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枫叶渐红
13358100000041

第41章 秋的呼唤(14)

我就见过这样一对夫妻,两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婚,顺风顺水,天遂人愿。初始的情感可谓相敬如宾,叫人羡慕。一年后喜得贵子,全家上下更是乐不可支,无形中似乎又为他们的婚姻上了一道保险。单位评选“模范夫妻”、“五好家庭”,他们每次都荣登榜首。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无不交口称赞,暗地里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也能像他们那样和气、和睦与和谐。就是这么一对让人称羡的夫妻,竟然在小孩入读小学时离婚了。究其原因,家庭的杠杆失衡了。自结婚的那天起,男的为了表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不仅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而且在单位也是全身心投入工作,力求做到家庭事业两不误。这样,女的除了上班,大部分的时间就无所事事了。人就是一种怪物,一旦空闲下来,往往就耐不住寂寞,守不住矜持了。当社会流行唱歌、跳舞、麻将甚至对红杏出墙也见多不怪时,女的果然从开始的扭扭捏捏跟随,到大大方方上瘾,再到无所顾忌的一发而不可收。不到深更半夜不归家似乎已成为她生活的习惯与铁律。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位年届半百且离异多年都难以续弦的某单位驾驶员成了常年的陪客,在其面前大献殷勤,一来二往,女的终于挡不住诱惑,投怀送抱,红杏出墙了。如果说偷吃了“禁果”后自己能有所收敛也就罢了,谁料这女人恶习已成,霸气成性,根本听不进丈夫的苦苦规劝,还时常胆大妄为将男的约至家中,满足一己之欲、不时之需。男的终于承受不了这犹如雨天挑稻草般越来越沉的绿帽子,横下心来提出离婚。在法庭调解时,女的对自己伤害家庭的后果不仅没有一点悔意,还恬不知耻地辩解说:“离就离呗,他比他有情趣。”离婚不到半年,一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按理说,他们都该心满意足了。可是没多久,女的发现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义子”在情感上总是格格不入,而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在相遇时形同路人,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原以为很有“情趣”的新男人本性毕露,夜不归宿,招花惹蝶,猎奇尝鲜,无所顾忌,无奈的同时,开初的那种新鲜感早已荡然无存。接下来的情况不言而喻,小事小吵,大事大吵,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搅得邻居鸡犬不宁。不到三年,再次离婚了。女的思来想去,进行一番对比,才恍然大悟,其实前夫什么都好。托人提出复婚,无奈男人心有归处。女的追悔莫及,只能喟然长叹:既知如此,何必当初!

情趣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的对象与内容,贯注着个人的热情、向往、志趣和寄托。一般情况下与品位无关。也许大家都见过盛夏芦苇杆头长着的白絮,在阳光灿烂、清风徐徐的情境中,显得那样的轻盈、飘逸,让谁见了都会浮想联翩;而一旦受到暴风骤雨的袭击,硕大的花絮立刻就萎缩成团,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了。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全身心放松在KTV里,灯红酒绿、曲昂歌劲、你揉我抱,尽其所能地把自己最闪亮的一面倾巢兜售,在朦胧的醉意之中,再丑陋的东西也都被一掩而去,留给对方的当然是几近完美的印象了。而现实中的夫妻,更多要面对的是社会的炎凉世态,家庭的油米酱醋,父母的生老病死,子女的吃喝拉撒、成人成才……林林总总,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哪来那么多的时间修饰言语、装点浪漫呢?这样,人性与生俱来的虚荣、好奇、追求安逸与贪图新鲜的心理就会渐渐滋长,对于那些定力不足或是理智控制不强的男女,只要家庭之外稍有搔首弄姿、秋波暗渡,自然就情不自禁地委身而去了。有人说,在男人的心中,女人是一本新书,最关心的是版权;在女人的眼里,男人是一幅古画,最现实的是价值。这话一语见的。作为女人,一旦被“盗版”了,哪怕有再美的封面,在男人眼里恐怕永远只能是“地摊书”了。作为男人,如果没有升值的空间,哪怕“古画”纸墨泛黄,在女人的眼中肯定也只是一卷废纸。要实现婚姻的保值与升值,在自珍、自重、自爱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地寻求一个双方的契合点——共同的生活情趣。比如一同读书、散步、游泳、画画、练字、赏花、旅游——哪怕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共同爱好,也积极地把它移到放大镜下看待,尽力将双方的精力与活力都聚合到一起,这样就会增强对外界诱惑的免疫力与抵抗力了。这就又得说到素质与修养了。就个人而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爱因斯坦喜欢拉琴,在写《相对论》的日子里人们时常可以听到他拉着莫扎特的奏鸣曲;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栽培了千姿百态的仙人掌和仙人球,做到劳逸结合;华罗庚喜欢写旧体诗,用文学填补数学的大脑;李四光热爱摄影,用镜头探索地质之光;竺可桢喜好打太极拳,借助“道法自然”强化科学的思考……科学家们热爱科学也热爱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调剂了他们的精神,给了他们以新的活力,推动了他们的科学研究,使他们能以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攀登在科学的崇山峻岭之间。就家庭来说,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夫人燕尼每天都在他的身旁一边帮助誊写,一边进行校对,使这部鸿篇巨著得以顺利诞生。鲁迅先生深知许广平带儿携女操持家务异常辛苦,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对妻子的真诚谢意,写了一首七绝赠之:“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多怡眼,此中甘苦两心知。”《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在书法上历以笔势奔放、洗练俊逸、以骨力胜著称于世,他在百忙中不仅与家人培养了许多共同的兴趣,还吟诗自慰:“闲阶芳草一书房,满架琳琅日不虚。自觉此中多心得,故人莫讶鬓毛疏。”举不胜举的先贤名人,不仅自己情趣高雅,而且家庭的基础也相当的稳固,为他们智慧的淋漓尽致发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很值得我们后人追求和提倡的。大量的事实说明,大凡美好健康的生活情趣,在人们享受到愉悦的同时,也会得到教益与启迪。而庸俗无聊的所谓情趣,常常都以私欲膨胀作底座,既见不得阳光,结果也往往害己害人。

这又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诗人的笔下,吸引我们的已不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宽广情怀。这虽然是一首借景寄情的词作,但诗人却以自己的不幸经历给我们敲响着生活的警钟:唐肃宗年间,他离开故乡婺城(今浙江金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16岁时,一举明经擢第。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其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的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同时还赐名“志和”。正当他少年春风、人生得意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他的心灵上已留下一道深痕,从此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他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回故里。隐居10年,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钓,后不幸溺水而亡。诗人把自己深刻思想的着力点都落在“斜风细雨不须归”句眼上。表面上,似乎是指渔父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实则是表达诗人坚持不回朝廷的决心。何哉?因为朝廷里充满了黑暗、肮脏、狡诈、争斗,甚至你死我活。一千多年前,诗人就懂得规避风险,远离是非,全身而退,获得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生活。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低俗的情趣与身处朝廷一样,处处危机四伏,时时命悬一线。比如玩弄权术者,以权谋私,以权谋色;胆大妄为者,以身试法,以形抗法;自私自利者,损人利己,中饱私囊……这些自以为时代的聪明人,如果不知悬崖勒马,结果只能是一个:身败名裂,自掘坟墓。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须知天地之间有方寸;不管何时何地,须记乾坤之上有利剑。这也告诉我们生活的一道哲理:适度做人,适度处事。就夫妻而言,无度的宽容势必养成对方的放纵,过度的苛求必然带来情感的破裂。因此,在婚姻的存续中,不妨给对方系上一枚指南针,天涯海角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在爱情的殿堂里,不妨给对方点上一盏长明灯,白天黑夜都能照亮自己的心;在心灵的土地上,不妨给对方种上一棵常青树,寒暑易节仍能高擎茂盛的绿。把握尺度,把握方寸,就是在酿造一种恬淡。而恬淡恰恰是这个世上婚姻的最高境界,它像一条潺潺的溪流,永远都流着、流着,流出生机与活力;它又像一枚圆圆的夕阳,每天都笑着、笑着,笑出温馨与期盼。它不会让你的心狂热地跳出胸腔,只会让你有规律地跳着,宁静而安详地跳,跳在春夏秋冬里,跳在花开花谢中;跳得春和景明、波浪不惊,跳得斜风细雨、归意似箭。如此,家庭就会多一点安定,社会也就多一份稳定。

垂钓中年

都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商朝末期,有位名叫姜尚(又名吕尚)的人,隐居在周族领袖姬昌(即后来西周的开国皇帝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今陕西渭水一带)。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从而建立功业。于是,他每天到番溪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钩上串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钩沉到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他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是离开水面三尺。他一边高高地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日复一日。一天,有个打柴人路到溪边,见太公如此钓法,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啊!”太公举了举钓竿说:“给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啊!”这话终于传到了姬昌的耳中,于是派出一名士兵去召唤他。太公见了置之不理,只顾钓鱼,并又自言自语:“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到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可是太公依然不搭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一位贤能之才,只有亲自去请才对。于是吃了三天素,沐浴更衣,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见他诚心诚意到来,便答应为他效力。后来,太公不仅辅佐姬昌立国兴邦,还帮助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纣,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夙愿。

这个故事,不同的人肯定会读出不同的细节。而我读出的却是人生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学会垂钓,尤其到了中年。

中年很富有。走过长长的岁月,心智也随着脚步的稳健而慢慢成熟起来。看待事物总喜欢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比年少时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一份理性与睿智。不仅阅历广泛,经验丰富,而且思维缜密,处事得体。在取舍之际,常能进行一番“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权衡,获得的结果大多是利多弊少。所以,中年时拥有的一切,在整个人生中就如一年中的秋季,春天播下的种子,经过盛夏的辛勤耕耘,此时都已开始呈现出丰收的景象,进入了收获的黄金季节。

中年很幸福。稍有福分的家庭,上有健康的长辈,下有争气的子女,中间还有贤惠的妻子。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生活中一般该有的东西都有了,虽然偶尔会感到比上不足,但更多的时候比下早已有余了。不仅有了一定的固定资产,还会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与初出茅庐的小青年相比,至少不必为生计而过分奔波与操劳了。

中年很自豪。经过多岗位的磨炼,无数的挫折已化作登高的台阶,无数的风雨已披沥成智慧的结晶,无论是经历、阅历,是精力、能力,还是成果、成功,此时都渐次走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境,进入人生标杆式的时期。

不仅自己有了成就感,就是亲朋好友也常常带着敬慕的眼光注视与仰望,让你无端地平添出几分自豪与魅力。实际上,中年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