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师之乡话螺洲
13350200000013

第13章 创造人文奇迹的螺江陈氏家族(1)

物华天宝 地灵人杰

创造人文奇迹的螺江陈氏家族

地处乌龙江畔的螺洲古镇,坐北向南,临水面山,且中隔江洲,让乌龙江至此分流为螺江与淘江,从而形成了龙盘虎踞之势。陈氏家族聚族地的店前村位居洲头,形胜山川均为其所拥有。

从明洪武年间,始祖陈广率族入迁螺洲并卜居店前以来,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共衍发了26世。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上,明、清两代出有举人108名,进士21名。陈族的首位进士是明嘉靖年间历任浙江杭州府、江苏常州推官、广西司主事的陈淮。清代,从康熙到宣统,几乎都有陈家族人的高官名宦,如:乾隆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陈霞蔚;历任巡抚、总督和刑部尚书的三朝元老陈若霖;道光至咸丰间,历任兵部员外员、山东按察使和云南布政使的陈景亮;咸丰时任江西九江府知府陈景曾;咸丰间历任刑部主事、光禄大夫的陈承裘;咸丰间历任盐运使、武昌府知府,升道员,加二品衔的陈建侯;光绪至宣统间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巡抚、顾问大臣、溥仪帝师(太傅,后又加太师太傅)的陈宝琛;光绪间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河南学政的陈琇莹;光绪间历任提督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的陈懋侯;光绪间任曲靖知府的陈宝瑨;光绪间历任刑部主事、河南司行走的陈宝璐;光绪间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知县,领二品衔吉林兵备道的陈希贤;光绪间福州船政总工程师、二品总兵的陈兆翱;光绪间历任内阁中书、兵部主事、驻英参赞的陈懋鼎等。此外,明、清两代约有三十多位陈氏族人,授五品以下知州、知县等各类官职。

尤其是陈若霖,不仅自身官位显赫,并且次子陈景亮、三子陈景曾、孙子陈承裘、曾孙陈宝琛、陈宝瑨、陈宝璐,全都是大清名臣,诚可谓世代簪缨。陈宝瑨、陈宝璐又与陈懋鼎(陈宝瑨、陈宝璐为兄弟,陈宝瑨、陈宝璐与陈懋鼎分别为父子关系和叔侄关系)构成了“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陈宝琛、陈宝瑨、陈宝璐、陈宝琦、陈宝瑄、陈宝璜为“六子科甲”(六兄弟中前三人为进士,后三人为举人,六人均为陈承裘的儿子,也都是陈若霖的曾孙),均传为辉煌科举之历史佳话。

民国以来,螺江陈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精英涌现,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教、文艺、医学等各个领域:

在军界,有陈体端(陆军上将)、陈长捷(陆军中将),陈寿椿、陈腾云、陈腾骧、陈寿棠(以上四人均为陆军少将),陈兆锵、陈恩焘、陈庆甲(以上三人均为海军中将)及陈怀生(空军少将)等。

在政界,有原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陈振芳(即程序);前福建省建设厅、财政厅厅长、公路工程专家陈体诚;前财政厅代厅长陈緟;原福建省司法厅厅长陈振亮;原福建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陈奎;原福建省监察厅厅长,现任中共吉林省纪委书记陈伦;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子辰;原中央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陈祥耕;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委书记陈大明;原天津市公安局厅局级巡视员、法制办主任、二级警监陈灿;厦门市气象局(厦门市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故为厅级单位)局长陈仲等十多位省部级、厅级领导干部。

在科教界,有中国社科院院士陈彪,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科技战线“铁人”陈篪,教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我国经济学泰斗、一代宗师陈岱孙,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懋恒(女),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外交部法律顾问、外交学院教授陈体强;有30多位海内外大学知名教授:陈绛(复旦大学)、陈鸿(同济大学)、陈繁(上海大学)、陈福习(浙江大学)、陈振驿(中山大学)、陈永(西南交通大学)、陈晋英(台湾大学)、陈学中(上海交通大学)、陈寿慈(上海外贸学院)、陈庆武(福建闽江学院)、陈东(福州大学)、陈振铣(台湾成功大学)、陈明竺(台湾政治大学)、陈振骅(厦门大学)、陈立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陈耀锟(台中大学)、陈明端(北京工商大学)、陈郁(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陈长清(西安交通大学)、陈子为(大连医学院)、陈克俭(厦门大学)、陈克让(福建江夏学院)、陈佳(福建中医学院)、陈体芳(上海科技大学)、陈泽平(福建师范大学)、陈天志(台湾大学)、陈幼松(北京理工大学)等;有医学专家陈楚璎(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耳鼻喉科教授)、陈世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陈文祯(女,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陈樵(陕西省立医院)、陈淑(女,上海儿科医院)、陈湛(北京安贞医院)、陈心(《福建医药》杂志主编)等;有各类科技专家陈均、陈天晴、陈德瑜、陈木全、陈体伟、陈茂还、陈胤、陈锦彤、陈眉(女)等数十人。

在文艺界,有书画大家陈体申,著名画家、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陈继武,福建著名书法家陈曦,福建省曲协副主席、曲艺家陈竹曦,近代弢体书家陈观进,闽剧剧作家陈明锵,福建省知名画家陈云等。

这里值得一提还有为新中国成立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陈振先、陈清藩、陈炳繁和矢志不渝的革命者陈矩孙。原中国银行董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高级副经理,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香港知名银行家陈紘和原南平百货商店营业员、全国劳模陈辉(女)、曾经创作全国射箭记录的运动健将陈榕民、中国象棋特级大师陈金俤等也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陈族后裔。

一个小小的农村,清朝至今,居然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各界精英,不能不说螺江陈族创造了中国人文历史的奇迹。

下面按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分设专节介绍螺江陈族的历史杰贤(在世陈族名人一律不加评介)。

清代历朝出显宦

一生沉浮三部曲 民族大节照汗青

晚清帝师陈宝琛

螺洲之所以是个远近闻名的乡镇,最主要的是螺洲店前村在清代出了个帝师陈宝琛及其声名显赫的家庭。今天,螺洲能成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也不能不说与这位官居极品,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清末代帝师有着很重要关系。

陈宝琛(1848—1933),字伯僭,号弢庵、陶庵橘叟和沧趣楼主等,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农历九月廿三日出生在螺洲店前村;同治七年(1868年)中戊辰科二甲第二十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年甫二十一;同治八元年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六年(1880年),与张之洞分别为詹事府左右庶子;翌年任江西考官,后转任侍讲学士;又逾二年,以侍讲学士简任江西提督学正;光绪九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年三十六。是时,他便以议论朝政得失、正直敢言而闻名天下。当时他与侍讲学士张佩伦、左庶子张之洞、侍郎宝廷四人被合称为“清流四谏”,即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清流党”。他们借为慈禧太后贺寿弹劾权臣,其中如万青黎便被攻落职,董恂也不得不告老返乡,崇厚也险些丧命,甚至连闽浙总督何璟、湖广总督李瀚章也都被弹劾。因为“清流党”一些人多住在南横街一带,所以,时人有“南横街弹章一出,百僚震恐”的说法。而陈宝琛在“午门风波”一案中更显出他的过人才略。

所谓“午门风波”,事由是这样的:按清朝惯例,朝廷在每年逢年过节时,都会对懿亲(指皇太后和皇后的亲属)、近臣赏赐食品或丝织品。光绪七年(1881年)中秋节,慈禧便让小太监李三顺带两名随从拿着八盒食品去赏赐给醇亲王(载沣)府的七位福晋。当到午门左东门时,他们便被守门护军阻拦,并引起争执。于是小太监李三顺使坏,故意把礼品撞翻,让食物撒了一地,然后跑回去向首领太监诬告午门护军要开盒查检,他为防食物被沙灰污染予以拒绝,于是遭到了毒打,并被打翻了月饼盒。这时还在病中的慈禧获禀后,十分震怒,便欲治午门护军死罪。此案交刑部主审。刑部尚书潘祖荫便请从各司选出所谓“八大圣人”一起研究与审理。按清朝律例,本案无论如何罗织罪名也够不上判死刑的,于是,只得将神武门值班的护军统领交部严办,当班章京、兵丁处以革职。可是慈禧深为不满,遂召见潘祖荫严加斥责,要求务必从重判处。对此,刑部十分为难,只好暂时拖延办理。正好此时又逢一个疯子混进内宫并惊动了慈禧,慈禧以为护军严重疏忽失职,将此案亦发到刑部。

论上两个案例,显然后者严重得多,遂判疯子刘振生绞刑,对当日神武门值班的护军统领则交部严议,该班领班官员及兵丁一律处以革斥;对疯子所经各处值班而失察的太监,分别处以摘顶、罚银、斥革、责打或发遣。

刑部以为两案这么一比照,疯子闯宫,自然当判死刑,而午门值班守军与送物小太监争执之事,也要判为死罪则无法可依的,所以可予轻判。不期,刑部将两案的处理禀报慈禧定夺时,慈禧仍旧气怒,认为是护军抗旨,坚持要尽快重办。经军机会商后,只好将“午门风波”案罪名加重并委严上陈。

军机拟上谕说:“午门护军殴打太监一案,刑部所拟自系照例办理。惟此次李三顺寄送赏件,于该护军等盘查拦阻时,业经告知奉有懿旨,仍敢抗违不遵,藐玩已极,若不格外严办,不足以示惩儆。玉林、祥福均著革去护军,销除本身旗档,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遇赦不赦;忠和著革去护军,改为圈禁五年,均著照拟枷号加责;护军统领岳林著再交部严议处,至禁门理宜严肃,嗣后仍著实力稽查,不得因玉林等抗违获罪,稍形懈弛,懔之。”上论一发,清流大哗,认为忠于职守的反而罚罪充军,玩忽职守竟让疯子混进宫的,不过只斥革为民。这岂不是颠倒是非!于是张之洞、陈宝琛均上书力争。两份奏疏皆论裁抑宦官、整肃门禁,但张之洞折子不及陈宝琛折子鞭辟入里,精辟动人。尤其陈折加一附片为护军乞恩,并深知翻案文章立言更须得体,方能一箭而中的。由此可见陈宝琛的智慧与才略。今顺摘录陈之附片要点:“臣细思此案,护军罪名,为尊崇太后懿旨起见,格外从严,然一时读诏者无不惶骇,盖旗人‘销档’,必其犯奸盗诈伪之事者也;‘遇赦不赦’必其犯十恶强盗,故谋杀人之罪者也。今揪人成伤,情罪本轻,即违制之罪,亦非常赦所不原,且圈禁五年,在觉罗亦为极重。此案本由稽查拦打太监而起,臣恐播之四方,传纪万世,不知此事之始末,益滋疑义。臣职司记注有补阙拾遗之责,理应抗疏沥陈,而徘徊数日,欲言复止,则以时事方艰,我慈禧皇太后旰食不遑,我慈安太后圣躬未豫,愿以迂戆激烈之词,干冒宸严,以激成君父之过举。然再四思维,我皇太后垂帘以来法祖勤民,虚怀纳谏,实千古所仅见,而于制驭宦寺,尤极严明。臣奉遇圣明,若竟旷职辜恩,取容缄默,坐听天下后世执此细故,疑议圣德,不独无以对我皇太后、皇上,问心先无以自安,不得已附片密陈,伏乞皇太后鉴臣愚悃。宫中几暇,深念此案罪名,有无过当,如蒙特降懿旨,格外施恩,使天下臣民知藐视抗违之兵丁;皇上尊崇懿旨而严惩之于前,皇太后因绳家法,陈流弊而曲宥之于后,则如天之仁,愈足以快人心而昭圣德。”陈宝琛这份秘密附片奏疏,足见其立言巧智,用心良苦,让慈禧不能不为之感动,而且也对他更加赏识。陈宝琛竟凭一折诤言,力挽狂澜而回天,名扬朝野。

但清流风光毕竟为期不长。慈禧利用清流派以裁抑大臣的目的达到后,“清流”也就被放入“浊流”了。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中法纷争。陈宝琛与张佩伦、吴大徵等清流派对此无不慷慨激昂,纷纷力主抗法。于是朝廷便派命他们会参军务,协办海防。是年四月又特派陈宝琛会办南洋事宜,但他在抗法意见上常与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相左。到闰五月他奉命与寿恒、吴大徵往天津会商法约,可法国使官却故意逗留上海,不肯赴津。于是朝廷乃改派曾国荃为全权大使,让陈宝琛为会办,同到上海与法使议约。可战事不久复起,中方不幸战败,清廷则诿过曹僚(古时负责分科办理的官署官吏)。陈宝琛曾力荐云南巡抚唐炯与广西巡抚徐延旭,可二人在前方却督师不力,贻误非轻,因此陈宝琛于光绪十一年被慈禧以“荐人失察”之责降五级调用处分。从此他便谪居故里,时年三十八。但之前这时期是陈宝琛作为青年才俊,飞黄腾达,纵横捭阖的辉煌岁月,笔者称之为其人生三部曲的上部曲。

被贬返闽而赋闲在家的二十多年间,陈宝琛并未自甘寂寞而心灰意冷。在朝为官时他曾主持考政多年,非常热心兴学,培育人才。而被谪在家的这段岁月,他对家乡的教育推广,更是不遗余力。他在创办东文学堂时便自为山长(即校长),后东文书院改为福建高等学堂(为今之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后他又在福州城内的乌石山,创办了福建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等,并派遣一些学生留学日本。

在陈宝琛的影响下,他的夫人王眉寿也积极在福州光禄坊创办了“女子师范传习所”,在家乡螺洲创办“绥和女子家政学校”,为许多劳动妇女传教纺织、刺绣、音乐与绘画等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艺。之后她又创办了“螺洲两等小学堂”,为家乡培养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女教育家。因而她被誉为“闽峤女宗”并受赠荣匾(此匾今悬于螺江陈氏宗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