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吴军撤出岳州后,湖南战场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各地的吴军纷纷弃城不守,闻风就逃,其势如退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自北向南,吴军毫不停歇的向后退却,而清军则马不停蹄地尾随紧紧追赶,几乎是兵不血刃,遭到一处,就占据一处。于是在湖南广阔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战争的奇规景象:清军铁骑如云,玉轴相接,好似狂潮奔腾,疾风骤雨,盖天铺地地席卷而来;而吴军则是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急急如丧家之犬,狂奔逃命。造成这种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吴军失去丁统一指挥,吴军的将帅已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无心抵抗,于是清兵未到,率先逃跑。到了三月里,吴军的大将吴国贵、夏国相、马宝等自衡州弃城出逃,奔永州(零陵),被清军击败、又逃向新宁,再逃到湖南的西南部、靠近贵州的武冈,才得到了喘息,驻扎下来。清军继取永州,再南下取就永晚(江永)、道州(道县)、江华(永明东南侧)、东安(今东安南)等诸县城。
吴应期、胡国柱、王绪等经长沙一气逃到辰州、安营下寨,依险固守。这时吴军除占有辰州、武冈、新宁等地区外,其余湖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清军收复。
残留在辰州等地区的吴军余部处境十分狼狈,武器弹药缺乏,粮饷没有。据清军侦探报告说,逃到辰州的吴军约上万人马,大部分兵士无甲,仅有窝统四五千只,在此之前所备有的大炮、鸟枪、兴隆等炮都丢弃了。“军饷全无,新从云南发来的两船黄金,每名士兵应摊银五两,折合金子才四分几厘。差派城中的文武官员去乡下买粮,只能买到三五十石,每名士兵给粮二斗。他们的粮晌不足,特别是从云贵征来的苗瑶族士兵大为不满。每天晚上总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逃跑。吴国贵、马宝等诸将每天总是愁眉苦脸,叹息不已。军中将士都怨恨吴应期“将岳州大门打开”,致使清军势大难敌,吴军不断败逃。
吴应期等在辰州等诸城镇的驻兵,都结营在辰龙关到辰州之间,各据险要固守,陆续集结各处吴军溃散的兵马,巳达1.3万多人。吴应期等决意在这个地方固守,企图阻止清军进入云贵。辰州(沆陵)地接贵州和四川,位于沆江之畔,由陆路和水路可直通贵州。特别是辰龙关“乃通云贵的孔道”,此关一带,森林茂密,山高地险,人行不易,骑兵不能成列。辰龙关是辰州的门户,此关不破,就不能越过辰州。早在三月间,勒尔锦已经率部来到了辰龙关附近,但是看到群山林立,林深路险,不敢进兵,畏缩不前,又加上雨季的到来,便以此为藉口,“急行退还”,因而使吴军有了宽裕的时间从容部署,构筑防御工事,在这个地方稳定了局面。康熙对勒尔锦以及他派遣去攻取辰州的将领十非不满,下诏严历斥责。
到了康熙十八年七月,清兵仍旧没有攻取辰州。大将军简亲王喇布指挥属部,在辰州南的武冈,向据守在武冈的吴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吴军骁将吴国贵亲帅残部2万多人与清军抗争。喇布令穆占及其所部于八月一日先攻取新宁县,然后与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部合兵攻击武冈、枫木岭等处。他们知道吴国贵是一劲敌,不敢轻视,特集结优势的兵力;岳乐率每佐领各11人、绿旗兵1方人,约计1.5万人,简亲王喇布所部也不下2万人,总计近4万兵马。双方在枫木岭隘口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吴军尚有战斗力,没能被击退,而是迎战向前,拼力厮杀。新降清的林兴珠和提督赵国祚等将领深知吴军的内情,他们亲率清兵奋力攻击,吴军终被击败。在枪炮相互轰击中,吴军统帅吴国贵误中冷炮,当即倒地身亡。吴军见主帅已死,无心恋战,弃武冈而逃。清军固山贝子“定远平寇将军”章泰(岳乐已调回京师,其职务由章泰接任)等率部追赶到木瓜桥,再次击败吴军。于是,武冈、枫木岭等地随之而被清军攻占。
接着武冈战役后,辰州的战斗也开始了,从辰龙关到辰州,再到辰溪(在辰州南),吴军沿着沆江分水陆两路固守。胡国柱原守辰州,不久又改调到辰溪驻守,吴应期仍驻守在辰州的来窑铺,其余的吴军将官杨有录、周祯、杨宝荫、祖述舜等各率所部兵马占据要地。为了迷惑清军,他们每天都变动驻守地,“迁移不定”。吴军逃亡情况严重,有的营寨的士兵都几乎逃光了。
清军占领了武冈,切断了辰龙关的后路,吴军非常惊慌。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大将军察尼挥军向辰州发起了进攻。他指挥清兵从间道突袭辰龙关,关破为清军占有,清兵于三月十三日到了辰州城下,吴军争先弃城逃窜。知府傅祖录献关投诚,守辰州地区的吴军将帅都放下武器,各帅所部归降。计有:
“援剿右将军”杨宝荫标下将官28员,士兵1531人;
“定北将军”杨有录标下副将许龙、石恩2员,士兵1961人;
“亲军后将军”祖述舜标下5营总兵官肖伏成、尹宗仔、何可量、库大有、柳应春等5员、“援剿总兵官”候登甲、“戎旗”副将石虎等所部士兵计2146人,还有游击、守备官舒明申等44员、千总和把总计17人;
“水师在将军”周珍标下“戎旗右营”参将陈长、中营领兵官都司陈贵、左营游击郑防、右营游击等“食俸领兵官”39人、“食全俸随征官”96员、侯被文职兵备道周其泽等8人,总计军官143员、士兵3600人、家属1254人;
水师“右将军”标下中副将吕贵原带随行政都司、守备陈灿等3员、士兵627人;
辰州总兵张敬先标下参将郭海龙带兵950人;辰州水师副将刘顺等带兵400名。
以上,各级军官294员,士兵1.1201万人。辰州不战而降,吴军损失之重,于此可见一斑。
清军得了辰州后,大军继续南下,攻破了沆州(芷江),吴应期、胡国柱等败走贵阳。“枫木岭、辰尤关一经开辟,则滇黔势同破竹。”道路已经打通,清军就势不可挡地直取云贵了。
湖南全境收复,吴军的余部都已经逃到云贵去了,于是清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立即就指向云南、贵州。
在扫荡湖南残余的吴军,追逐吴应期、胡国柱同时,康熙料到四川的叛军必然震惊,因而使不失时机的对四川的叛军发动了总攻击。
对四川总攻是从兴安、汉中开始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二十五日,康熙诏令清军大将速取兴安,平定四川。八月图海分兵四路:图海与将军佛尼勒由兴安出击,总兵官陈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等地;将军必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由略阳进攻,西宁总兵官朱衣客为后援,驻守西河等处;将军王进宝、汉中总兵官费雅达等由栈道进兵,延绥总兵官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宁夏提督赵良栋等由徽州经巴都山出击。图海请定于九月四日四路兵马齐进,后改为十月初二日,先取汉中,康熙命令将军噶尔汉等自郧阳进取兴安。
张勇、王进宝、赵良栋这三员汉将,已威镇西北地区,他们所部的绿旗兵都是精锐。因而康熙就把最难征剿的四川叛军交给他们去攻取,且让其打头阵,而满兵随其后前进。康熙给张勇的敕书中说得很明白:“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人剿平,彼时定有满兵助战哉!”他所使用的政策还是入关前清太宗制定的“以汉攻汉”的策略、让英勇善战的陕西汉将及其所部去平定四川,而满兵则是“助战”。
早在攻取武冈、辰州和进剿四川之前,康熙就已经给吴三桂的核心人物王屏藩、马宝、夏国相、胡国柱、吴应期、郭壮图等人各写了招抚谕旨,强调:背恩反叛之罪在吴三桂,你们都是“附和之人”,朝廷愿意赦免和保全你们,同已降清的臭将一样“论功录用”,条件是必须归顺,接受清朝的名号。但康熙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王屏藩等人非同其他人可比,他们都是和吴三桂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盟,在反对清廷的根本立场上完全一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即使吴三桂已死,他们始终要坚持到底,直到他们彻底失败而罢休!他们既不投降,那么满廷只有把他们全部灭除掉。
在大将军图海的统帅下,清兵冒着严寒,四路齐发,王屏藩拥兵数万于兴安、汉中等地,实力较为雄厚,叛军吴之茂盘踞在松藩地区。十月下旬,王进宝率部攻克武关,二十七日追逐叛军,直到汉中。王屏藩引兵从青石关撤往广元。清军收复了汉中府。赵良栋率部收复了徽州,又在巴都山击溃了叛军,收复了略阳。康熙催令湖广提督徐治都率水师溯江而上,直取重庆,又增派总督杨茂勋与徐部会师,同力进剿。不久,清兵统帅图海奏报,兴安已被清军收复,吴军总兵王永世率部献关投降。
兴安、汉中收复后,康熙即刻发出命令,各路兵马速进入四川围剿,特授提督赵良栋为“勇略将军”,以重事权。
康熙十九年正月初,赵良栋率兵马1.1万人,直逼成都,而王进宝部已于年前十二月分兵三路,进逼保宁。两位汉将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前进。赵良栋的兵马八日到达绵竹,叛军“劲武将军”汪文元献城投降。十一日到了成都郊区,叛军巡抚张文德率领文武诸官200多人迎降,清军进入城内。王进宝军却一路遇到了叛军的顽强抵抗。卫屏藩、吴之茂、陈君极等将领都坐镇保宁。王进宝兵马到了距保宁城20里的地方,占据孔道安下营寨。正月十三日,王屏藩出动兵马2万多人向清军进攻。王进宝分兵迎战,大败叛军,一直追到锦屏山,攻破了叛军的营寨4座。叛军追到宝桥,王进宝率兵再次发起进攻,夺桥斩关,一涌而进入城中。王屏藩和他的将军陈君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其余的叛军将官吴之茂等3人及总兵郭天春等17名将官被清兵活捉。康熙命把王屏藩、陈君极的头颅割下,并同被俘虏的叛将吴之茂、韩晋卿、张起龙等首要人物立即解送北京。
三月,这一行囚犯押解到了北京,康熙立即作了处理:将吴之茂、韩晋卿立即凌迟处死,割下首级,与王屏藩、陈君极的首级一起悬挂城门示众。张起龙原为吴三桂旗下属员,赦免一死,命他去云贵招抚,以赎其死罪。
再说四川的战事,继攻克保宁城之后,王进宝率部于同年正月十八日抵达顺庆(南充),叛军知府彭天寿率部出城迎降。于是,蓬州、合州、广安州、岳池、西充、邻水、营山、遂宁、渠县、蓬溪、仪陇诸州县相继而定。
湖广提督张治都的兵马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康熙十九年二月一日,徐部兵马到了夔州,守将刘之卫,总后瞿洪升等献关投诚。十三日,据守云阳的谭洪以及、“左将军”谭天秘率部属到徐治都军营前请降。十六日,另一支清军到了重庆。叛军没抵抗,守城的文武大员出城迎降,接着达州、太平、南江、东乡、安岳、新宁等州县,的叛军也随之降清。叛军将领杨来嘉、彭时亨等人各派员到清兵营寨缴印投诚。
四川古称天险之国。山险谷深,道路险阻,进兵不易,出兵亦难。因此康熙在先置四川的叛军而不问,首先解决陕西和江西、福建的东西两翼,然后再倾全力而突击湖南主战场,待湖南全境即将收复,就即命将率师入川。乘清军大胜,吴军节节败退的有利形势,一举收复了兴安、汉中,再深入四川内境,除个别的地方遇到抵抗外,其余所到之地皆降。于是四川全境,重新回到了清廷的手中,这给清军兵进云贵,提供了一大方便条件。
清军乘胜入云贵云贵之战,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清军大将赵良栋奏请以湖广、广西、四川满汉大军分三路进攻云贵,约期八月底,各路兵马并进,直捣云南。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立即按此议命官选将,调遣军队。
夺取云贵,是清廷平叛的也是最后的关键性的一战,此次战役势必会遭到吴世藩集团的拼命抵抗,如仍然依靠皇室贵胄来统帅清军,很难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鉴于以住一些将帅征战不力,为夺取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对原将帅进行调整,重新选择新的将帅,因此康熙经慎重挑选后,任命担当三路大军统帅的是:
第一路即中路,大军统帅是“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章泰。章泰曾随大将军贝勒尚善,参赞军务,以敢战善计谋屡立战功,康熙十八年十一月,清廷命安亲王岳乐解印回京,即以章泰接替岳乐,命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由他接任岳乐的职务。其次是湖广总督蔡毓荣,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被任命为“绥远将军”,总辖常德、武冈等地所有各省调拔的官兵及湖广全省绿旗兵马。总督董卫国、固有德、提督桑额、赵赖、周卜世,俱听其节制。湖南现有的文武百官听其遴选,携赴军前听用。有功者,可“具疏奏闻”,论功行尝;如有临阵退缩、运粮违误者,副将、知府以下各官“即以军法从事”,副将以上各官,“可指名飞章参颏”。此路大军都到湖南的沆州集结,由镇远一路,取贵州。总计兵数,“每佐领20人有奇”,再加上蔡毓荣和董卫国等总督及提督所部,兵数“甚多”。
第二路统帅为赖塔。吴三桂叛变时,他以都统被援为“平南将军”,先到浙江平叛,后又到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驻防,屡次立下战功,为清廷所赏识,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被援为“征南大将军”,统领广西满汉大军和选取驻广州清军的精锐,原属平南王藩下的部分官兵,由广南宁出师,速取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