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师之乡话螺洲
13350200000011

第11章 螺洲陈、吴、林三姓历史源流(2)

螺洲林姓源流

林姓源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是在殷朝官居太师的比干。因殷商君主纣王专横无道,常无辜残杀忠良。比干为救国拯民于水火,便三日不出宫门敢于犯颜直谏。纣王大怒,便下令剖比干之心,且抄了比干满门。其正身怀六甲的夫人有幸逃到牧野(今河南汲县境内),住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并生下了儿子,名字叫坚。后周武王伐纣胜利,就赐比干子坚姓林,并封之为博陵公(今河北省安平县)。于是林坚便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而比干自然是林姓的血缘始祖了。春秋战国时期,其子孙散居于周、鲁、齐诸国。秦后又逐渐聚居于“西河”一带(今山东济南和邹县一带),并逐渐发展并汇成望族,同时还向南延拓繁衍。

唐宋时期,北方林姓曾随中原士民多次成批南迁来闽。上述林姓族人都是比干、林坚有血脉关系的亲缘后裔。而史上也有因其他原因姓林的。如周平王庶子原姓姬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这支“林”,谱书上称之为“河南林”,因其起源于古南郡一带。此“林”应与比干派系的林姓有别。另,有些少数民族受汉化,弃原姓而改姓林的情况。比如鲜卑族原复姓“丘林”,唐时福建一些少数民族原复姓“樊林”等均改为单姓“林”;也有从“蓝”姓、“朱”姓改为“林”姓的;满清王朝被推翻后,有不少满人改多音满姓(如爱新觉罗)为汉单音姓“林”;台湾高山族也多有取汉族的“林”姓为已姓的。诸如此类情况,都要加以区别。

林氏在福建为仅次于陈氏的第二大族姓。其主要分支有“西河林”、“济南林”、“南安林”、“陶口林”、“问礼林”、“忠孝林”、“控鹤林”、“双阙林”和“九牧林”等九支。

林氏入闽始祖的是晋朝时任晋安郡守的林禄。他原始住地是侯官都西里。福建的“西河林”、“济南林”、“九牧林”、“阙下林”,都是林禄的后裔,其子孙繁衍到闽、粤、台等地。

“下邳林”的始祖是林懋。

“九牧林”的始祖是林披(在“九牧”中,林苇、林蕴、林著、林荐的后裔,称为“西河林”;林藻、林晔、林蒙、林迈、林蔇的后裔,称为“济南林”)。

“阙下林”的始祖是林韬。

“陶口林”的入闽始祖是林穆,唐末随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固始入闽,原始住地在闽侯枕峰,后迁尚干。林森、林祥谦是林穆的后裔。

“控鹤林”的入闽始祖是林延皓,唐末从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因林延皓曾任过拱辰、控鹤都指挥使,故族人便以“控鹤”为此派支称呼。

林氏族群的聚居地,还有福州的林浦乡、螺洲洲尾村、连江黄岐、福清海口、永泰袱口和旗杆、平潭平原、闽侯南屿与青口、古田杉洋等。

螺江林氏肇基始祖林文茂,字昌发,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庚午年(1150年),原籍莆田。他生性倜傥,喜学善文,曾聆听过朱熹讲学。林文茂的为人和才气深得螺洲贡生陈应用的器重,陈遂让其胞姐嫁给他。林文茂见螺洲山青水美,钟灵毓秀,于是便从莆田迁居螺洲洲尾。林文茂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任广东惠州别驾,后擢升为朝请大夫、枢密院佥判。

姓氏与祠堂文化的密切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从远古便产生了姓氏,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就有“姬、姜、妫、姒、嬴、姞、姚、妘”八大姓。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可见古时“姓”与“氏”有别,只有男子方称“氏”,女子则称“姓”。因为“姓”是起源于母系原始社会,而“氏”乃后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姓”可以呼为“氏”,而“氏”则不能称之为“姓”。所以,上述八大“姓”均有“女”字为偏旁。到了周代,从“姬”姓就衍生出198“氏”,春秋战国时则出现了成百上千个“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到了汉代“姓”和“氏”二者便不再区分了,都表示同一的“姓”的意思。

其实,姓氏不过是一种家族的符号,是有血缘关系的某家族群体的标志或表征。宋时成书的《百家姓》,总共只收录了504个姓,其中单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某家族有444个,像“欧阳、上官、夏侯、尉迟”等这样复姓,只有60个。而《中国人名大辞典》六万多人的姓名中,所见姓氏则计为1200个左右。现在有人对古今姓氏详尽地统计为:单姓为1035个,复姓431个,总共为1466个。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姓氏可能多达数几千个。然而如上所述,它毕竟是一种符号,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可能同姓不同宗,同宗也不一定是同姓。汉、唐、宋、明的皇帝分别姓刘、李、赵、朱,而对帮助他们打天下的功臣们或对少数民族首领,本朝皇帝常赠予皇姓,例如:汉娄敬献策建都长安有功,刘邦便赐之“刘”姓;唐18位开国元勋徐懋功等,唐太宗李世民也都赐他们为“李”姓;宋西夏党项族首领李健捧、李继迁兄弟为宋王朝改姓名为赵保忠,赵保吉;南明隆武帝朱聿健,赐郑成功为“朱”姓,世称国姓爷。再是,有些人为避祸或避讳,防止遭到杀身之祸或为人暗害,因此便隐姓埋名或直接改为他姓。例如:战国时陈完为感齐桓公知遇之恩遂改姓为田;东汉时庄光因汉明帝名刘庄,为避讳便改姓为“严”姓。以上两例虽分别改了姓,但从血缘上却分别为陈氏和庄氏的族人。这就是同姓而并不同宗的情况。另原来同宗共祖有血缘关系,可因故改为他姓,这也就造成同宗却非同姓的事实。比如上文所介绍的田完,原本姓陈,与颍川陈氏家族存在着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可在改田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后裔却成了与有血缘关系的陈族无关系的异性族群。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或少数的。同姓血缘亲,这仍是主流。

对我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特转录如下: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庸、毛、邱、秦、江、史、顾、侯、邰、孟、龙、万、殷、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一百个姓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7%。

宋郑樵在所著的《通志.族略》中,把“姓”按来历分成32类,有以国名为姓的,如“唐、虞、夏、商、周、陈”等;有邑地为姓的,如“卞、刘、冯、崔、杨、卢、鲍”等;有以乡名为姓的,如“裴、陆、庞、阍、郝”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池、关、涂、西门、南郭、北唐、社南”等;有以谥号为姓的,如“庄、襄、严、康、武、穆、桓、文”等。姓氏之繁多,分类之复杂实不一而足,从而也表现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历史特点。因此,若追溯到上古的初祖,中华民族当原为一体。当然随着历史与社会发展,不同姓氏的族群,也不断地繁衍生息并分支分流,血脉的长幼亲疏关系自然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福建的姓氏,绝大多数源于中原的移民。其中,“陈、林、黄、张、吴、李、郑、王、刘、苏”各姓逐渐形成了福建十大姓氏族群。

俗话说:“先有和尚,后有庙。”同样,有了姓氏之后,这些有着血缘关系的族姓,很自然地要聚族而居。一方面,为的是便于团结一致,维护本家族利益不受他人欺凌,特别是外迁的家族成员更是有强烈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尊宗敬祖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一代代民众的心中。只要生活稍得安定,一般是不忘祖先功德的,就要先在家里为祖先立灵牌奉祭。随着后裔繁衍,生产发展,家族便开始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庙以至宗祠,从而可以更好地扩大和加强对族群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靠的就是姓氏的力量,而姓氏就是亲缘关系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是否也可以说“先有姓氏,后有祠堂”呢?说明祠堂与姓氏是存在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族姓复杂,且迁徙频繁,这就造成姓氏祠堂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大地上,凡有姓氏族群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本家族的家庙、宗祠。有的族姓因繁衍,房派日增,建有一个宗祠还略感不足,就在同一个村镇按房派又另建支祠。所以在不同地方建有相同姓氏的宗祠就不足为奇了。为了区别派系或始迁的不同郡望,往往在祠堂大门的门额或牌匾上予以标志,如“鳌山古灵陈氏宗祠”(表示鳌山村的陈族属“古灵陈”的陈檄入闽祖这一支派);或在祠厅上悬挂堂号匾,如“颍川堂”、“延陵堂”、“九牧堂”(分别表示陈、吴、林三族始迁的各自郡望)。

凡姓氏族群越多的地方,必然族姓祠堂也就越多。中华姓氏是世界上最古老,即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文化。五千年来,光汉人使用过的姓氏便不下13000个,历经历史沧桑,不少姓氏经过改合或弃灭,沿用至今的大约还有4000个左右。而作为姓氏重要载体的姓氏祠堂,同样代表了中华民族血缘关系的具体传承。这在中国,充分显示两者是抽象符号与具象标志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吴、林三姓历史名人举要

一、陈姓重要历史名人

陈 完 为春秋时陈厉公之子,即陈敬仲。公元前672年因陈国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完避难逃到了姜姓的齐国并做了称作“工正”的小官,列为大夫,遂改陈姓为田姓。其后裔田常在齐揽权为相,其曾孙田和终夺取了齐国政权,自立齐太公,并成为战国时的强国。后来田齐为秦所灭,共传八君,历时184年。虽姓田,实为继胡公满之后的陈氏国君。而田完亦即陈完,则为田齐的始祖(至其后世田轸时又复姓为陈,为陈轸)。