闹的争吵,婚后男家就会人丁兴旺,富贵双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罗村庙会

清流罗村(这里指赖坊乡的官坊、赖坊、南山)为纪念欧阳真仙除灾灭祸、降魔斩妖的功绩,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要在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举行盛大的庙会。

官坊庙会从正月十一至十五紧密地将元宵结合在一起为期5天,在这5天里全村必须斋戒。若执办当年“上元福首”的家庭,全家斋戒时间还要提前2至3天。“福首”是官坊庙会的重头戏。福首的领头叫总甲,庙会前夕要执行3项任务:1.为祥和地迎接欧阳真仙进村要带领12个福首班成员清理小溪、大圳,清扫主街和祖屋厅及大坪;2.检查仙公所经过的路线,各家各户门前卫生。3.要出榜文在庙会期间的约法三章,做到三不准(不准赌博、不准借事生非打群架,不准酗酒闹事)。十一上午,迎欧阳真仙和赵大元帅进村;下午,游花棚、拜塔和玩传统游戏——抢酒及抡草包;晚,出游仙公。十二下午3点始,游仙公花棚。十三,仙公上天宝寨观睡佛,并在天宝寨过夜。十四零点,祖屋厅仙公过屋。所谓过屋,就是仙公由长房祖屋扛到二房祖屋。仙公过屋后就开始做酿。这场酿叫满筵酿,自十四夜开始至十五夜零点结束。十六,开斋戒,官坊会期宣告结束。

赖坊庙会是从正月十五到二十。十八,这天是赖坊庙会的高潮。这天的十二时,欧阳真仙、赵大元帅及赖坊本村民所崇拜的几位尊神,由祖庙出发向新庵坪游来,各房各自然村所装的花棚故事齐集在新庵坪沿溪上至朱文庙经大街到镇安门一路同样是鸣锣开通,蟠旗抬展,每棚花棚后面都跟着自己的锣鼓琴箫,仙公后面喇叭阵阵。所经之处,鞭炮齐鸣。游完这一圈约要3个小时。游第二圈的路线是从新庵坪过桥向大公路直上赖安桥。约至3时许,新庵坪的青狮、黄狮、红狮三狮会集,戏台坪赖坊新公汉戏团、朱文庙的傀儡戏(即木偶戏)相继开场,热闹非凡。晚上,游龙灯。麒麟狮子、长龙短灯、大小花灯连成长串。一盏似轿非轿但要比轿大得多,高得多的大花灯朝朱文庙前大街而来。大花灯上绘制着各种传奇故事,如“八仙过海”、“韩信拜帅”、“岳母刺字”、“关公斩貂”、“金陵十二钗”、“三打白骨精”等。灯上的人物做得十分惟妙惟肖,这是赖坊庙会的最大特点。

南山庙会时间是在二月初八至初十。相传,以前南山一带只有林家一姓。后来发生战乱,一对双胞胎兄弟失散,哥哥被马姓员外收养。18年后,失散的哥哥中举回乡寻亲,兄弟团圆。马、林两姓便把他们兄弟团聚的正是二月初八作为纪念日,后来逐步演化为庙会。初八下午,是欧阳真仙、赵大元帅及本村庙里菩萨的迎游活动,十多棚别开生面的花棚迎游队伍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南山的铁枝花棚最具特色,除正常装三人坐的花棚之外,还穿插很多棚像东北式的二人转。外观上看十分惊险,整个人的主座大大地偏离了花棚的重心,小演员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摔下来。其实不然,看这位小演员笑容满面,在上面还可做一些与故事有关的动作。游完花棚,欧阳真仙等菩萨回庙。马、林两姓青年男女齐集在案下长坪进行抢仙公轿搓。说是谁胜谁家就人丁兴旺洪福齐天。如今的庙会也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增加了灯谜竞猜、书法展、歌咏晚会等。

嵩溪厉坛祭俗

嵩溪的厉坛祭俗约始于清朝中叶。居住在清流县嵩溪镇的客家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初一,都要举行祭厉坛活动。所谓厉坛,就是祭无祀鬼神的坛。据《明史.礼志四》载:“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在嵩溪外来的客家人较多,一般是一个县和某一地域建造一座,现嵩溪就有连城厉坛、长汀厉坛、江西厉坛、四堡厉坛和武(平)永(定)杭(上杭)厉坛等。祭厉坛时,由做东者操办一切祭祀活动。一般视各厉坛参与者的多少来确定做东者,参与者较少的厉坛,做东者比较固定;参与者较多的,则轮流做东(或划片做东)。祭厉坛的那天,清晨由做东者提着活鸡到厉坛去割血,早饭后才担着香烛和三牲等祭品领着部分参与者到厉坛举行祭祀活动。按旧时约定,厉坛的参加者凡在前一次祭厉坛至此次期间,有结婚、生子、做寿或升迁及其他重大喜事者,都应自觉自愿在此次祭厉坛时奉献20斤米的核耙、或120块糖饼、或120个红蛋,以供所有参与者分享。

里田豫章公庙会

在与宁化、连城、长汀交界的清流里田有一座豫章公庙。该庙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庙内第一尊雕像是罗姓始祖珠公。据《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载:珠公、字灵知、号怀汉,汉高祖在位时,官理粟内史,后晋大司农,因出镇九江,开豫章(今江西南昌)地、筑十里环城、扩吴西有功,受封豫章候,故海内罗姓冠其郡为豫章。里田罗姓族人为了纪念先祖,鞭策后人,在村南的山坳之中建起起一座珠公庙。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山东泗水县正堂告老还乡的里田第一位进士罗炳勋为首,将珠公庙进行整修扩建,增建了书斋一座,戏房一座,雕像二尊,一尊是宋代儒学家罗从彦,另一尊是当朝儒学思想家、政治家罗钦顺。此庙整修扩建后,更名为“豫章公庙”。罗氏族人每年的元宵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豫章公庙会。这里的庙会既是娱乐盛会,又可称是四县民间物资、信息、商品交流的盛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天放亮,庙会就在一片鼓乐、鞭炮、礼炮声中拉开序幕。在鼓乐、爆竹声中豫章公庙内的三尊雕像便由村民抬着进村游行,跟在雕像后面的100多人,胸佩红花,衣着整齐,成二路纵队绕村三圈。队列最前面两个年轻小伙子各扛着一个银制吊炉,炉内燃着的檀香芬芳四溢。那两个扛吊炉的以及其他跟随者,均是里田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所以里田庙会又被称为里田村的文化检阅仪式。下午神像回宫,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庙门外的木架上,挂放着几百串二三米长的鞭炮,等那神像一回宫,几百串鞭炮在一瞬间点响,震耳欲聋。入夜,上百盏各色各样的花灯、龙灯、船灯和鼓乐吹奏队伍布满了村子每个角落,整个村子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第四、宁化民俗风情

延祥花灯

宁化延祥村的花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延祥村史》载:“延祥花灯自正德年间,杨德安出任浙江金华府经历时参观苏杭灯式归来传授仿效相沿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三昼夜举办迎神赛灯习俗已经传承了数百年。

延祥花灯一直保留着苏杭花灯的特点。延祥花灯名目蛮多,有后龙灯、牌枪灯、花钵灯、木版年画灯、鲤鱼跃龙门、鸳鸯游莲池等。每一盏灯都有故事,如“四知堂”灯,讲的就是杨家祖先杨震任东莱太守时,他的属下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以重金相赠,杨拒收之。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氏后裔以此为荣耀,每次灯会,都以“四知堂”灯开道。“凤吹牡丹”灯取材于村中一个传说。延祥村中,有一株200多年前先人从洛阳带回来的牡丹。传说遇到好年景,凤凰就会到村里来看牡丹呢。所以这盏“凤吹牡丹”大扛灯扎得特别高大,高达3米、宽约1.5米,做工也精致,显得富贵堂皇。据《延祥村史志》载,昔时热闹时,有三十余担铜锣、十多堂锣鼓、十余棚故事竞游,一路笙箫和鸣,鼓乐阵阵,欢声笑语,煞是热闹好看。如今闹灯也热闹非凡。村里每年的花灯达200多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1到2盏花灯参展。正月十三的下午,村口传来两声炮响;接着,两位小伙子穿街走巷敲着锣鼓,这是在提醒村民们早点做晚饭,晚上好闹灯。夜幕刚降临,人们就开始往花灯内放入油篦子。油篦子里装的是本村自产的茶油,据说这种茶油点燃后不会有油烟。点上火,花灯就通亮起来。晚上七时许,花灯队伍开始在村部门口集合。5盏大扛灯,数百盏手擎灯,灯火通明,争奇斗艳。起灯,彩灯在数百位村民肩扛、手擎下,流光溢彩,像一条金光灿灿的火龙,伴着锣鼓的喧哗,蜿蜒地穿行在古老的青石巷陌。

七夕乞巧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晚上(或七月六晚上),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宁化县志》载,宁化市民在节前三四天,各家忙着绘制彩画“巧姐鞋”和写“巧书”;至六日晚,家长于庭中结好彩棚下设案焚香,陈列果品,教幼儿跪诵“儿年少,志气高,乞赐巧,姓名标”之类的“巧书”,俗称“拜巧”。乡村则由塾师传授祭典礼仪。主祭人身着礼服秉烛、焚香,并带领乞巧的儿童,遥望天河,虔诚跪拜织女星。“今夕是何夕,九天现彩霓,鹊桥来鹤舞,云锦传鹭啼……”在主祭人的领读下,乞巧的儿童开始诵读“巧书”。最后,主祭人将“巧针”、“巧书”、“巧线”等焚化,寓意织女星接受虔诚的许愿。整个仪式虔诚而隆重,让在场的观众领略到了古味十足的客家七夕民俗文化。

婚嫁轿封

宁化是客家县,在婚嫁中有一项轿封的民俗。客家迎亲要抬花轿。花轿轿顶,一般都贴上“螽斯衍庆”或“龙凤呈祥”四个大字。轿后挂铜镜或八卦,轿门贴“封签”,俗称轿封。普遍的封签内容是书其姓氏郡号和男方族中最为显赫的官名,如:宁化淮土刘氏的轿封是“钦点法部主事刘吉日封”,石壁大江头张氏轿封是“钦点浙江龙泉县正堂张吉日封”。不书其姓氏最显赫的官职,而以本房族最显赫的人封轿,这种轿封男方贴在右轿门上,以示谦虚。到了女方,则将男方的移至左门上,以示对男方的尊重。女方不必要再贴轿封。还有一种轿封,是以对联代替,有点卖弄才华的意思了。轿联,先由男方出上联,贴在右轿门,女方要对下联,然后把男方的上联移至左门,自己的联贴右门,作下联,双方都表示谦虚。男方出联,往往是为表现本族人才或探试女方的才学。女方为了对好下联,不给族人丢脸,也要早请“高手”,拭目以待。通常的轿封只写些通常的联对,如“天成佳偶,夙缔良缘”、“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类的祝贺联句。但如果是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就另当别论了。往往他们出的联对都会比较难些,如“腊月雪梅迎春喜”等。

端午挂葛藤

端午节门旁挂菖蒲、艾枝,称之为“挂青”,是汉族人普遍的习俗。宁化客家人除了“挂青”还再加挂葛藤,有的再加桃枝。挂葛藤的习惯是宁化客家人特有的。相传,黄巢起义军入闽时,老百姓不明真相,纷纷拖家带女的外出逃难。黄巢路遇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大点的孩子,手牵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逃难。黄巢问她为什么。这妇人说:“听说黄巢造反,到处杀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儿,他父母已不在人世,唯恐有闪失,断了香火,所以背着;小的是我亲生子,虽然小一点,为了保侄儿,也顾不了许多了。”黄巢听后很受感动,告诉这妇人不必再去逃难,回家只要在门口挂上葛藤,便可保平安无事。妇人回到村里,让家家都挂上葛藤,果然,全村平安无事。于是,村里人把葛藤认作吉祥物,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葛藤,并将村名改为“葛藤坑”(也就是现在的石壁镇南田村)。后来随着葛藤坑人的不断外徒,这种习俗也迅速传到广大客家地区,乃至港澳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