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13351500000047

第47章 徐阶:“名相”还是“甘草阁老”?

徐阶由于“海瑞上疏”和“海瑞罢官”的关系,而为世人所关注,也许因为这样的关系,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带有情绪因素。

严氏父子死了,嘉靖皇帝还活着,依然故我,朝政没有起色,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黄仁宇说得非常有意思:“严嵩去职虽已三年,但人们对嘉靖的批评依然是‘心惑’、‘苛断’和‘情偏’。然而他对这些意见置若罔闻,明明是为谀臣所蒙蔽,他还自以为圣明如同尧舜。”这时,一向刚直不阿的海瑞上了一本奏疏,嬉笑怒骂地批评皇帝:“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他向皇帝提出警告,要他“幡然悔悟”,洗刷“君道之误”。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海瑞上疏”。执拗的“中材之主”哪里有这样的雅量,一定要处死海瑞,来维护自己拒绝纳谏的尊严。幸亏内阁首辅徐阶从旁缓解,海瑞才幸免一死。隆庆皇帝即位后,他从监狱中获释,不久以都察院右佥都御使的身份出任应天十府巡抚,查实徐阶在家乡松江接受“投献”。对于当年的救命恩人,海瑞丝毫不讲情面,一定要徐阶“退田过半”。双方较量的结果,以徐阶的胜利告终,海瑞罢官而去。四十多年前喧闹一时的政治活剧,就是由“海瑞罢官”而引起的。

其实,徐阶并非“反面人物”。他的最大贡献是扳倒了不可一世的严嵩、严世蕃父子,在嘉靖、隆庆之交,拨乱反正,清除严氏父子的亲信党羽,扭转先前的政治颓靡局面,因此被誉为“杨廷和再世”。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人。据王世贞为他写的传记的描述,“短小白皙”、“眉秀目善”,一副江南士人的典型气派,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而不露声色,又精通权术。在严嵩专权跋扈的形势下,能够合作共事而不被打倒,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谋略和诡谲兼而有之。这种品格或许并不高尚,却颇为实用,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潜移帝意,导致严嵩、严世蕃父子的垮台,为拨乱反正扫清了障碍。

他主政以后,在内阁办公室墙壁上写了一个条幅:

以威福还主上

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这三句话用直白的语言宣称,他要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把官员的任免与奖惩归还公众舆论,可以看作是他的施政纲领,目的在于改变严氏父子专擅朝政的局面。意图是很明显的,他要向朝廷上下表明,不想成为严嵩第二,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同时代人唐鹤征所写的徐阶传记,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徐阶)尽反(严)嵩政,务收人心,用物望严杜筐篚,天下翕然想望风采。”意思是说,徐阶执政和严嵩完全相反,把收拾人心作为第一要务,用威望来杜绝不正之风,全国人民都迫切想一睹他的风采。唐鹤征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起初,徐阶与严嵩同事,下级官员的贿赂馈赠,虽然没有严嵩那么多,数量也不少,他都照单全收,不敢拒绝。他对人解释其中原委:如果拒绝,恐怕以自己的高洁反衬出严嵩的污秽。日子一长,人们也就不再非议了。当他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就和严嵩反其道而行之,邀请内阁次辅袁炜一起办公,共同为皇帝票拟谕旨。皇帝知道了,认为不妥,只要首辅一人票拟即可。徐阶向皇帝解释,事情出于众人合议比较公正,而公正是所有美德的基础;独断专行就是自私,而自私会导致百弊丛生。皇帝听了表示同意。当时言官竭力抨击勾结严氏父子的大臣,皇帝对此很反感。徐阶委婉曲折地作出解释,缓解了他的怒气,保护了那些言官。某一天,皇帝和徐阶谈起人才难得,徐阶侃侃而谈:自古以来常言道,“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最大的奸佞貌似忠诚,最大的欺诈貌似诚信),能够知人善任,便是哲人。因此当皇帝是最难的。要想把困难转化为容易,只有广泛听取意见一个途径。广泛听取意见,就等于有人为我化解穷凶极恶,为我揭发隐匿的实情。皇帝听了他的一番宏论,连连称赞。

可见徐阶对于治国、用人还是很有想法的。他引荐门生张居正为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讲学,使日后的权力交接显得更为顺利。嘉靖皇帝病危,他连夜紧急召见张居正,一起谋划,起草遗诏,次日清晨当朝公布,稳定了嘉靖、隆庆交替之际的政局。朝廷上下对此赞誉有加,把他比喻为“杨廷和再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皇帝朱厚熜逝世,由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遗诏,并不是朱厚熜临死前口授的,而是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徐阶和张居正的政见。为了拨乱反正,“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于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批评皇帝清虚学道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惩处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斋醮活动。一看便知,这不是执迷不悟的朱厚熜愿意讲的话。但是,当时必须这样做。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隆庆皇帝即位,他的登极诏书也是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基调和先帝遗诏完全一致,主旨是强调起用因反对玄修而遭惩处的官员,处罚道士,停止斋醮,破格提拔贤才,裁减冗员。

嘉靖、隆庆之际的政治交接,徐阶处理得巧妙、妥帖,先是以“遗诏”的形式表示先帝的悔悟,继而以“即位诏书”的形式表示尊重先帝的遗愿,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

徐阶确实配得上“杨廷和再世”的美誉。他是聂双江的门下弟子,也是欧阳南野、邹东廓、罗念庵等著名学者的同道,对王学(阳明学)是有精深研究的。不过,他并不是学者型官僚,也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务实型官僚,接手严嵩留下的烂摊子,必须拨乱反正,力图革新。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日的局面似乎已有更新之机,但是人心陷溺已久,一定要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转移;朝廷政务的废弛已经达到极点,一定要高明的手段才能整顿。这两点我都没有,所以感叹“有时无人”!正因为如此,国家大事并非一人所能担当,必须有人倡率,有人协助。我有幸得到父师的教诲、朋友的指点、皇上的信任,力所能及地起一点“倡率”作用。

他推心置腹地敦请严讷出任吏部尚书,整顿颓败已极的吏治。《明史·严讷传》谈到严讷出掌吏部,为了扭转严嵩造成的“吏道污杂”局面,与同僚约法三章:其一,谈公事到吏部衙门,不得到他的私宅;其二,慎重选择吏部的中层官员——郎中、主事,杜绝开后门、通路子,用当时的话表述,就是“务抑奔竞”;其三,选拔人才不要拘泥于资格,即使是州县小吏,只要政绩优异,应该破格提升。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先前“吏道污杂”的状况,出现了“铨政一新”的面貌。这与徐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严讷深有感触地说:吏部尚书与内阁首辅必须同心同德,事情才办得好,我掌管吏部两年,适逢徐阶主持内阁,大力支持,办事毫无阻力。

徐阶不但全力支持严讷,而且尽量争取皇帝的默许,使得整顿吏治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此,他经常在皇帝面前替严讷讲话,比如说:臣听说严讷主管吏部有方,为皇上守法,一概拒绝请托,不免招来怨恨与诽谤。仰赖皇上圣明,明辨是非,保证吏治整顿顺利进行。又比如说,严讷主张用人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习,徐阶极为赞成,为了减少阻力,他特地请求皇帝下一道特别谕旨:“唯才是用,勿专论资格。”

然而徐阶主政的嘉靖、隆庆之际,政坛高层也不平静,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拱与徐阶矛盾的逐渐明朗化。

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进入内阁,得力于徐阶的推荐。徐阶的考虑是周全的,一方面高拱先后主持过礼部、吏部工作,办事干练,很有革新精神;另一方面,高拱长期在裕王府任职,与当时的皇储(后来的皇帝)关系密切,徐阶希望通过他沟通与皇储的关系。

不过高拱此人性格刚直,自视甚高,入阁以后,常常和徐阶发生冲突。徐阶授意他的同乡——吏科都给事中胡应嘉,弹劾高拱“不忠”,使徐、高关系趋于紧张。嘉靖皇帝去世,徐阶绕过其他内阁成员,与张居正起草“遗诏”,引起高拱极大不满,公开扬言:把先帝的过错公示于天下,是诋毁先帝,是大逆不道。平心而论,徐阶和张居正起草“遗诏”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高拱的攻击完全是意气用事,效果适得其反,使得他自己处于被动境地。

隆庆元年(1567)的内阁中,首辅徐阶是元老耆宿,张居正是他的门生,李春芳折节好士,郭朴、陈以勤是忠厚长者,唯独高拱最不安分,躁进又不得志于言路。他对徐阶引用门生张居正,瞒过同僚,起草遗诏,耿耿于怀,到处散布流言蜚语,怂恿言官弹劾徐阶;还抓住他的家属子弟通路子、走后门,横行乡里,大做文章,制造“倒徐”舆论。搞得徐阶很被动,不得不向皇帝声辩,请求退休。此举激起朝中官员公愤,纷纷弹劾高拱,称赞徐阶。高拱自讨没趣,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而去。支持高拱的郭朴也遭到弹劾,被迫辞职。

内阁的纷争并未停息。徐阶再次遭到言官弹劾,请求退休。隆庆皇帝显然对于高拱情有独钟,对徐阶以“国师”自居的姿态,有所不满,当即批准徐阶退休。举朝官员纷纷上书挽留,皇帝不为所动。徐阶离去,李春芳升任内阁首辅,隆庆三年十二月皇帝召回高拱,让他再度入阁,并且兼任吏部尚书。李春芳识相地辞职,把内阁首辅让给了高拱。

一旦大权独揽,高拱便肆意报复。史书这样写道:“(高)拱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及再入阁,尽反徐阶所为。”不仅在大政方针上和徐阶对着干,而且不遗余力打击已经退休的徐阶。地方长官见风使舵,落井下石,剥夺徐阶的田产,把他的两个儿子充军。幸亏张居正把高拱赶下台,一切才得以恢复原状。

万历二年(1574),八十一岁的徐阶逝世,皇帝赠予太师荣誉头衔,赏赐谥号“文贞”。《明史·徐阶传》对他的评价还算比较公允:“(徐)阶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靖)隆(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钱谦益对他是颇为赞许的:“负物望,膺主眷,当分宜(严嵩)骄汰之日,以精敏自持,阳柔附分宜,而阴倾之。分宜败后,尽反其粃政,卒为名相。”目光犀利、言辞直率的海瑞的评价就显得严峻多了:一方面肯定徐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另一方面指责他“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一方面称赞他为官清正廉洁,“不招权,不纳贿”,另一方面批评他过于“容悦顺从”,只能算作一位“甘草阁老”。海瑞律己严律人也严,在他眼中,当时的官僚几乎多是“一味甘草,二字乡愿”式的人物,治国的药方只有一味温和的甘草,为官准则则是恪守明哲保身的“乡愿”二字。徐阶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是“甘草阁老”而已。这样的评价,是否过于苛刻呢?难道要求每一个官僚都像他那样,抬着棺材去骂皇帝吗?政治是复杂的,政坛既需要海瑞这样的“模范官僚”,也需要徐阶这样的“甘草阁老”。倘若没有这位“甘草阁老”的援手,海瑞早已被皇帝处死,他也没有机会上演后来的“罢官”好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