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师之乡话螺洲
13350200000012

第12章 螺洲陈、吴、林三姓历史源流(3)

陈 胜 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公元前478年陈国灭亡后,陈氏子孙便纷纷逃到颍川,陈胜属其中一支后裔。当陈胜攻下陈县(即昔日之陈国)后,曾在此建立过所谓“张楚”的政权。

陈 汤 字子公,为西汉王朝的一员大将,为抗御匈奴安定边疆建立了丰功伟绩。

陈霸先 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梁朝为官时深得梁敬帝器重,曾封相国与陈王。公元557年,推翻梁朝建立了陈朝,史称陈武帝,取年号为永定,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公元589年,陈朝为隋所灭,共传三世五帝,计33年。

陈元光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陈政率兵入闽勘乱后,便屯师漳洲,为开漳圣王,成为陈姓入闽一大派系。

陈子昂 字伯玉,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大诗人,为唐诗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遗世。

陈 抟 字图南,号扶摇子,又称希夷先生,宋初大道士,有《睡功图》、《无极图》、《阴真君还丹歌注》等著述传世。

陈文龙 福建兴化(今莆田)人。武状元出身,为宋代著名抗元英雄。当元军南侵时,曾英勇领兵抵抗,后不幸被俘拒降而绝食身亡。明永乐六年(1409年),被封为“水部尚书”。

陈友谅 湖北沔阳人。为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先是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凭战功升为元帅。后挟持徐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汉王并称帝,国号大汉,为元末大汉政权的创立人。他宗属于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家族。

陈廷敬 字子端,清泽州(今山西阳城县)人,清顺治进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师傅,主纂《康熙字典》,编撰有《尊闻堂集》、《午亭文编》等。卒,谥文贞。

陈化成 福建同安人,为清朝著名抗英将领。历任参将、副将、福建水师提督和江南提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抗击英国侵略者于吴淞口炮台壮烈牺牲,民族英雄。

陈嘉庚 福建厦门集美人,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东南亚大实业家和杰出的现代教育家、厦门大学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等职。196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陈独秀 字仲甫,1880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早年曾留学日本。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与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37年9月获释之后赴武汉、重庆、江津。1942年5月病逝。

陈 毅 字仲弘,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期间先后担任过革命军队中各种领导要职。新中国成立后又肩负党、政、军的领导工作。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2年1月6日逝世。

陈 云 1905年出生于江苏青浦(今归辖于上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投身革命几十年间,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党政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1995年4月10日逝世于北京。

陈 诚 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12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后当上国民党军队的参谋总长,为蒋介石嫡系。入台后担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院长”、“副总统”等要职。1965年3月死于台湾。

陈立夫 别名祖燕。浙江吴县人。曾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去台后一直担任台湾“总统府”资政。著有《陈立夫言论集》、《伦理学研究》、《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孟子之政治思想》、《从根救起》、《迎头赶上》等书。

二、吴姓重要历史名人

吴 广 为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起义军领袖。

吴道子 阳翟人,为唐代杰出的画家,画风雄劲豪迈,丰富多变,一改袭古细描的传统画风,被世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杰出小说家。因在科举中屡遭挫折,遂绝意仕途,专心著述。其诗文多表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代表作品就是脍炙人口的《西游记》。

吴敬梓 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道中落,遂移居江宁。晚年生活益加贫困,终悲卒于江苏扬州。所著《儒林外史》,主要根据切身体验,从诸多方面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目,从而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而辛辣的批判,成为清代杰出小说家。

吴趼人 即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后又改趼人,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因住佛山,故自署“我佛山人”。年青时曾寓居上海,继又客居山东,旅游日本。其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对晚清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讽刺,社会反响强烈并广受欢迎,成为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吴昌硕 为清末著名篆刻家、书画家;既善书法,又工诗词,后在浙江杭州被推举为“西冷印社”首任社长。

吴玉章 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人。早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教育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民国时期曾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秘书,协助孙中山先生建政工作。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议院议员。代表中共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长征胜利后荣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担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及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

三、林姓重要历史人物

林 禄 字世荫,为得姓始祖林坚的第八十二世孙。晋永嘉元年(307年),以黄山侍郎职随瑯琊王司马睿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建业即帝位,为东晋元帝,林禄受命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越三年,即太宁三年(325年),林禄为晋安郡(今闽中、闽西及闽南沿海地区,以福州为治所)太守。死后被追赠为晋安郡王。因此,他是最早带林姓迁闽的“闽林”始祖。

林慎思 字虔中,号伸蒙子,今长乐潭头镇人。唐咸通时兄弟五人皆中了进士,并且林慎思还被钦点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世誉称之“五子登科”或“五桂联芳”。累官至水部郎中。

林默娘 原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其兄姐共6个,她最小,但聪颖过人,善学通医,好助人济困。相传其父为宋时都巡检林愿,平日他带默娘住在莆田湄洲岛上,常出海救助海难船舶,故世人常赞称她为神姑。后人为纪念默娘功德便建庙奉祀。宋庭封之为圣妃、天妃,民间敬称之为天后。现在闽台及世界各地都建有不少“天后宫”或“妈祖庙”,并拥有众多信众。

林春泽 字德敷,号旗峰,福建侯官南屿(今属闽侯县)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越年授户部主事。为谏正德皇帝南巡事被贬甘肃宁州州同,不久转调江西吉州(今吉安),因政绩卓著遂升为广东肇庆府同知,并代理高州知府,后又以军功升任南京刑部郎中,继尔出任贵州程蕃知府。任内振兴文教,收复边境卧龙、通州等地,可尚未报功,却招来妒忌者中伤而被朝廷下旨候调遣归。身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享寿104岁,且与其妻同享遐龄,于是被誉为“人瑞翁”;百岁时曾重赴琼林,并为皇廷郎,敕授承德郎,赠大司空。有《应召陈言疏》、《家洲》、《人瑞翁集》等著述传世。

林 烃 字贞耀,号仲山,闽县林浦(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南京兵部郎中、苏州知府、广西按察副使、广东岭南参政及南京太仆少卿、正卿,转大理寺,后又调任刑部侍郎,继升为工部尚书。有《覆瓿集》与《福州府志》传世。

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后,曾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他最大历史功绩是在力主禁烟,并于道光十八年十二月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销毁鸦片,成为坚决抵御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政治家。

林鸿年 字勿村,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奉旨任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官服。归国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继升广东琼州(今海南省琼海市)知府。咸丰九年(1859年),转任云南临安府知府。因政绩显著,便连升为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元年(1864年)擢云南巡抚,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五年,以“畏寇逗留”罪被革职归里。

林 森 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生于1868年,福建闽侯县尚干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台湾电报学堂学习。翌年,便任职于台北电报局。光绪二十一年,眼见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于是便立志抗日并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同盟会成立,毅然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因功勋卓著,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长。鉴于袁世凯弄权,便辞职返闽组织国民党福建支部。后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又赴美洲组建五十多个国民党分部。回国后坚定支持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广州国民党“一大”上,被推为主席团主席,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民国20年(1931年),受任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七七”事变后,率民国政府西迁重庆。抗战期间,汪精卫投敌,他极力要求开除汪党籍和明令通缉。时虽至高龄,但公务仍不稍怠。民国32年8月逝于重庆林园官邸,在弥留之际仍嘱要收复台湾。1979年,中共中央认同其为“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