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13351500000004

第4章 刘基的悲剧(1)

说起刘基的大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对于刘伯温,大家也许都不陌生,民间传说中都把他与“推背图”(预言兴亡变乱的图书)联系在一起,颇有一点神秘色彩。野史中有这样的说法:刘基在青田山洞石函中拿到四卷藏书,难以通解,遍游深山古刹,访求高人指点。遇到一仙风道骨的老道士,就跪拜恳请指教。两人闭门讨论七昼夜,穷尽“壁中书”的要旨。临别之际,老道士告诫说:凡是天人授受,因才而异,从前张良、诸葛亮得到六成,我得到八成,如今你才得到四成,已经足以澄清浊世了。这当然是传说,姑妄听之。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十四岁进入学校读书,向老师学习儒家经书《春秋》,同学们很少见到他拿着经书朗读背诵,却可以把全书默写出来。后来投身科举事业,崭露头角,焦竑《玉堂丛语》说:“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元末学者揭傒斯见到他,十分惊讶地说:此人是魏徵之流,而英迈犹有过之,是匡时济世的人才。

元朝末年,他担任地方官,由于清廉正直,仕途颇为坎坷。在当时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奇人。首先是长相奇特,远远望去,简直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高挑而魁梧。其次是风格奇特,《明史》说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他学问高深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不过他的真正本领并不在此,《明史》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术,非其至也。”所谓“非其至”,意思是说“阴阳风角”并非他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那里得到证实,他一再称刘伯温是我的张子房(张良),有人说刘伯温有秘密传授的阴阳风角之术,他断然反驳道:伯温敷陈王道,经常用孔子的话来开导我,岂有阴阳风角之术的影子?

无怪乎当时的四川名人赵天泽品评“江左人物”时,首推刘基,赞誉为诸葛孔明再世。赵天泽是四川新都人,与同乡杜圭明都以研究《春秋》而齐名。后来他弃官游历江南,所到之处人们倒屣迎接。行省大臣为赵天泽接风,议论到江南人物时,赵天泽首推当时籍籍无名的青田刘伯温,众人始而惊愕,继而窃笑。事后,他写信给刘基:“萧何拔韩信,玄德师孔明,非信任之笃,则汦水之奇,八阵之妙,何由照耀后世?”因此后人赞誉赵公“深奇预识”。

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将他与章溢、叶琛、宋濂一起召到身边,尊称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召见四先生,问道:如今天下纷争,何时能定?章溢说:天道无常,只有德高望重、不嗜杀人者能够统一。刘基则条陈“时务十八策”,非同凡响。一天,朱元璋问郎中陶安:这四人和你相比如何?陶安说: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

确实,刘基的谋略多有过人之处,在南征北战中,运筹帷幄之功最多。当时的形势,陈友谅占据湖广,张士诚占据浙西,究竟先对付哪一个,议论不决。多数将领以为苏州、湖州富庶,应该先取张士诚。朱元璋征求刘基的意见,他力排众议,主张先取陈友谅,说:陈友谅劫持主公、威胁下属,名号不正,而且占据我方上游,应该先打掉他。张士诚是一个守财奴,陈氏灭掉以后,张氏孤立,取他犹如探囊取物。南方一举而定,然后北向中原,帝王之业可定。朱元璋采纳了这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史家赞扬道:“陈氏平,遂决计伐(张)士诚,暨北定中原,(刘)基运筹居多。”朱升这样评价他:“学贯天人,才兼文武。”可谓知人之论。

由于他是浙东人,受到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排挤。明朝初年大封功臣,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刘基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李善长官居左丞相(即首相),刘基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第三把手,一、二把手是汤和、邓愈),没有多大实权,难以施展手脚。开国不久,他就向皇帝请求致仕(退休),一般人百思不得其解,个中缘由是颇堪思量的。

为了都城的选址,朱元璋带领文武大臣到河南开封等地视察,指定左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留守南京。主张依法治国的刘基对李善长说:宋元两朝由于法制过于宽纵而丢失天下,如今应该严肃纲纪,让监察御史无所避忌地弹劾违法的官员,宫内的宿卫和宦官如有过失,应该请示皇太子依法惩处。几天下来,官员们对他的严厉颇为忌惮。这时,中书省一个中层官员李彬贪赃枉法,刘基准备严办,李善长对于这个亲信一向眷顾,主张从宽发落。刘基不同意,但李善长毕竟是总理政务的首相,不能置若罔闻。足智多谋的刘基想出了一个点子,写了一份奏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开封,请示皇帝的圣旨。得到皇帝的圣旨,他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就地正法。李善长大为恼怒,等到皇帝回京后,抢先告状,说刘基竟然在祭坛前杀人,实属大不敬。怨恨刘基的官员,纷纷乘机弹劾。

朱元璋没有表态。几天后,他借天旱征求刘基意见,刘基说:阵亡士兵的妻子全部集中居住在营房,达几万人之多,阴气郁结。另外隶属于官府的工匠死亡后,暴尸野外,这些都足以“上干和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采取了措施,但十天以后仍不下雨,便狠狠地训斥了刘基。惹恼了皇帝和首相,刘基意识到,离去的时刻到了。正好这时他的妻子过世,便向皇帝请求“告归”。洪武元年(1368)八月,当了几个月御史中丞的刘基以“致仕”的形式,告别政坛。

临行前,刘基就两件大事向皇帝提出忠告:一件是,针对皇帝有意把自己的家乡凤阳作为都城,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凤阳虽然是皇帝家乡,但并非建都之地;另一件是,应该集中力量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接受了前一点,对于后一点有所忽视,措置失当,让蒙古军队逃回沙漠,成为北方边疆的大患。于是乎,朱元璋恍然大悟,这位张子房式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就在当年年底,写了亲笔信,把刘基召回南京,给予丰厚的赏赐,追赠其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

朱元璋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刘基,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他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

皇权与相权历来是一对矛盾,互相抑制,此消彼长。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喜欢大权独揽,对于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膨胀有所不满,抑制的办法只有一个——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这种重大人事变动,是绝对机密,只能和刘基商量(因为他不属于淮西集团)。刘基一听要撤换李善长,立即表示反对。于是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关于这场对话,黄寿生《刘基行状录》、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明史·刘基传》都有记录。

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各路将领。

朱元璋说:他多次要害你,你还为他讲好话,如此高风亮节,我要任命你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