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20

第20章 民俗风情(1)

第一、永安民俗风情

三明是客家大市,地理方位在闽粤赣三角区域之中,基本形成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三溪流域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从而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空间条件,也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所以,三明民俗民情最显著保持中原古风俗的遗风。

客家文化内聚的纽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道德伦理,其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农耕生活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引发出的天人观念都保留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如,客家人具有“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的风尚和“务实避虚,勤奋劳作”的精神,以及特别倚重农耕文明,都以种植业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发展家畜、家禽的饲养业和简单、粗放的家庭手工业,从而构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复合型经济,由此而衍生出多彩多姿的客家民俗事象,尤以饮食、居住、丧葬方面极具特色。古代婚姻主要形式有聘娶婚、招赘婚、童养媳、等郎妹、姑换嫂、纳亲、冥婚等。丧葬上要做七、守孝、做周年、造坟、祭祀,尤其讲究造坟,坟地选择中十分重视风水等。节日习俗上保持继承着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宗教信仰习俗崇拜风水、崇拜祖宗、崇拜神明等。

同时,三明民俗风情又有民众性、传承性、地域性、稳固性的特点。

三明各地都盛行舞(游)龙。以龙为民俗活动的形式也各式各样,三明市区有舞龙灯,沙县际核有过火龙、将乐泽坊有游龙、尤溪桂峰有迎龙灯、大田华溪有稻草龙……龙,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异兽,有呼风唤雨、驱灾除害的神力。人们对龙的崇拜,寄托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散邪魔和吉利安康的良好愿望。就以大田华溪稻草龙来说吧,其承传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诗经》载:“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秉界炎火。”游灯也是三明各地比较普遍的民俗活动,有三明市区的灯谜、沙县夏茂的舞大鱼、大田汤泉的迎花灯、宁化延祥的花灯、泰宁朱口的花灯、建宁的花钵灯等民俗活动都可以在中原文化中找到依据。

三明的民俗风情为三明的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本章所记述的民俗风情,只是三明市各县(市、区)有代表性的一些民俗风情。

洪砂提线木偶戏

永安市小陶镇洪砂提线木偶剧起于清代光绪年间,由连城县曲溪木偶艺人传入。最早学艺者为美坂村人罗隆斋(乳名罗发明)。民国初年,由罗隆斋倡议,罗氏族人出资,创办小陶洪砂口美坂木偶班,取名庆福堂。新中国成立后,庆福堂改称木偶剧团,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小陶洪砂美坂木偶剧团有提线木偶24个,其中男偶19个,女偶5个,另有各种面具、髯须、巾冠等。演唱音乐先仿潮剧,后多近广东汉剧。唱腔以二黄、西皮、平板为主。伴奏乐器有头弦吊规(近似京胡)、二胡、扬琴、三弦以及唢呐、大锣、碗锣、堂鼓、大钹、小钹、檀板等。木偶艺人须一人兼顾多角色,多乐器,有时还前后台兼顾,一般有六七人便可演出。庆福堂时期主要艺人有罗隆斋、刘蔡发、朱观木、朱观土、罗真林等,后期主要艺人有罗家希、罗存天、罗绍耿、罗德才、罗存芬等。演出剧目(剧本)原有200个,现存约50个,内容广泛、情节丰富,主题多为宣扬精忠报国、忠孝节义、积德行善、善恶报应以及婚姻情缘、眷属悲喜等题材。主要剧目有《子仪上寿》、《借衣劝友》、《宋江杀惜》、《活捉三郎》、《拾玉镯》、《卖柴记》、《渭水河》、《四进士》、《双贵图》、《白扇记》、《华山救母》、《打擂招亲》、《珍珠塔》、《辕门斩子》等。美坂木偶剧以生动有趣的形象动作,通俗易懂的台词道白,欢乐明快的音乐唱腔受到农民观众的欢迎,除在小陶各村寨演出外,还到罗坊、洪田、安砂等乡镇,以及连城、漳平、宁化等县市和永安市区演出。

贡川“草席舞”

“草席舞”是根据贡川草席的生产工艺流程而编排的民俗风情舞。舞蹈用夸张的形体语言模仿古老编织贡席的生产的过程,在土色土香的传统编席机和娴熟灵敏的技艺编织着打席人的生命,编织着一曲悠久的贡席之歌!“草席舞”曾被当地的文艺骨干搬上舞台。此次的重新挖掘整理,将添入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号子,将有中原遗风的民歌与地方民俗风情融为一体。

青水“打黑狮”

青水畲族乡流传着一项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祭奠祖先、颂扬先祖功德的纪念型游艺活动——“打黑狮”。“打黑狮”,又称“傩面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房村巫坑的“打黑狮”。

每年新春佳节,畲家户户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祭品。参加打狮的人员身穿节日的民族盛装,脚穿着草鞋或干脆光着脚丫子,腰上扎着一根红绸布,肩上扛着铜锏、铁尺、双鞭、双钧、钢刀、棍棒、长矛、金箍圈、狮鼓等十八般武器,来到村里的草坪上,开始打狮。唢呐、锣鼓一响,一头“黑狮”冲了出来,时而扑向猎物,时而冲向人群。一个赤手空拳的武士出场了,他和黑狮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失败了。又一个武士出场,也失败了。勇敢的畲民前赴后继,一个又一个地拿着各自的兵器与黑狮打斗,然而还是不能把黑狮征服。最后,小哪吒身背金箍圈、腰缠宝绣球出来,戏耍着黑狮,用金箍圈抽打着黑狮。黑狮虽然数次反扑,欲吞吃哪吒,但在勇敢机智的哪吒面前,终于无计可施,乖乖地趴了下来,让哪吒骑在它的背上。哪吒手中飞舞着金箍圈,向围观的人们频频招手致意。原先与黑狮搏斗的武士们,高举着十八般武器,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呐喊,欢呼胜利。

青水舞狮队曾代表三明市参加福建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一等奖。

畲族婚俗舞

畲族的接亲与送亲都有严格的民间约定俗成的风俗。男方去接亲前,要“三催亲”,就是要去催3次,以表示真诚迎娶新娘,女子才动身。

新娘上轿前,穿黑布绣花边的民族衣裳,下着黑布裙,头上饰铜牌或银挂饰等。铜牌得用13块拼成,并要形成扇状。新娘离门时,由母亲为其扎上大红腰带,希望早生贵子,用红腰带背孩子回娘家,头上披红盖头。新娘下轿时,由新郎背新娘入门,伴娘用红伞为新娘遮挡。门前有两人用竹枝扫地,一人泼水,含去邪之意。泼水者有意将水泼到新娘身上,伴娘执意去挡,一嬉一闹充满情趣。

掀起红盖头,新娘、新郎先饮茶一杯、喜酒一盏。然后,由新郎捧过一斗白米,让新娘数米及米上的4块发亮的银元,表示丰足的好先兆。

吴地张家山婚宴山歌

永安吴地张家山流行婚宴山歌习俗。张家山是革命老区村吴地村的一个自然村,居住着蓝、钟、张、刘、胡等不同的姓氏,而人口较多的蓝姓和钟姓分别来自闽西的上杭和长汀。张家山人人都会唱山歌。他们在劳动时,会唱山歌,也经常在夜幕降临时升起篝火,聚在一起唱山歌。每逢村里的喜宴,本村山歌爱好者都会聚地一起唱起山歌,为喜宴助兴。张家山山歌的特点是思想健康,主题明确,如地婚宴上,他们唱闽西山歌《劝郎莫赌钱》:“正月一至漂/是新年,劝郎亲哥呀,喂呀呀吱哟,莫赌钱呀,我的干哥,十个赌钱九个输,有心劝郎哥,小妹妹,没个赌钱,喂呀呀吱哟,发了财呀,我的干哥哥……”这首山歌曾在2010年5月1日举行的永安市首届名流杯山歌演唱会上,获得永安市第一名。

瑶田武术

永安大湖瑶田在各类重大庆典活动中都会有武术表演登场助兴。大湖瑶田村民习武之风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与习武有关的《叶宜燕为民除害》的故事。相传在清乾隆七年(1742),大湖瑶田村有个武术高手叶宜燕,力气超群,又好抱打不平。当时闽西某地,有个从外地来的打着“天下无敌”旗号的拳王,长期住在那里,骑在老百姓头上胡作非为。瑶田人叶宜飘也在此地开豆腐店,也受到拳王的欺诈。他回家乡请叶宜燕来为他出气。叶宜燕以高强的武艺打败了拳王,为民除害。后来,叶宜燕就在家乡开了家武馆,传授武艺。从此,瑶田武术也名扬八闽。

第二、明溪民俗风情

六月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明溪县举行一次县城最大的庙会——六月会。相传农历六月十一为城区女神“惠利夫人”的诞辰,各方香客和商贾会聚明溪,举行庙会。其实六月会,从初五就开始了。这一天,迎惠利夫人龙袍,并抬惠利夫人神像出宫,用香汤为神沐浴,各家各户至夫人庙取香汤饮用,谓“舀夫人嬷茶”。初九、初十舁夫人神像出巡绕境,城区东西南北遍游通衢,称“迎夫人嬷”。所经之处,各户门口燃香点烛,赛放爆竹,甚为热闹。最后迎至东郊坪埠上返回。居民以争相扛抬神像或执役为荣。十一为“夫人”诞辰日,县官和士绅按例到庙致祭。祭后于庙中设宴。

惠利夫人俗名莘七娘,相传为五代时人,知文达理,且通医术。后随丈夫征战,转战至明溪雪峰镇(今城关镇)时,丈夫不幸病亡,她落籍明溪,一方面陪伴丈夫亡灵,一方面为民众治病。她死后亦葬在明溪。南宋时,有一位过客在明溪巡检司驿馆借宿,馆边正是七娘葬处,他有感于莘七娘的身世,在墙壁上题诗道:“妾身本是良家女,幼习女工及书史;笄年父母常爱怜,遂使良人作鸳侣。五季乱离多寇盗,良人被命事征讨;因随奔逐道途间,忽染山气命丧夭。军令严肃行紧急,良人命没难收拾;独将骸骨葬明溪,数尺孤坟空寂寂。屈指经今二百年,四时绝祀长萧然;未能超脱红尘路,妾心积恨生云烟。”当地百姓早已听说过莘七娘为民治病的故事,又见这首诗,于是集资动工为莘七娘建造一座祠庙。庙宇落成后,明溪人凡遇天灾人祸,或者头痛脑热的都上莘七娘庙求拜,十分灵验。南宋嘉定年间,朝廷敕封莘七娘为“惠利夫人”,赐以“显应”为庙号。南宋末,文天祥路过明溪时曾慕名朝拜惠利夫人庙,并题诗曰:“百万貔豸休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虏,死愧明溪莘七娘。”后来,民间对惠利夫人的崇拜逐渐扩展,北至宁化、清流、建宁,西南至长汀、连城,还流传到江西赣州。1984年,由群众集资于北门外山坑重建庙宇,规模比原庙较为宏大,占地约5000平方米,有上殿、下殿、戏楼、牌坊和客房30余间,可容数千人。

浴佛节

在明溪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即洗太子,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浴佛节从这个月的初一始,各庙和尚捧太子至各家化缘。各户须送米1升,线1扣。初八,庵寺举行浴佛仪式。善男信女云集庵寺参加仪式,一是祈求佛祖保佑,二是用浴佛之水在自己头上滴几滴,能生清静之心,荡去昏沉之业。善男信女们还会在这日斋戒,烧香敬佛,有的买活鱼、活鳖至寺庙放生池或溪河“放生”。

牛生日

同在四月初八,在明溪还有一项民俗,叫“牛生日”。这一天是牛的生日,耕牛不下田,俗谓“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有牛的人家要以豆浆、稀饭、米汤喂牛,并制作米粿馈赠亲友。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还借机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下汴农妇节

在明溪县城关乡下汴村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节日——农妇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下汴村的妇女们聚集互访,酒肴相待。而在这一天,男人们要在家理家务。

盖洋牛会

明溪盖洋镇传统牛会和武平县武城的“牛纲圩”,是福建较有名的两大牛圩,其历史都可追溯到明清两代,已有500多年历史了。盖洋镇传统牛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九至二十一日。粤、赣、湘、浙等省及省内各地牛贩来此赴会交易耕牛,贸易颇盛。牛会交易的重要角色是“牙人”,每逢牛圩日,都少不了“牙人”穿针引线,从中撮合。这些“牙人”均由当地深谙牛市行情、能言善辩的人担任。在“牙人”的协调下,牛市买卖基本上做到公平合理,成交后,从买卖价格中抽取10%左右为牙人佣金。后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耕牛交易逐渐萎缩,这一传统的耕牛交易会逐渐演变为商品交易会。现在,每年的牛会都由地方政府组织负责安全保卫、市场管理、动物防疫、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并且以“牛会”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御帘宫廷打击乐—十二换

“十二换”是明朝皇帝每年正月带领文武百官到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时演奏的一项打击乐。“十二换”由十二套不同的演奏技艺组成,乐器涉及鼓、锣、钹、唢呐等。明景泰五年(1454),御帘籍进士张升担任台习天文、掌进奉御左少监时,将“十二换”乐谱带回家乡,亲自传授演奏技艺,并在御帘张氏大祖祠后山顶上开辟一块1000平方米的坪地作为每年正月初九祭天的活动场所。从此,每年正月初九这天,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张氏宗亲(北宋理学家张载后裔)数百人撑着彩旗,打着龙伞,布列锣队与鼓队,在族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绕村一周,然后直奔祭天场所。在进行一系列仪式后,接着就是由村中民乐师演奏“十二换”,至今已有555年历史了。2011年,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打击乐—十二换”,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正式组织成立“宫廷打击乐—十二换”培训班。

第三、清流民俗风情

长灌上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