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19

第19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3)

永安市龙角舞

永安市龙角舞主要流传在上坪乡。上坪乡素以“冬似北国,夏胜庐山,燕城花园,云涌竹海”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而盛誉,是省评环境优美乡镇;积淀了庙会、花灯、烛桥灯、舞龙灯、龙角舞及诗词吟唱等传统民俗文化。龙角舞由法师和兵将共同舞蹈。法师左手拿法器,右手拿龙角,在配乐下,根据不同音律,进行不同的舞蹈。乐器由锣、鼓、梆子等组成。上坪人通过龙角舞豪放、开朗和诙谐的表演形式,表达一种祈求生存繁衍、幸福平安、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2009年5月,永安市龙角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宁大源赤膊灯

泰宁大源村的赤膊灯起源于宋代,是大源村具有鲜明、浓郁地方特色的,也是每年恭贺新春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因为桥灯用的是明火,没有灯罩,所以也叫赤膊灯。据说古时候他们的祖先,住在大山里,为了驱赶野兽,到了晚上他们都会举着松明火把,绕着村子游走,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这种舞桥灯的习俗。

桥灯的蜡烛都是特制的,不但风吹不熄,雨也浇不灭,由于在当地会做这种蜡烛的只有一户人家,所以为了舞灯,通常要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日夜赶制。过节舞灯的最高潮时,会在田间的空地上,摆出“福”、“寿”等字的造型,以示祝福。2009年5月,泰宁大源赤膊灯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化古游傩

安乐乡夏坊村位于宁化县东南部,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一次巡游的古“游傩”庙会。相传,明朝中叶,有一次,村里吴姓祖先外出经商,遇到涨大水,河里13条船翻沉9条。这时河面上漂来两只箱子,船上的人看到了,不敢去捡,结果又有2条船翻掉。箱子再次漂来,吴姓商人花钱雇艄公打捞起箱子。箱子打捞起来后,另一条船又被风浪打翻了,只剩下这条船安然无恙。回至客店后,吴姓商人想把箱子打开,可怎么也开不了,只买来香烛祭祀,才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都装着非常恐怖的人头面具。于是,他把这个箱子带回家,放置在自己的住屋内。以后每年正月十三,他都把面具摆在一个竹制的大簸箕里置于厅堂上,供人们祭祀。随着时间的推迁,这些人头面具,演绎为“梅山七圣”。“七圣”的祭祀原来只属吴姓人,后来扩大到吴、夏、赖三姓,又逐步扩大到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庙会。

“游傩”庙会正月十三凌晨一点开始。“七圣庙”持续放铳,燃放鞭炮。这时村里人纷纷携带供品到庙里上香祭祀,整个狭小的“七圣庙”全被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味。大约在早晨八九点以后,“古游傩”就开始了。上午八时左右,装扮成“梅山七圣”的7个青年男子在吴姓祖堂进行秘密的装神,他们分别是吴姓、夏姓、赖姓推荐的7个人。九时左右,已经装扮妥当的“七圣”依次从吴姓祖堂里出来,顿时神铳、鞭炮声大作,硝烟四起。所有“七圣”全部赤裸着上身,头上、身上插的都是锋利的真刀、锯,用“V”形法器固定,鲜血淋淋。“一圣”红脸,怒目,咧嘴,獠牙,头扎绿巾,下身着黄裙,头上插上一把红色锯子。“二圣”、“三圣”分别为黑脸,怒目,咧嘴,獠牙,头扎红巾,下着黄裙,头上插上一把砍肉刀。“四圣”、“五圣”分别都是黑脸,怒目,舌头吐出,头扎红巾,下着蓝裙,腹部穿过一把尖刀。“六圣”、“七圣”分别都是黑脸,怒目、横斜咧嘴,头扎红巾,下着蓝裙,左手腕穿过一把尖刀。而每个“圣”刚跨出门槛时,左手都会拿着年长主持者递上的一面镜子和一本通书,当空照一下,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再还给主持人,如此逐一而过。装神时或者“七圣”出发以后,这镜子和通书就挂在吴姓祖堂门口。“七圣”的傩面分别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蚣7种动物精怪。

“七圣”全村巡游,凡“七圣”经过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摆设供品迎接祭祀,上香点烛,鞭炮齐鸣,老老少少都出来,双手合十祭拜。“七圣”手上各持一根竹枝,左右挥动,上千的村民都主动让竹枝抽打,以示能得到驱邪保平安。“七圣”后面是锣鼓队以及十棚古事,孩子们扛着二三十面彩旗紧随队伍。在“七圣”巡游村庄的同时,远近十里八乡的信徒、民众都纷纷赶到夏坊来,甚至远在明溪县的嵩溪、新畲人也会前来。他们有的是为了探亲观看庙会,并亲身接受竹枝鞭打,幸运的还要讨到“七圣”的竹枝回家,这成为夏坊村世代相传的民俗节庆。2009年5月,宁化古游傩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安“唱花”

永安“唱花”在新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清初时有一才子进京赶考,落榜后流落在新冲民主庙,撰写了《花本》留下。从此,“唱花”在永安新冲流传开来。

新冲位于永安市胡贡溪两岸,是一个有着4000多人口的大村庄,也是永安市闽南人最集中的地方。新冲的先民,大多是清中后期从安溪、永春、南安等县自发移民到这里的拓荒者。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乡村文艺——“唱花”。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乡村人狂欢的时节。白天迎神赶庙会,晚上集会“唱花”。所谓“唱花”,一般是在大房子的大厅上举行。大厅正中摆上三、四张大桌,桌上排满米粿茶点,果品佳肴,桌两旁长椅侍候,供唱花人享用。“唱花”是用永安方言演唱,但演唱是带有闽南的高甲戏腔;唱词内容丰富,包含自然、天文、地理、历史、发明创造、礼仪、人文等,体现了新冲人热爱生活,赞美自然的情怀。2009年5月,永安“唱花”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

建宁通心白莲又名建莲,“自古属朝廷贡莲,为吾国第一”,是建宁县传统特色名产,具有洁白、粒大、圆整、轻煮即熟、久煮不散、汤色清香气浓、细腻可口等特色,被誉为“莲中极品”。建莲的这种优良品质与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莲的传统加工技术主要包括:采摘、脱粒、去壳、去膜、通心、清洗、烘烤等工序,全部为手工操作,每个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如果采摘成熟度掌握得不好,就会出现皱缩、养分含量不够或色泽变黄;如果去膜、通心不净或烘烤火候掌握不好,将会出现闷熟、烤焦等现象,加工的通心白莲外形色泽难看、风味变得苦涩。在原产地建宁,由于建莲种植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农民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整套传统的加工技艺。2009年5月,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

嵩溪豆腐皮制作的始于清嘉庆六年(1801)。豆腐皮最初称“笋皮”,是用豆腐皮浆在煮熟时,产生一钟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产品制作工艺经过200多年,几代人的摸索、磨炼,日益完善。制作豆腐皮的主原料需选择本地种植的“浙春3号”大豆。该品种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经过选豆、去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熬皮、揭皮、晾干、熬浆、上浆、烘烤、摊晾、包装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的豆腐皮。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控制火候及拌浆极有技巧,是嵩溪豆腐皮叫绝的秘诀之一。生产者一口气10余小时守候锅旁,不得偷懒和疏忽,才能产出好产品。早先用石磨磨浆,现在工艺随着新技术不断改进,如用电磨磨浆,双层四方锅煮浆,拉牵机牵竹取代手工,焙干机焙烤等,质量优良而稳定,产量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农户公司”的生产格局。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嵩溪豆腐皮的特色:通体光滑,色泽金黄,质地透亮,纯净无杂,无烘烤气,无焦糊味,耐煮易烂,烂而不糊,嫩滑松脆富有弹性。清流嵩溪被评为“中国豆腐皮之乡”;其生产的豆腐皮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09年5月,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安闽派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系伏羲所创,初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广为流行,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许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江派、闽派、川派。永安是明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的故乡。杨表正对古琴的历史、曲谱、歌词、琴学理论的造诣很深。他写的《琴谱大全》享誉全国。《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明刻本)的“剧本提要”中介绍说“杨表正在万历初年强调正文对音,与浙派‘去文以存勾踢’对峙,并为大量琴曲补文,而且能大胆创作,有维江派于不坠之功”。永安闽派古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八闽古琴出永安”,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闽派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就落户于永安。永安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有琴院永安市西峰山琴院。它被中国琴界誉为“华夏第一琴堂”的“劲草琴堂”。永安市西峰古琴产业园区被评为第三批“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仅15个)。2009年5月,永安闽派古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扩展项目名单。

三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市级(35项):将乐食闹音乐、宁化客家山歌、泰宁大源傩舞、沙县肩头棚、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傀儡戏、尤溪南芹小腔戏、宁化石门山祁剧、将乐南词、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将乐擂茶制作工艺、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宁化老鼠干制作工艺、清流明笋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永安贡席制作工艺、大田华溪稻草龙、大田板灯龙、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清流李家五经魁、将乐跑马将军、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宁化客家游傩、宁化牌子锣鼓、宁化淮土高棚灯、永安青水打黑狮、永安槐南安贞旌鼓、永安槐南打黑狮、永安小陶八一龙灯、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灯、泰宁新桥赤膊灯、泰宁大田蚯蚓灯。

第二批市级(6项):永安闽派古琴、永安龙角舞、将乐《李寄斩蛇》、永安《唱花》、建宁通心白莲制作工艺、清流嵩溪豆腐皮制作工艺。

第三批市级(13项):泰宁县道教音乐、三元龙船歌、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建宁溪源明笋加工工艺、永安贡川官丸烧卖宴、永安吉山老酒传统制作工艺、沙县定光佛信仰、明溪惠利夫人民间信仰、明溪胡坊茶花灯、永安小陶竹马灯、尤溪祭祀朱熹大典、沙县夏茂游春牛、沙县迎龙和迎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