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战争史
13351400000029

第29章 有恃无恐三藩作乱边关 恩威并用清廷国泰民安(3)

孙延岭的思想转变,又想归顺清廷,这事很快的就被吴三桂侦知,他密令从孙吴世琮赶赴桂林,将孙延岭除掉。吴世琮明里是来调解孙延岭与马雄之间矛盾的,使之讲和。吴世琮到了桂林后,没有进城,把所带官兵都安置在城外,派人进城请孙延皊前来议事。孙延岭不知是计,所以接到邀清后,就出城面见吴世琮。世琮敷衍了一阵,孙延岭也未疑心,他刚上马,吴世琮早已安排好的人,一使眼色,杀手趁孙延皊不注意,从背后一剑刺去,穿透前胸,延岭当即扑倒在地身亡。孔四贞善骑射,吴世琮对他很客气,不准部下伤害她,并把她和有关亲属都护送到昆明。吴世琮派他的属下将官李成栋留守桂林,而孙延皊的部众仍由孔有德旧部将领统辖。吴世琮又召见了被监禁的原广西巡抚马雄镇,转述吴三桂的旨意,好言劝他投降。马雄镇大骂反贼,宁死勿降,结果全家被吴世琮杀害。

吴三桂除掉了孙延岭,杀害了马雄镇一家,从而把广西全省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他解除了后顾之忧,便专力于湖南战场,同清军展开了战略争夺战。

靖南王东南易帜吴三桂发动叛乱时,康熙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湖南、四川、陕西、江西诸省,他频频调兵遣将,意在加强这些地区的防御,而对福建方面还未注意,未发过一道指令。很显然,他未估计到福建方面可能出现不测事件。他大概认为,长期住在北京城的耿精忠,一来年轻,二来清廷给予他的恩蕙不少,料他还不至于挑起事端。事情确实出乎他的意料,正当他正在忙于上述地区的防御。康熙十三年三月,杭州将军图喇传来惊人的消息,耿精忠占据福建反叛。福建总督范承冀被幽禁、福建巡抚刘秉政从叛……

耿精忠是耿藩的第三代王,康熙十二年,他听清平南王尚可喜将撤藩回辽东,也被迫请求撤藩。吴三桂起后,康熙停撤平南和靖南两藩,仍命他镇守福建。吴三桂起兵,立了旗号,马上派人飞驰福建,呈上他的信,诱耿精忠共同起兵反清。本来,要求撤藩不是他的本意,福建是他利益的根本所在,关外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异域之地,撤藩北返,无疑对他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在撤藩问题上,他跟吴三桂有着共同的利。而吴三桂首先采取行动,向清廷撤藩表示坚决的抗争,这对耿精忠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就是说,吴三桂的行动,充分反映了耿精忠内心的情绪和愿望,代表了他的利益。所以说,吴三桂起兵,至少说耿精忠是同情者、支持者。更何况吴又约他起兵,更是一根导火线,点燃了他内心的不满之火。也可能是他准备不够,或者是看一看形势的变化再说。总之,他没有立即起兵,而是在吴三桂起兵四个月后,才采取行动。

耿精忠接受了吴三桂密约后,进行一番秘密的筹划。参与决策的有他的左翼总兵曾养性、右冀总兵江元勋、参领白显忠、徐万耀、蒋得、王振邦、王世瑜等人。耿精忠的母亲周氏知道了儿子的谋划,很是生气,多次责骂他,力图阻止他的胆大妄为。但是精忠根本听不进去,周氏气愤之极,绝食而亡。

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在福建宣布同清廷脱离关系,势不两立。

耿精忠属下诸将官都随他叛清,地方的大员也多投降,他把不愿和他从叛的福建的总督范承漠囚禁起来,就再无人敢反对他,若有不从的,马上就被处死。耿精忠大权在握,自称“总统天下兵马上将军”,比吴三桂自称“元帅”自低一格。他效法三桂,蓄发易衣冠,改穿明朝的服饰。自己铸钱,叫做“裕民通宝”。

耿精忠大封从叛的将领,以曾养性、白显忠、江元勋为将军;所属佐领黄国瑞、林芳孙、李似桂、廖廷云、护卫吕应计、夏季旺、陈斌、长史陈羲等一大批人,都加给新的职务,分授都督,总兵官等职。耿部的叛变,进一步加深了清政机的危机,康熙对此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反映。一面削其王位,发通告致讨;一面派“定南将军”希尔根统领大兵由江西、“平南将军”赖塔由浙江、“平寇将军”根特巴图鲁由广乐等三路进剿福建。“耿精忠歼灭,在于旦夕”。另外又用力招抚,使他悔罪顺,他指示兵部,尽速“传谕耿精忠,果能追念累朝恩德及伊父忠荩遗言,革心悔祸,投诚自归,将侵犯内地海贼(指郑氏兵)速剿图功,即敕免前罪,视之如初”。

于是,兵部奏遣工部郎中周襄绪、原耿精忠属下一等护卫陈嘉猷携带康熙的诏书到福建,去招抚耿精忠;康熙又指示进剿福建的赖塔等将领,不要因为派人去招抚而延缓进兵,直至耿投降为止,如不降,就坚决消灭。耿精忠既然反叛了清廷,岂肯轻易投降!康熙派遣的周、陈二人到达福建后,就被耿精忠扣留,对清廷的招抚置之不理。

康熙对耿精忠采取了招抚与镇压的两手策略,他在派使臣去福建招抚的同时,已布置三路兵马进征福建,命浙江将军图喇驻杭州,兼防海疆。到耿属叛乱,全国的形势,已经是叛乱四起,清政府的兵力已是不够用,不得不调动北部边疆的宣府、山海关等处的兵马,以加强进剿福建的兵力。

正在康熙调集兵马征讨时,耿精忠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他与吴三桂约定,双方配合作战,他主攻邻近的浙江、江西两省;跟广东潮州的总兵官刘进忠联络,命令他煸乱广东、广西;遣使渡海,约台湾的郑锦政权进攻大陆,许以福建两部沿海各郡邑割归郑氏政权;又向南取系琉球王国,索取军需,以为外援。耿精忠的这个战略方针,点燃了东南沿海的熊熊战火。他的兵马还没动,已向所属府州县和其它省份发出起兵的檄文,使福建全省顿时陷入混乱,且迅速的波及到邻近省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地方守土的军政官员纷纷响应。从康熙十三年五月到年终,沿海各处叛变的消息不绝于清廷官方的报道。

五月,浙扛平阳兵变,总兵军蔡朝佐被擒;六月,浙江温州所属罗清营相继降精忠,黄岩(即黄岩,今属浙江)总兵官所属太平营亦变;七月,浙江嘉兴、湖州两府“土贼猖獗”;八月,江西饶州(鄱阳)营兵变,“贼势猖獗”;宁海、象山、新昌、余杭(均属浙江)四县“贼众蜂起”。

耿精忠叛清,为吴三桂开辟了东线的第二战场,形势变得对吴三桂更加有利。耿精忠的军事行动,首先是从福建省开始。他派曾养性、白显忠、江元勋等人为将,分别占据福建的中部和偏西北的延平(今南平)、邵武、福宁(今霞浦)、建宁、长州(今长汀)各战略要地。未进兵的地区凡檄文所到的地方,纷纷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福建全省都背叛了清廷,投降了耿精忠。

接着耿精忠出兵江西、浙江。他以白显忠为将出西路,政江西。白显忠派出部将李连、李太等进犯建昌(江西南城)、广信(江西上饶)等地。以马九玉为将,出仙霞岭中路,进攻浙江金华、衢州(今衢县)等地。又以藩下的都统曾养性率部万余人为东路,攻入浙江,专攻沿海地区。曾养性沈阳人,他是耿精忠叛清的主要参与和策划者之一。此人十分骁勇善战,深为耿精忠所依重。起兵时,封分为都督。他奉命攻入浙江,先至平阳,该城游击司定猷献城投诚,两处兵马合在一起渡飞云江,围攻瑞安。久攻不下,又转赴温州。温州守城的总兵官祖宏勋开城迎降。于是耿兵势大振,聚合兵丁10万,挥师北上直奔台州(今临海)地区,攻战了乐清,长驱直入到了天台、仙居,又北上攻取了绍兴府属嵊县。他联络了宁海、象山、新昌、余姚“土寇”,授于其首领鲁朝全、褚楚白等为总兵官、郝督,指使他们骚扰绍兴、宁波。他又分遣部众攻金华,自率一部攻取黄岩,该城守土的总兵官阿尔泰投降。他又西进到了常山,率兵2万,第二次进攻衢州。到康熙十四年初,曾养性横行浙江,攻势达到了顶点!清军不惜一切代价,与耿藩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联郑联盟台湾的郑氏政权,从郑成功到他儿子郑经,一直坚持奉明朝年号,力图反攻大陆,恢复明朝政权,但是由于兵弱将微力不从心。正巧耿精忠起兵,很想借助郑氏政权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约他重返大陆,共同攻击清政府。郑经和他的谋臣非常高兴,把它看成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便毫不迟疑地委派大臣冯国轩率领1万人马,渡海从福建沿海登陆,占据了漳州、海澄(海龙)、同安、绍安、泉州及建宁等处,有大小船100余只,驻守洛阳桥附近,招兵买马,号召当地的壮士入伍反清。

耿、郑联盟,时间只有几个月,就破裂了。原因是耿精忠以盟主自居,向郑经发号施令,封郑经为大将军,派人送去敕印。但郑经很不服气,说:“靖南王乃食清朝的俸禄,且系明朝的叛逆,为何封我郑经!”心中甚是恼怒。郑经以实力和领有的地盘,自然不肯屈足于耿精忠之下,何况耿为明朝的“叛逆”,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明朝的海中孤忠,岂肯受他的敕封,他自感受辱。他们之间又在是否尊奉明朝的问题上加剧了矛盾,以致闹到公开指责的地步。进据漳浦,海澄郑经的守将出示布告,在声讨清廷窃据中原的一段文字后,先赞吴三桂“隐忍滇黔,生聚训练,三十余年如一日,合千万姓为一家,静候天时,暗奉嗣立(指朱氏后裔),孤忠可鉴,大义不磨”。接着布告就指责耿精忠“建旗之后,”颁发命令,“俱称敕旨”,皆用皇家专用的黄绫,“从不遵大明正统”。他“妄自尊大”把我等视为“附唐”,“僭称尊号”,已可见其人之心!布告中还说,他们只“遵照吴王原檄布,中兴大义,惟郑王为监主,复我大明300余年之基业,澄清东南之半壁”。布告要求他们所占领的各邑郡文武官员士绅百姓要“同恩水木本源,共作王家柱石”。

布告反映了台湾郑氏的政权的基本立场,声明不再与耿精忠合作,只愿与吴三桂联合,共扶明后,恢复明朝的基业。可能限于当时的交通不便,郑氏政权还不知吴三桂已无意复明的确切消息。耿精忠很提心郑兵和清军的夹攻,便求吴三桂的帮助。吴三桂从他的利益考虑,当然不希他们之间互相攻击,就派孔曾钱点到福建做两家的和解工作。但在这时,郑氏已经知道了吴三桂的政治意图,已开始对吴不满,郑氏大将刘国轩说:“吾家在海外数十年,称奉明号,今吴号‘周’,耿称‘甲寅’。所以我带兵来是要攻你们俩家的。如你们归正奉明号,我不难进镇江,上南京,否则你们两家都我的敌国。”因吴、郑、耿各持一端,各有企图,政治目标不统一,这就在反清的阵营中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原则分歧,这个分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彻底失败。

正当叛乱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清廷方面都加紧了对耿藩的军事进攻。从康熙十三年七月后,清军在江西、浙江战场开始取得进展,不仅顶住了耿军韵进攻,连连取得了胜利,而且还收复了一些失地。虽如此清军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从双方的战斗中,可以看出耿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它借助于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和各地的响应,使它还能和强大的八旗兵周旋,败而复来,清国剿不胜剿,故而短期内不能有明显的收效。为此,康熙指示康亲王杰书说:“浙江贼寇,在在窃发,骚扰地方,皆由耿逆未天之故,若剿除耿逆,则小丑自灭。”他要杰书等将领,“或固守金华诸处,由仙霞岭、分水关入闵;或固守杭州、衢州,从金华进克温(州)、处(州)。平定浙江,剿天闵贼,听大将军酌量速行。

由于耿军在同清军的反复争夺中,实力有所消耗,军需物资供应不足。而清廷对耿精忠又采取了一面不放松军事上的进攻,一面又加紧做招抚工作,所以耿军和清军在江西、浙江战场处于拉剧的形势。

尚之信广东叛清三藩中,已有吴、耿两藩先后叛乱,唯有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按兵不动。在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就分别遣使到福建、广东,策动两藩同反。吴三桂非常需要他们的支持,有了他们的参加,他将如虎添翼,就可以横行天下。他知道,清廷撤藩,伤害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所以他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三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万万没有料到,尚可喜断然拒绝参加叛乱。康熙十三年四月,他把吴三桂的来使和约他起兵的“逆书”一并解往北京,报告给清廷。在广西孙延岭、福建的耿精忠公开叛乱后,尚可喜再次向朝廷表明态度,跟他们划清界限。

广东位于广西和福建之间,北与湖南江西相邻。孙延岭、耿精忠已叛,而吴三桂的兵马又集结湖南境内,这就使尚藩处于叛乱势力的包围之中。当他得知吴三桂派遣2万人马屯扎黄沙河时,立即向清廷报告,如果“孙吴二逆合兵一处,则势益猖獗”,他请求就近调援兵,速来广东会同他一起剿灭“孙逆”。

在尚可喜的支持下,广东的局势还维持着稳定。可是,事隔不久,广东潮州(今潮安)总兵官刘进忠于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公开举兵叛清。刘进忠跟耿精忠早已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一听说耿藩有变,就先派心腹杨峁震赴福州,与耿精忠联络,以献潮州土地为条件,给他将军的名号。精忠大喜,立即答应。于是,刘进忠就在潮州城内密谋发动叛乱。密谋被驻在城内续顺公沈端侦道,就与游击李成功、张善继密商对付刘进忠的办法。四月二十日双方爆发了武装冲突,在城内展开了巷战,沈端兵败被浮,李成功等被杀,耿精忠已派漳浦总兵刘炎统兵应援,二十三日刘进忠把福建的兵马引进了潮州城,兵势大振,精忠授刘进忠为“宁粤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